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志榮
摘 要:近年來,我國多地出現嬰幼兒由于得不到監護人保護受虐待,甚至不幸死亡等悲慘案例,這些兒童雖然擁有監護人,但是卻面臨著與孤兒類似的生長環境,缺乏成長所必需的物質資源和精神幫助。同時,監護人的存在使得他們在法律意義上并不被視作孤兒,因而也無法得到國家現有救助孤兒相關政策的幫扶。
關鍵詞:事實兒童;救助;綜述
少年兒童是我國社會群體中的弱勢群體,關愛兒童是我們的使命,更是我們文明社會進步發展的標識。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明確提出“健全困境兒童分類保障制度”,建設普惠型兒童福利制度。事實無人撫養兒童群體顯然屬于困境兒童的重要組成部分,應當成為國家未來兒童救助政策布局中的重要關注對象。
一、“困境兒童”相關研究
困境兒童的概念(children in difficult situations;vulnerable children)最早源自西方的社會福利政策。根據世界銀行的定義,困境兒童是指因為各種原因,而沒有得到相應的照顧或保護,年齡未滿18歲的未成年人。
近年來,我國學者嘗試厘清困境兒童在我國的政策語境中的具體內涵。劉繼同(2005)認為困境兒童包括“棄嬰、孤兒、殘疾兒童、流浪兒童、貧困地區的兒童、寄養兒童、艾滋病孤兒、犯罪家庭的兒童、患自閉癥兒童和童工等”。尚曉援(2008)提出“弱勢兒童”的概念,將“孤兒、殘疾兒童、流浪乞討兒童、留守兒童、單親家庭子女、受暴力侵害和虐待兒童、受艾滋病影響的兒童等”。2006年政府首次將困境兒童納入操作定義。
王振耀,尚曉援等(2013)探討了我國的兒童福利制度,并認為我國現在的兒童福利內容主要是救助型,采用“嵌入制”兒童福利模式,兒童的各項供給分散在不同內容的福利供給制度之中,如社保、低保、醫保、殘疾人服務和教育等,基本上沒有獨立的福利[2-3]。她們認為非常必要制定獨立的兒童保護法,建立系統的兒童保護制度。
部分外文文獻針對我國的孤兒或事實無人撫養兒童等弱勢兒童群體進行了分析研究。Chui(2013)運用案例分析方法(四川涼山地區布拖縣)研究了NGO組織、基金會等社會組織在我國孤兒社會救助中所起到的作用。
二、事實無人撫養兒童相關研究
事實無人撫養兒童又稱事實孤兒(文章中此兩者概念等同,下同)。國內學界對于事實無人撫養兒童的關注源于2006年民政部、中央綜治辦、最高人民法院等15部門聯合發布的《關于加強孤兒救助工作的意見》。該意見指出“失去父母和事實上無人撫養的未成年人”是新形勢下我國社會福利事業和社會救助工作的重點對象,并在文件中將這一群體統稱“孤兒”。具體來講,此類對象包括“孤兒”、“暫時查找不到家庭的流浪未成年人”、“因父母服刑或其他原因暫時失去生活依靠的未成年人”等。文件雖然強調了做好事實上無人撫養兒童的重要性,但是對于該概念的內涵和外延并沒有詳細闡釋,對于究竟什么類型的兒童算是事實無人撫養兒童并沒有說明。政府部門對于事實無人撫養兒童問題的關注還體現在地方政府的相關探索上,2012年重慶市發布國內首個《關于建立事實無人撫養困境兒童生活補貼制度的通知》,進一步將事實無人撫養困境家庭兒童操作化為具有重慶市常住戶口、父母雙方不能或不能完全履行撫養和監護責任年齡在18周歲以下的未成年人。具體指出這類人群包括四大類:父母雙方均失蹤、服刑或重殘(一、二級殘疾,下同),且家庭困難的兒童;父母一方死亡,另一方服刑、失蹤或重殘,且家庭困難的兒童;父母一方失蹤,另一方服刑或重殘,且家庭困難的兒童;父母一方服刑,另一方重殘,且家庭困難的兒童。這份文件對于如何有效幫扶事實無人撫養兒童做了有效探索,上述界定的概念也在實踐中經受了考驗,值得學界對此關注。
對于我國事實無人撫養兒童的系統研究源于北京師范大學尚曉援等人2011年提交的名為《事實無人撫養兒童基本生活保障制度研究》的報告。受民政部社會福利與慈善促進司委托,尚曉援等對全國的事實無人撫養兒童進行了初步調查,并就如何保障其基本生活提出了對策建議,尚曉援等認為事實無人撫養兒童是指兒童的父母雙方或一方仍然在世,但是無法、無力或者不適合撫養的兒童。他們進一步指出該群體主要有服刑人員未成年子女、父母不履行撫養責任的兒童、父母重殘重病兒童三大類,并推算估計全國事實無人撫養兒童的總數約為58萬人。
馬亞靜指出南京女童餓死案困境家庭兒童的縮影,權益保護涉及理念、法律、制度等方面,提出新型兒童保護機制的構建,推進適度普惠型兒童福利制度建設,建立健全兒童保護的法律法規,完善兒童保護的實施體系。
此外,吳維煊(2015)還從事實無人撫養兒童生活學習環境出發,強調親情、家庭和人際關系等方面對他們性格的影響,以及由此所帶來的在學習上存在的問題。他認為要針對事實無人撫養兒童具體情況,采用靈活的學籍管理機制,并開設相應有針對性課程,幫助他們健康成長,順利將他們培育成能自食其力、能服務社會的合格公民。
相較于對事實無人撫養兒童的具體研究,長期以來,學者們對于“事實無人撫養兒童”中的重要一類“服刑人員未成年子女”開展了大量研究,這些研究包括“服刑人員未成年子女”問題的由來、成長困境以及所存在的犯罪現象、如何加強教育等問題進行了卓有成效的探索。如張明鎖等(2012)對服刑人員未成年人進行面對面的訪談,了解他們在父母服刑后的真實生活場景,調研得出目前我國服刑人員的未成年子女是一個被遺棄的群體,他們從小受到外來的白眼和不公正待遇,影響到他們正常的生活和學習。這些研究,及其他諸如留守兒童、孤兒救助等研究對于本研究也有著極大的啟發。
發達國家針對孤兒或事實無人撫養兒童救助可分為普惠型兒童津貼制度和無普惠型兒童津貼制度。英國采取普惠型兒童津貼和監護人津貼,同時規定一旦監護人移居到其他國家,可申請當地的孤兒津貼,或繼續申領英國的監護人津貼。瑞典采取普惠制兒童津貼和遺屬年金兩種類型。這些有普惠制的兒童福利制度的國家,國家在撫養兒童中承擔大部分經濟職責。兒童失去單親時,家庭可得到支持,失去雙親的無人撫養的兒童極少,一旦失去雙親,會經過法庭,給他們確定監護人,進入國家監護體系之中。同時,一些國家并未采取普惠型兒童津貼制度,如美國,奧地利,德國,意大利,荷蘭和西班牙等國家,沒有普惠制兒童津貼制度,依靠社會保險的遺屬津貼幫助孤兒和事實無人撫養兒童;冰島和挪威等北歐國家,一方面依靠國家提供的統一待遇的福利,另一方面依靠遺屬福利。同時在支付津貼的時,會區分出“單孤”(喪失了一個家長)和“雙孤”(父母雙方死亡),單孤津貼一般是雙孤津貼的一半或40%。但也有特殊的情形,如日本采用的是補救型的福利制度,特殊兒童撫養津貼;我國香港地區采取補救型制度,即“綜合社會保障援助計劃”,把孤兒安置在永久性的家庭環境中,無法安排的兒童則盡心寄養安排,寄養家長可獲得津貼,來支付兒童每月的生活開支,或可豁免報稅的獎勵金。
三、結語
綜述以上,我們對于當前國內外關于事實無人撫養兒童的研究可以得出如下判斷:一是政府部門參與救助包括事實無人撫養兒童在內的困境兒童是全世界的共識,屬于政府機構為全社會提供的公共服務的重要組成部分;二是中國政府已經意識到了救助事實無人撫養兒童的重要性,且地方政府部門已就如何開展救助,確認救助對象進行了有益探索;三是當前政府部門對于事實無人撫養兒童的救助仍主要以簡單的資金支持為主,處于救助的初級階段,如何在此基礎上進一步推進政府救助是政府部門面臨的重要難題;四是事實無人撫養兒童救助不僅僅是政府部門的責任,僅僅依靠政府部門的力量也難以周全考慮救助所要面對的所有問題,事實無人撫養兒童救助有待進一步拓展,充分利用社會資源和整合社會力量。
參考文獻
[1] 陳靜.民間慈善組織參與孤貧兒童救助研究[D].吉林:吉林大學,2014:03.
[2] 沈尤佳,邵若斯.照料危機與人口政策[J].貴州社會科學,2013(10):82.
[3]王振耀,尚曉援,高華俊.讓兒童優先成為國家戰略[J].社會福利,2013(04):10.
[4] 馬亞靜.由“南京女童餓死案”透視我國困境家庭兒童的保護[J].中國青年政治學院學報,2014(03):40-42.
[5] 張明鎖,等.我們想融入“社會”這個家-關于服刑人員未成年子女的形勢分析和需求評估調查[J].預防青少年犯罪研究,2012(07):53-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