姬艷輝
摘要:傳統戲曲是中華文化特有的藝術表現形式,但由于戲曲的不可譯性,導致目前相關譯作甚少。近幾年隨著國力的提升,全球出現了“中國熱”,西方主流社會對中國的文化、經濟都表現出極大的興趣,這對我國傳統戲劇而言是一次極大的發展機遇。通過以《墨子》為例對柳琴戲進行研究,從語言風格、劇目內容及受眾接受度分析了現代柳琴戲《墨子》的翻譯可行性,為促進傳統戲曲跨文化傳播提供參考。
關鍵詞:傳統戲曲 柳琴 翻譯 可行性
中圖分類號:J80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5349(2019)19—0130—02
中國傳統戲曲涉及面十分廣,與各個流傳區域都有著非常緊密的聯系。這些傳統戲曲以各地的方言為唱腔基礎,曲目的內容豐富多樣,包括歷代的故事傳奇、風土人情,其中所蘊含的傳統文化內容十分豐富。目前統計出來的戲曲類別約有三百六十多種,涉及的劇目數達到一萬多個。不過翻譯成外語的戲曲種類卻不多,并且很多都是節譯本,全譯本非常少。
有三方面原因導致了目前這樣的情況,第一是傳統戲曲的不可譯性。由于中國戲劇集舞、樂、詩于一身,并且蘊含著大量的文藝、歷史以及語言知識等,很難被漢字文化圈以外的學者理解,從某種程度上講是不可譯的。第二個原因也是最主要的一點是由于我們缺少足夠的譯者及傳播渠道去宣揚傳統戲曲。三是因為全球化不斷推進,西方文化不斷涌入,市場經濟下,人們的思想觀念發生了很大轉變,使得傳統戲曲傳承陷入極大地的危機。就當前情況來看,年青一代大都關注流行音樂,很少會有對傳統戲曲感興趣的,部分劇種曾陷入后繼無人的尷尬境地。除此之外,全球化的推進和新媒體發展也極大地促進了傳統戲劇跨文化傳播與發展,在這種背景下,戲曲文本翻譯就顯得愈發重要了。
一、柳琴戲的藝術特色
傳統劇種及劇目如此繁多,戲曲翻譯又如此復雜困難,對于普通的譯者來講,目前什么樣的劇種及文本可以作為戲曲翻譯實踐的首選呢?
本文把研究重點放在柳琴戲。柳琴戲在2006年進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目錄。柳琴戲主要是指應用柳葉琴伴奏的地方戲,其還被稱為“柳琴書”,1953年正式定名為柳琴戲。柳琴戲發源于清末魯西南地區的臨沂、棗莊一帶。隨后受到百姓的喜愛并逐漸推廣,主要分布在山東、江蘇、安徽、河南四省接壤交界地區。
柳琴戲是由田間地頭的農民,平日勞作之余自發娛樂的表演形式發展起來的,最初只有兩到三人一起表演。所以,柳琴戲的唱腔帶有十分濃郁的鄉村生活氣息,給人一種熱烈和粗獷的感覺。和京劇、昆曲、越劇比起來更加的生活化,戲曲文本直白易懂。此外,柳琴戲唱腔中還蘊含了很多古聲古韻和多種高腔轉調,歷史和美學價值十分大。就當前情況來看,我國還沒有形成系統性的對外傳播研究體系,經典劇目物譯介數量也非常少,甚至連影像視頻和舞臺演出視頻雙語字幕都很少見,亟待相關譯者投入熱情填補這個空白。
二、現代柳琴戲《墨子》翻譯可行性
柳琴戲作為山東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經過多年的發展,劇目已經非常豐富,特別是近來出現了一些優秀的現代戲。比如山東省滕州柳琴劇團立足于墨子故里的優勢創作了現代柳琴戲《墨子》。該劇描寫了我國古代偉大思想家墨子一生的主要活動,蘊含了墨子的高尚品格與人格。柳琴戲《墨子》一經推出,就迅速引起反響,并受多地邀請演出,劇中應用了很多現代化元素,并在傳統柳琴戲原有風格和形式上進行了再創新,獲得了觀眾的喜愛,也弘揚了墨學文化。
譯者在選擇一個合適的戲曲文本作為翻譯的主體時,作品的選擇不僅需要充分考慮內容和觀眾喜好,同時還得有效結合民族特色。尤其需要注重那些具有普世情懷以及情感積淀的作品。現代劇墨子就非常符合這樣的選擇標準。墨子及其思想在過去的百年間被廣大西方讀者所熟知。墨學的主導思想“兼愛非攻”,與基督教所倡導的“愛人如己”有異曲同工之處,西方社會研究墨學的人大有人在。再加上我國第一顆量子衛星就以“墨子”命名,這更是促進了墨子及其思想的傳播,使得更多人對其有了了解和認知。
三、現代柳琴戲傳播與發展分析——以《墨子》為例
1.規范柳琴戲演出團體管理與扶持方式
各級文化主管部門在管理與扶持柳琴戲演出團體過程中,應該嚴格遵循市場規律,加強相關政策的推出,為柳琴戲演出提供更多渠道和良好環境。一方面,各級文化主管部門應該對當前從事柳琴戲表演的團隊采取精細化管理,遵循社會效益最大化原則加大扶持力度,具體可以從政策、資金等方面著手。同時還需要為柳琴戲《墨子》表演搭建良好平臺,將柳琴戲《墨子》推向國際;另一方面,各級文化主管部門應該鼓勵廣大柳琴戲創作者在劇作《墨子》原有基礎上進行再創新,充分考慮國際市場情況和審美方向,只有這樣才能夠促使柳琴戲更好地與國際戲曲愛好者接軌,更加高效地實現長遠穩定發展的目標。
2.加強國際柳琴戲人才培養
對于柳琴戲傳播與發展來說,人才是最為關鍵的一項內容,因此必須強化人才培養,樹立人才意識,著重打造一支素質強、業務精以及國際推廣能力強的柳琴戲表演隊伍,有效解決當前藝術人才短缺問題。首先是要有資金,具體可以由政府主導,牽注入社會資本,以此來為柳琴戲人才培養提供有力的資金保障。其次是要有途徑。加強與國際戲曲愛好者的溝通,為柳琴戲《墨子》演出者獲取更多海外交流溝通的機會,開闊他們的眼界,豐富他們的專業知識,提升他們的專業能力。最后是要有政策。國家需要結合實際情況推出一系列優惠政策,吸引藝術愛好者傳承與發展柳琴戲。有了這幾方面的支持,再通過走出去、請進來,組織表演者參加各種學習班、海外交流會和研討會等,有目的性、計劃性地培養出一批專門的人才,為柳琴戲《墨子》國際傳播與發展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持,推動我國傳統戲曲跨文化傳播。
3.注重實現優質資源共享
將柳琴戲《墨子》傳播與發展完全寄托于政府支持,是遠遠不夠的。因此,各級文化主管部門應該從文化結構調整著手,加強與其他部門的合作交流,盡力為柳琴戲《墨子》培育國際發展土壤。依托不同部門與機構的合作,實現優勢資源共享,為柳琴戲發展提供更多機會。除此之外,為了使柳琴戲《墨子》在國際市場中站穩腳跟,各級文化主管部門還應該引導柳琴戲從業人員廣開思路,積極創新。而這就要求相關人員要懂得市場運作,知道怎樣更好地推銷藝術產品,最終收獲良好的社會效益、經濟效益,使得更多人了解《墨子》。
四、結語
從這兩點可以看出,現代柳琴戲《墨子》具有很高的可譯性。此外,柳琴戲的跨文化傳播要在傳播方式上做到多元融合,用受眾易于理解的語言、樂于接受的方式,擴大柳琴戲在國際市場上的吸引力與影響力。同時,還應該充分發揮各個傳播主體的作用,例如政府文化部門、民間團體和戲曲愛好者等,努力讓更多劇目走出國門,促進傳統戲曲跨文化傳播。
參考文獻:
[1]滿新穎.中國歌劇音樂劇理論思潮發展與嬗變研究[M].合肥:安徽文藝出版社,2014.
[2]康保成.中國戲劇史研究入門[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9.
責任編輯:劉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