摘 要: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我國家庭在擺脫物質匱乏窘境的同時,不和諧的家庭“親子關系”越來越受到社會各界的關注。個別家庭的“親子關系”凌駕于夫妻關系之上,子女過分依賴一方家長,隔代教育導致親子關系淡薄,過于強調家長權威。通過倡導人文主義養育思想和權威型養育方式,塑造健康親子關系和相互尊重的家庭氛圍,注重培養“批判性思考”能力和責任擔當意識,探索解決中國式家庭養育的危機之路。
關鍵詞:親子關系;中國式養育;困境;解構
家庭教育的方式和“親子關系”的處理一直是教育界的一個永恒話題,我們總想通過某種先進的教育方式來讓子女獨立、優秀,然而卻忽略了一個重要事實:大多數家庭將“親子關系”和“家庭教育”本末倒置,重視“家庭教育”而忽視“親子關系”。“親子關系”在某種程度上比“家庭教育”顯的更為重要。良好的“親子關系”,能使孩子感受到自身存在的價值,感受到一種穩定的家庭安全感,從而能夠放心地感受自己內在生命需要建構的部分,良好的家庭“親子關系”是家庭關系健康發展的源頭。
一、 我國家庭“親子關系”的理論解讀
在家庭關系中,子女與父母之間親密關系的建立,影響著社會個體的安全感。良好的“親子關系”會有利于子女內心的安全感,有助于家庭良好關系模式的建立,父母成為了子女的“重要他人”,孩子在實施具體行為前會考慮父母的感受,并且不愿打破這種關系。相對于家庭教育,父母與子女的“親子關系”才是最重要的。社會學研究表明,決定一個孩子未來發展最關鍵的因素,不是“學校教育”,而是“家庭教育”。
(一)“親子關系”的內涵及實質
1.“親子關系”的內涵界定
親子關系是在家庭關系中占據核心地位的父母與子女間的關系,這種關系一般表現為父子關系、父女關系、母子關系和母女關系,廣義上的“親子關系”還包括養父母與養子女的關系、繼父母與繼子女的關系。英國心理學家約翰·鮑比指出,“依戀”是人類的本能行為。良好的親子關系,是社會個體發展的根本力量,對于孩子日后的人格塑造和社會適應都有著重要的作用。反之,親子關系不好或缺失,則會使孩子從小就陷于發展的劣勢。這些孩子長大后更容易出現心理問題。
“親子關系”是聯結孩子與父母的心靈紐帶,一旦“親子關系”出了問題,孩子的心靈就失去了歸宿,從而產生親子關系緊張和子女的心理問題。良好的親子關系,才是教育的最根本問題。良好的親子關系實質上是一種和諧的家庭氛圍,家庭成員間能夠做到相互尊重、相互交流,家長與子女間能夠平等對待,父母對子女更多的是教育、引導,而不是強制、言語暴力,有時候家長需要暫時拋開長輩的身份,把孩子看作獨立的個體,與孩子平等地相處。因此,良好親子關系的建立,需要營造良好的家庭關系氛圍,緊張的家庭氛圍則會導致子女內心的不安全感,進而引起親子關系的緊張。
2.“親子關系”的實質
20世紀90年代,吉姆·費伊和福斯特·克林納發明了“直升機父母”一詞,指父母像直升飛機一樣盤旋于子女頭頂,對子女實施指揮、控制、幫助。父母之所以需要孩子懼怕自己,無非是為了便于管理,父母無須花費多余的時間體會孩子“幼稚的”情緒,不需要解釋、溝通、協商以至于達成共識。如果孩子犯了“錯誤”或言行不符合家長的意志,施以言語打壓、暴力處罰就可以達到糾正的目的。這是一種專制主義的養育方式,在養育哲學的意義上,大多數中國父母存在不同程度的專制主義。因此,家庭“親子關系”的實質是權力關系。
(二)“親子關系”的現狀
當前的家庭教育中,孩子“叛逆”是一個重要議題。孩子“叛逆”的年齡現在已經大大提前,而兒童抑郁、自殺的年齡也正在屢創新低。我們與孩子互動的方式是約束或管控其思想的自由發展,灌輸循規蹈矩的思維方式,不能對子女進行平等的交流。約束式的養育方式在孩子的幼年可能還有效,但隨著子女自我意識的增強,面對問題會有自身的價值判斷,一旦遇到外界的阻力便會產生抵抗心理。有的家長甚至在孩子更小的時候就已經力不從心了,在日常生活中認為孩子“叛逆”了。所謂“叛逆”,本身已經預設了父母和子女之間統治者與被統治者、彼此權力不對等、身份不平等的意識。對子女長期的約束會扼殺其思維活力,凡是容易尋求別人意見,在面對現實困難時變得毫無主見。隨著年齡的增長,孩子就會慢慢發展為相對固定的、個性化的人格主體,會形成其自身的行為模式和性格特點,
(三)“中國式養育”危機
在我國,父母把子女養育作為家庭的重心,養育子女的重心圍繞著子女的教育展開,教育的重心又落實在考試成績上。父母自認為對孩子關懷備至,能否幫助孩子成功尚無定論,但帶給孩子們的壓力卻是真實存在的。
我國家庭實際生活中子女缺少自由、自主,孩子需要“聽話”、“感恩”,需要嚴格按照父母設定的道路,滿足父母設定的所有理想化要求。但現實是越來越多的人意識到,孩子的成長沒有達到預設的養育目標,親子關系緊張的狀態更令人備感困惑。父母通常歸咎于孩子和社會、文化環境,解決辦法往往是加強訓誡、升級打壓,還有人呼吁恢復傳統孝道。正如美國養育革命先鋒人物朱莉·利思科特-海姆斯指出的:孩子的問題根源不在孩子身上,而在于父母錯誤的養育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說我國家庭的養育方式陷入了空前危機,反思與改變已經迫在眉睫。
二、我國家庭“親子關系”存在的問題
家庭親子關系是一種非常復雜和微妙的關系,父母在家庭親子關系中的地位一直處于動態調整中,一般在子女未成年之前,由父母在家庭“親子關系”中占據支配地位,隨著子女年齡的增長和社會閱歷的增加,良好的家庭“親子關系”中的父母與子女的關系逐步實現平衡。社會上經常會出現部分社會個體不能適應社會甚至引發犯罪的行為,在這一群體中有相當大的一部分人是家庭“親子關系”問題導致的,家庭中“親子關系”存在的問題主要表現在如下幾個方面:
(一)過分注重“親子關系”,而忽視“夫妻關系”
部分家庭夫妻之間關系淡薄,為維持家庭關系的平衡,父母雙方會刻意將 “親子關系”作為“夫妻關系”的補償,對子女過分嬌寵、干涉,這種“親子關系”是不健康的,會導致子女在家庭關系乃至以后的社會關系中以自我為中心,在人際關系處理上容易自私和任性,影響子女健康人格的形成。
(二)子女與過分依賴一方家長
現在很多家庭都由母親承擔子女日常生活的責任,“親子關系”實質上為“母子關系”,在家庭生活中母親與子女相處的時間相對較長,而父親很少加入到這個親子關系中來,孩子對母親過度依賴,而與父親關系相對疏遠,在這種“親子關系”中成長的子女缺乏與父親的相處,對其家庭性別角色認知和發展極為不利,如果不注意調節會產生“戀母情結”。
(三) 隔代教育導致親子關系淡薄
現代社會生活節奏加快,在家庭親子關系中存在隔代撫養、教育的現象。子女由祖父母撫養和教育,甚至在農村出現的“留守兒童”,其撫養和教育的職責都由祖父母承擔,孩子跟祖父母在家庭關系中更為親密,對父母缺乏相應的依戀感,父母與子女間的親子關系相對淡薄。同時,家庭隔代教育也不能滿足孩子的探索需求,不利于幼兒自我意識的建立。
三、我國家庭“親子關系”的困境解構
忽視子女的心理問題,最大的表現就是漠視問題的發生。現在社會信息太發達,孩子在各種媒體的影響下變得非常的早熟,使子女的心理發育提前,能夠更早的認識自我,但是他們又缺乏理智和相應的承受能力,使家庭“親子關系”產生諸多問題。
(一)倡導人文主義養育思想和朋友式的溝通方式
家庭“親子關系”和“中國式養育”的危機,是父母專制養育所致,需要倡導人文主義的家庭養育思想和朋友式的溝通方式。“人文主義”養育思想起源于美國,重在強調人的價值和自由,認為在家庭教育中要尊重子女的情感體驗和價值判斷,把社會個體的“自我實現”作為目標,培養子女健全的人格為追求,提出了一系列適合家庭子女心理發展規律的教育方法。無論是家庭教育還是家庭親子關系的建立,中國還沒有經歷過像樣的人文主義洗禮,既面臨著擺脫傳統家長制、等級制、家長專制獨裁這些基本上屬于西方古典人文主義時期的任務,也需要借鑒和整合西方現代人文主義教育思想。
(二)注重培養“批判性思考”能力和責任擔當意識
孩子是民族的未來,不正常的親子關系以及不正常的養育模式需要從根本上改變。在家庭教育與養育中,允許孩子獨立、自由,而不是把他們的不同意見和感受視為需要“鎮壓”、“糾正”的行為。鼓勵他們自由、獨立的思考,著重培養子女的批判性思考能力和責任意識,切忌用父母的言論和行為束縛子女的獨立思考,反而錯誤的認為是“聽話的孩子”,在日常生活中要善于聽取和尊重孩子的意見和建議,使子女在家庭事務中享有充分的發言權,從而增強子女的自信心和獨立思考的積極性。
(三)塑造健康親子關系和相互尊重的家庭氛圍
在家庭生活中,父母要合理的進行自身定位,塑造可親近、善于溝通的良好父母形象,父母要善于運用合理的方式與子女進行溝通,采用科學的教育理念,父母能夠給與家庭成員均等的親情賦予,營造一種健康、和諧的家庭親子關系,
在良好的家庭氛圍中,“異性相吸”使親子關系平衡,要注意在子女成長過程中家庭角色的配置,缺少父母任何一方,孩子的性別意識和心理健康都會受到一定的影響,在家庭生活中不用條條框框束縛子女。學校可以組織形式多樣的校園親子活動,采用“家校聯動”的方式促進親子關系的親密、和諧,促進子女身心健康和全面發展。
中國式的家庭養育方式屬于無底線的“給與”,這種家庭養育子女的方式有其生存在土壤。隨著我國城市化進程的加快,大批適婚青年人進入城市生活,因購房和婚姻的成本需要,單靠子女無法完成我國“成家立業”的傳統思想需求,使大多數家庭傾盡所有,這是我國社會經濟發展到一定階段的必然產物,但中國式的家庭養育方式值得反思,這是社會發展過程中的系統工程,需要引起社會各界的重視。
參考文獻
[1] 虎金峰.傳統“主客”二元親子關系的超越與現代“主體間性”親子關系的建立[J].少年兒童研究,2019(06):42-46.
[2] 曹愛琳.論原生家庭的親子關系對孩子的影響[J].黑河教育,2019(07):75-76.
[3] 周文坤.全面二孩政策背景下社會工作介入二孩家庭親子關系實務探究[J].社會與公益,2019(06):13-15.
[4] 畢揚,黃貴英.隔代教育在家庭教育中的利弊探討[J].科學咨詢(教育科研),2019(05):29-31.
基金項目:本文系2019年江蘇高校哲學社會科學研究思想政治專題項目“基于人格特質理論的單親家庭大學生心理危機積極干預體系構建”的階段性成果,項目編號:2019SJB831。
作者簡介:戴仁卿(1980 —? ),男,山東煙臺人,碩士研究生,宿遷學院外國語學院,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