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學美
摘 ? ?要: 本文以《咬文嚼字》發布的2018年十大流行語為引,借助百度和中國知網搜索引擎,收集到50篇資訊和文章,作為語料,以分析研究語體的滲透和交融。研究顯示流行語來自生活,其中許多是舊詞翻新,或者賦予新的意義。同時,流行語借助網絡把自己推廣到其他領域和語體。結果證明:語體滲透和交融具有必然性,語言和語體相互影響、相互促進。語體的滲透和交融能夠促進語言發展,促使語言更加豐富,適應時代發展。
關鍵詞: 流行語 ? ?語體 ? ?網絡 ? ?語體滲透
一、引言
《咬文嚼字》是1995年由上海文化出版社創辦的文藝月刊。《咬文嚼字》編輯部于2019年第1期發布“2018年十大流行語”。命運共同體、錦鯉、店小二、教科書式執法、官宣、確認過眼神、退群、佛系、巨嬰、杠精等十個熱詞榮登榜單[1]。本文希望通過對錦鯉、杠精、教科書式等流行語及語料的分析研究,揭示網絡流行語與其他語體的相互滲透和交融。
二、語體介紹
“語文的體類”概念首次出現于1932年版的《修辭學發凡》,1954年改為“語文的體式”[2](14)。后來,語言學者展開語體學研究,但是對“語文的體式”和“語體學”兩個概念理解有分歧,用法不統一。2009年,李熙宗充分論證了語體和“語文的體式”兩個概念,認為“語體”←→“語文體式”(語言體裁)←→語言運用(話語及話語成品),三者之間事實上形成一根貫通的鏈條。他認為語體學研究應該把語文體式研究作為固有的任務和內容[2](13-14)。本文采用的是2005年《漢語語體概論》概論中的定義:“語體就是運用民族共同語的功能變體,是適應不同交際領域的需要形成的語言運用特點的體系。”[3](3)
隨著網絡的誕生,尤其是二十一世紀初伴隨著網絡發展與普及,一種新鮮的語體隨之而生——網絡語體。作為一種新興的語體類型,網絡語體具有不同于其他語體類型的顯著特點,是介乎口頭語體與書面語語體之間的一種語體類型[4](64)。近年來,微博、微信公眾號、QQ公眾號等和人們的生活分不開,網絡語體不再只是網絡聊天語言,還包括各大媒體通過這些渠道發布的各種文章,有嚴肅的新聞語體,也有詼諧幽默的文藝語體,更有各種語體滲透的多體型語體,被統稱為網絡語體。網絡語體的興起和發展證明其本身就是語體滲透和交融的結果。
三、語體滲透和交融
語言學博士朱軍認為:“語體不是一成不變的,是歷史發展的;語體不是獨立的語言,它是民族語言的支脈。”[5](003)語體的基礎是語言,語言又是動態的、發展變化的。所以,動態的語體隨著社會發展進步融合必然發生滲透和交融。語體的滲透是指在一種語體的言語作品中滲入其他語體的某些語體成分,但并未改變原語體的本質特色的一種語體現象[3](432)。李熙宗指出語體有其相對的穩定性,但從本質上講,“任何時代的語體又是具有開放性的”。“開放性”促進語體充實和完善,適應不斷發展的社會交際需求。
《漢語語體概論》一書指出語體兼具“封閉性”和“滲透性”,“封閉性”是語體自身生存基礎,“滲透性”是語體發展演變的前提[3](6)。岳方遂等提到“語體既具有封閉性,又具有開放性。語體的封閉性是語體自身得以存在的基礎;語體的開放性是語體發展演變的前提”[6](14)。總而言之,語體的“開放性”或者“滲透性”決定了一種語體不可避免地要吸收其他語體要素。這種滲透是社會發展進步的結果,語體的滲透會讓語言蓬勃發展,原有的語體表達手段更加充實豐富,甚至會產生一些新的分支語體,網絡語體就誕生于這種情況下。
隨著語體滲透的增強,就會產生語體的交融。語體的交融使兩種語體要素互相融合,由此產生特殊的交際功能。在嚴肅的新聞語言中使用新鮮的網絡語言可以使文章通俗易懂,體現時尚性。在詼諧幽默的文藝語體中使用嚴肅的新聞語,會使文章更加嚴肅認真。這就是語體滲透的結果和妙用。
(一)網絡語體的來源
語言是語體的基礎,人們在不同領域使用不同的語言必然產生各種語體。網絡語言的出現本身就是語言滲透和交融的結果。網絡語言最初指的是各網站聊天室、BBS論壇等使用的語言,但是隨著博客、微博及公眾號的推廣使用,網絡語言不但是聊天語言,還包括各種新聞語言、文藝語言等,是一種大眾化語言,既有口語色彩又有書面語色彩,還包括各種符號語言和圖片,是一種綜合類語言。
網絡語言最初使用的詞匯多數來源于已經存在的詞語或者通用詞語,把這些詞語翻新改造,或者賦予新意義,這種用法被稱之為“舊詞翻新”[6](14)。2018十大流行語中“錦鯉”等都是舊詞翻新。
要談錦鯉,需要從中國的魚文化說起。中國魚文化是中華民族的偉大創造,至少在五萬至一萬五千年以前,魚類就成為中華大地上人類先祖的有意識、有心智的勞動實踐和藝術想象的對象,并寄托著融合自然、聯結生死、壯大族群的信仰觀[7](20)。隨著生產力的發達和社會的進步,魚不僅滿足人們的物質需求,而且逐漸走進人們的精神世界,在精神領域展現出極大的魅力和吸引力。例如,先秦認為夢魚兆示豐年,《詩經》記載:“牧人乃夢,眾維魚矣。旐維旟矣,大人占之。眾維魚矣,實為豐年。”[8](7)再如,魚的習俗和造型在春節隨處可見,“蓮年有余”“吉慶有余”“富貴有余”等題材的年畫、掛畫、剪紙等在春節的時候大受歡迎。魚從最早的滿足人們的物質需求,到魚騰崇拜,再與人民的生活密不可分,魚在中國確實已經深入人心。
沈泓所著《蓮年有余——民間藝術中的隱秘欲念》,圖文并茂地講述了鯉魚文化,“最吉利的是鯉魚”“魚類的形象大使”“鯉魚是魚文化的精魂”。鯉魚代表著吉祥,因“鯉”與“利”諧音,“魚”與“余”諧音,鯉魚在中國代表的財富。典故“魚躍龍門”代表著仕途得意和飛黃騰達。《詩經》云:“豈其娶妻,必齊之姜?豈其食魚,必河之鯉。”有些地區舉辦婚禮還有“鯉魚灑子”的儀式,這些都說明鯉魚代表美滿的婚姻和多子多福的吉祥。總之,鯉魚代表人們對吉祥富裕美滿生活的向往。
近年來,隨著錦鯉養殖業的發達,錦鯉展示會、比賽的舉辦,錦鯉一躍成為高檔觀賞魚,被稱為“水中活寶石”“風水魚”,寓意留財不散,康泰吉祥,因此經常作為各大商場、賣場及家庭玄關擺件,或者以禮物贈送親朋好友。毋庸置疑,隨著錦鯉養殖推廣和錦鯉文化的傳播,錦鯉作為風水魚越來越受到大家歡迎。
綜上,錦鯉有吉祥的含義。由此看來,支付寶推出“中國錦鯉”抽獎活動取錦鯉的吉祥含義。2018年國慶期間,支付寶官方微博開展“中國錦鯉”抽獎活動,共計有300多萬次轉發。“錦鯉”立馬成為熱詞,引起網友們的轉發和再創造,誕生了“錦鯉轉運”“錦鯉祈愿”“錦鯉保佑”等圖像熱詞[1]。2018年12月12日,利用百度搜索引擎搜索“錦鯉”一詞,共產生745,000篇資訊,囊括生活的各個方面,主要用在營銷和宣傳領域。縱觀歷史和當今,“錦鯉”本屬于觀賞魚,本屬于日常通用詞語,因為支付寶的一個抽獎活動,一夜成為網絡熱詞,再一次證明網絡語言來自其他語言的滲透融合及再創造。同時,網絡又把“錦鯉”推廣到各個領域。
綜上所述,網絡語體是一種借助網絡的新興語體,對其他語體兼收并蓄、翻新改造、為己所用,每個人既是使用者,又是創造者,還是傳播者。網絡使舊詞有了新意義,把舊詞發揚光大,這就是其他語言、語體對網絡語言及語體的滲透交融。網絡又把這些流行語推為熱詞,讓語言更有生命力和活力,體現時代色彩,證明語言發展是動態的、開放的。
(二)網絡及網絡語體對其他語體的影響
網絡自從誕生之日就極大地影響和改變世界,尤其現代互聯網飛速發展,促進信息交流,同樣拓展語言的使用領域、表現空間,產生新的語言樣式。
2018年5月,有人上傳了一段上海民警街頭查處違章停車視頻,視頻中執法人員無論是執法程序還是現場指令等都具有教科書樣的規范性,被網民稱為“教科書式執法”。隨著視頻的“熱傳”,“教科書式”一夜走紅,成為網絡熱詞。人們用它指“規范的”“經典的”“示范的”等,形容做事標準、規范[1]。在百度搜索教科書式,網頁結果有800萬條,資訊結果有48萬篇。“教科書式”造詞琳瑯滿目,如“教科書式執法”“教科書式避險”“教科書式回復”“教科書式偶像”等。同時,也有“教科書式”的反用,如“教科書式耍賴”“教科書式下套”“教科書式坑人”等說法。“教科書式”是一個新的、前所未有的語言樣式。2018年9月8日,云南發生地震,6歲的曹洋迅速跑到墻角,躲在冰箱和角柜之間的安全區域,在安全后才逃出房間。他的這一行為在央視網等各大新聞網站轉發評論,稱曹洋的行為為“教科書式避險”。“教科書式”的使用恰到好處,既說明這些人物或者行為舉措是典范,又體現了時尚新潮,容易被讀者接受,兼有網絡語體的多體式特征。“教科書式”是鮮活的網絡新詞,網絡的傳播使之成為網絡流行語,不斷被使用和引用,豐富了語言詞匯,為語言的發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四、結語
網絡流行語是經過讀者征集、網友選票、專家評選、媒體投票等程序后被選出來的[1]。換句話說,網絡流行語來自于民眾,又被民眾借助網絡傳播、使用和再創造,使之成為服務于大眾的真正的網絡流行語。從“錦鯉”等詞可以看出網絡流行語來自已有的典故或者舊詞,賦予新的意義和用法,使之更能表達我們的想法。“教科書式”這樣的新詞為語言注入新活力,促進語言進展。總之,語言既是封閉的,又是開放的,語體的滲透和交融不可避免。網絡為語言的進展提供了良好的契機,使語言更加豐富多樣,一篇文章的語體呈現多體化。語言的動態發展及社會進步決定語體的滲透和交融具有必然性,同時語體滲透和交融促使語言推陳出新,促進語言更新。
參考文獻:
[1]《咬文嚼字》編輯部.《咬文嚼字》2018年十大流行語[M].上海:上海文化出版社,2019.
[2]李熙宗.語體與語文體式的關系及其實踐功用[J].修辭學習,2009(6).
[3]袁暉.漢語語體概論[M].北京:商務印書館,2005.
[4]李軍,劉峰.網絡語體:一種新興的語體類型探析[J].寧夏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5(2).
[5]朱軍.漢語語體語法研究[M].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17.
[6]岳方遂,鄭文君.試論網絡語體[J].阜陽師范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3(1).
[7]沈泓.蓮年有余——民間藝術中的隱秘欲念[M].北京:中國財富出版社,2013.
[8]陶思炎.中國魚文化[M].北京:中國華僑出版公司,19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