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程劍
摘 要:現今,探索人文精神、挖掘文化內涵正成為本土建筑師在設計時的重要著力點之一。有著悠久歷史的中國傳統居住環境,一直從不同方面或深或淺地影響著當代人居環境的設計和建設,如建筑中造型的象征意義、造型構成的空間視覺效果、空間中的運行秩序等基本元素在環境中的運用。這既是一種文化上的傳承,也是一種生活方式的沿襲。文章將針對當代人居環境對傳統建筑中造型、空間、秩序這三大基本元素的利用與營造作為切入點,對傳統居住空間與當代人居環境進行比較分析,并總結出具體的設計手法。
關鍵詞:造型;空間;秩序;傳統建筑;當代人居環境
現代生活中的大量“現代建筑”,在滿足人口居住和基本審美需要的前提下,對我們自身的文化幾乎再無涉及。在社會高速發展的大環境下,建筑的本土化是必然的趨勢。而從傳統居住空間中尋找設計語言時,就需如一切技法都遵循的規律——回歸本質,圍繞其最樸質的元素開展。接下來,開展將就造型、空間、秩序三種元素,在人居環境中的運用規律進行逐一分析,并結合實際案例,積極反思中國傳統建筑空間的變化,同時結合當代居住環境的成功案例進行對比分析。
一、造型在建筑空間中的表現
(一)造型
造型包括建筑的體量、色彩、材質和形狀。
體量:體量的大小決定了造型長、寬、高的尺幅,不同尺幅造型之間的對應關系是環境布局規律的一部分。
色彩:色彩帶來的心理感受能影響人的聯想,隨著環境場景的不同,顏色也需隨之發生變化,顏色的色系搭配能夠對人體感官產生一定作用。
材質:材質在觸感和視覺上起到作用,觸感上的軟、硬、細、糙,視覺上的反光、啞光等給人以最直接的環境場景的特性變化。
形狀:形狀是最易分類造型的原則,也是傳達意義的關鍵。外輪廓的形狀變化與特性是我們對造型最基本的認知,也決定了所在環境被認知的大部分因素。
(二)造型在空間中的表現
中國傳統建筑空間的設計是中華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而影響中國文化的主要是儒、道兩家思想。儒家以“禮”為社會標準的核心思想,具有秩序嚴謹、等級分明的文化特征,在中國傳統建筑空間中有著重要的表達形式。[1]以下將以基本形狀為主,綜合說明造型在傳統與現代建筑的運用體現:
1.以方形為代表的基本形狀在建筑空間中的運用
方形代表著理性與秩序,具有對稱的性質,在中國傳統建筑的平面中以一種圍合的形式表現出來。這是內外有別、宗法等級等觀念的產物,通常能讓人直觀地感受到嚴謹的秩序感。
(1)以喬家大院為代表的傳統山西民居
平面布局上采用方形布局,通過方形層層延伸的組合關系表達院落進深關系,體現了家庭中的等級觀念和人文思想觀念,間接形成了一種獨特的家庭相處方式。
顏色上講究用彩。傳統山西民居地處黃土高原,為了在遼闊的黃土地里體現差異和煙火氣息,總是會在建筑上加以不同色彩的點綴。材質上,因地制宜地使用了當地優質的泥土資源加以燒磚技術形成的磚石。這不僅為古代因處于多戰事的北方的居民營造了有利居住條件,也體現了地方建筑特色的表現手法。
在現代空間應用中,方形少了那么一點等級形式感,更多地繼承了中國人傳統的家庭觀念。雖然建筑的形制必定會隨著時間的推移發生一定的轉變,但長久下來形成的居住觀念卻是一直跟隨著人們的居住習慣而發展的,并影響著現代人的居住空間。
(2)現代建筑空間案例——陽澄湖別墅設計
外觀造型上以現代化的手法打造,但在總體規劃上借鑒了傳統的結構。建筑由底部的磚墻體塊和上方白色的墻體(分別是建筑的一層與二層)兩個元素構成。材質上,通過磚墻與乳膠漆的上下層表面材質的分界,區分了內部空間的公共與私人區域。顏色上,室內空間綜合運用了白色漆料、透明織物等淺色材料,打造出柔和的居住環境。[2]可以看出現代建筑空間的設計更專注于生活品質等各個細節方面的提升,注重顏色、肌理等細節對居住環境的影響。結構規劃上,以傳統的居住生活方式為基礎創造了一個適應于現代中國人生活的全新范例。
它打破了現代典型的獨立家庭的固態和單獨性,創造出更多的戶型。不同于傳統建筑的是它的方形結構布局是縱向發展的。在這樣的環境里,我們能感受到同傳統建筑不一樣的對家庭、鄰里、自然以及自身的復雜關系的處理,并能反映出我們看待事物或被別人看待、處理不同生活方式的習慣。
這些在建筑造型、結構上的傳承反映的不僅僅是一種形式,更體現出中國人傳統的生活方式造就了的居住習慣,也是通過這點,形成了建筑空間的元素傳承。
2.以圓形為代表的基本形狀在建筑空間中的運用
在人類文明出現之初,人們對天體的崇拜就已經存在了。圓在中國文化中一直有其獨特含義,象征著圓滿,是自古以和為貴的中國人所崇尚的形狀,浸透著中華民族最樸素的哲學。
傳統建筑北京天壇充分體現了在中國古代,圓與封建思想的關系。天壇的外形源于古人的“天圓地方”觀,是古人對天地的敬畏之情的體現。除了直接將圓形運用到建筑造型上的方式,古人更擅長的是將圓形融入到居住環境的每個空間去,如園林中的窗。圓形的窗洞將室外空間的景觀延伸到室內空間中,既豐富了室內空間的層次,展現了圓無限性與可能性,也體現了圓本身具有的圓滿的精神含義。
現代的人居環境設計中,也經常運用這種方式來體現中式風,而在這背后也是對圓形圓滿、圓融精神的一種傳承。傳統建筑中的洞門、花窗等,在現代建筑空間中的體現大多是被抽象、簡化了的,如室內屏風、隔斷,甚至是一些舞臺設計。簡化的是其形式的表現,繼承的是一種極簡、極靜的意味。
二、空間在傳統及現代建筑中的表現
點、線、面的表達是多樣的,它們在空間中的作用,主要是分別對應于空間的各個元素,由小見大,幫助我們歸類空間中體量之間的對應關系和排列布局。
點:空間中的點可以代表位置,但單一的點不具有方向性,可以借助線來表達。
線:線與點的結合可以表示方向性,如路段、柱子等,還可以表達特殊的空間。線本身在空間中就具有多樣的表達性,如建筑的支撐結構,連接空間的橋梁、過道等。[3]
面:點、線共同構成面,面與線共同形成空間的體量,就如同墻與柱。面在空間中的變化形式是多樣的,面與面可形成封閉空間,面與線的結合即可以打破規矩的空間形式,形成含蓄卻活躍的空間形態。中國古典園林中的亭臺、游廊絕不會是面與面結合的封閉封空間,而是通過頂與柱的結合,將行走空間融入到自然的園林空間中去。游走在這樣的空間中,釋放了人們親近自然的習性,也和諧處理了人居空間與自然環境共存的方式。
現代生活中,人們熱愛自然的心理依然存在,但大工程量的亭臺建筑幾乎不會出現在城市生活中,而玻璃等新興材料出現,解決了這方面的問題,為空間環境的營造提供了更優良的條件。在這樣的條件基礎上,點、線、面在空間的表達形式更為靈活和多變,鋼、鐵、鋁制的結構讓柱的表達更為輕盈,玻璃等材質讓墻、面的表達更為通透。這樣既可形成一個封閉空間,又能使行走空間與自然景觀協調,達到相融的狀態。
三、秩序在建筑空間的運用
(一)秩序
秩序是隱藏于事物背后的原則,建筑家克里斯托夫·亞歷山大在《秩序的本質》中寫道“秩序是一種整體性,是構成本質東西背后的秘密”。秩序通過含蓄的手法來體現空間、環境中的美學,并以不同的表現組織空間的形態,[4]如對稱、階層、間隔、密度等。
(二)路徑與動線
路徑與動線是秩序在空間中最直接的表現形式,人們依此在空間中活動。是否可以提供正常的使用、活動功能,甚至是高效、合理的動線,很大程度上決定了環境、空間的設計的成敗。[5]
合理與科學是路徑的必備條件,此外,從中還可看出其所處的時代背景與人文特色。如南北文化差異,北方文化多是直爽,南方則委婉,這種區別也映射到了他們的居住環境布局中。將北方民居平遙古城和南方民居宏村比較,從平面布局的路徑分布就可以看出平遙古城的道路方正筆直,簡單便捷,呈網格形狀,而宏村里的路徑分布則呈現出一種復雜、彎曲、不規則的狀態。北方的剛硬、南方的碧水柔情從中表現得一目了然。
路徑背后蘊藏的是一些特定情感的輸出,人在空間中的游移狀態一定程度上能體現人與空間的相互影響與相互作用。當以人為主體,空間為客體時,人的路徑塑造空間形成形態;反之,空間則影響人的行為,以達到對人的引導作用,也就是空間想讓人在產生怎樣的活動狀態。現代建筑中,南京大屠殺紀念館的路徑設計大多運用了偏向后者的設計手法。由于其獨特的性質,在設計上不僅要考慮合理性,最大的特點還在于建筑對于情感的傳達。館內的行進路線,給人們傳遞了如何正確面對歷史潮流的觀念,并通過館場的次序的設置讓游覽者的心情產生起伏變化。這都是設計者通過利用空間中的動線與路徑的設計,達到讓參觀者產生一種特定狀態效果的目的。
四、結語
無論是在室內空間還是室外空間上,造型、空間、秩序在空間環境中的表達規律及形式之間都是相互關聯的,共同組織、形成了空間應有的基本要求。這些元素的運用一直貫穿在空間的形成形制上,雖然根據時間的推移,表現手法以及所表達的思想內容會發生一定的變化,但當閱覽過這些傳統與現代的案例后,不難看出,傳統與現代之間一直存在著必然的聯系,或是思想的傳承,或是生活方式的沿襲。
新時代已經到來,創新和文化已經成為現在的大趨勢。面對這樣的新環境,我們應該掌握好基本元素的運用,并牢牢地扎根于本土文化,建設出一種真正屬于中國卻又創新化的居住形式。
參考文獻:
[1]余劍鋒.中國傳統庭院式民居空間對當代住宅空間的影響[D].中央美術學院,2004.
[2]如恩新作:陽澄湖別墅設計[EB/OL].[2019-08-31].http://loftcn.com/archives/85055.html.
[3][5]FRANCIS D.K.CHING.建筑:造型、空間與秩序[M].4版.臺北:六合出版社,2015:31,66.
[4]張喜楓.基于“美在關系”說的建筑形態構成秩序探討:以博物館建筑為例[D].南昌大學,2018.
作者單位:
淮南師范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