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純潔
【摘要】在現代林業蓬勃發展的當下,區域可持續發展的理念在廣大人民群眾的內心也逐漸扎根,而在退耕還林這一專業領域下,我們要通過發展產業關聯度高的畜牧業和林果業;發展特色的種植業;和調整優化農業產業結構;健全退耕還林的責任制度;建立相應的利益補償機制和政策這幾大關鍵方面,不斷加強自身的專業領域知識。
【關鍵詞】退耕還林?區域?可持續發展?研究
一、發展產業關聯度高的畜牧業和林果業
要想進行退耕還林,就要大力發展畜牧業和林果業。農民應當擴大草場的面積和種植林地的面積,逐漸的恢復好原始的植被,能夠更加合理的利用草地和種植林地的資源,有力的推動畜牧業和林果業的發展,在此基礎之上可以實現區域內的可持續發展。
例如,在畜牧業方面,農民可以改變傳統的飼養方式,將傳統的散養飼養方式改變為圈養的飼養方式,將日常所需的精飼料改變成加工的方式給畜生。除了農民本身方面,畜牧業的集團也要改變他們的工作方式,將他們傳統的經營方式改變為有效、有條理的現代化管理畜牧業模式,讓集團的經營人員多加了解國際的畜牧業發展,讓管理方式變得更加國際化,跟隨發展步伐。還要大力的發展家庭之中的養殖業,形成鄉、村、鎮的規模化養殖,能夠合理的調整畜生的品種和種類結構,多了解資料中哪種畜生值得重點養殖,有力的推動優良畜種的改良,提升畜禽產品的規格質量。除此之外還要重點提升母畜的比例,這樣會提高養殖產業的產品生產率,將畜群的周轉速度變得更快,更加有利于發展畜牧業。對于林果業的發展,農民也應當充分的保護好果園面積,跟隨時代的步伐了解到新型林果業的發展,調整優秀林果種子的品種結構,引進更加有發展潛力的林果種類,提高林果的產量和質量。這樣會讓退耕還林變得更加高效,推動區域內的可持續發展道路。
二、發展特色的種植業
現代的高效農業會讓退耕還林變得更加有效果、有希望、有回報。如果能夠一直沿著高效的種植業發展下去,農業的經營會有更高的效益,能夠讓種植業成為最有發展潛力的產業之一,以特色的種植業為基礎,發展高效的農業會讓我國的區域可持續發展更加的有成效。
例如,在特色的農業發展中要認識到各個地區的優缺點,讓各地的優勢發揮到極致。從資源、品質和品牌的優勢出發,注重種植產品的質量問題,在這個過程之中確保本地農作物品質的優勢,能否在周邊的地區中產生一定的影響力,在這個過程中形成一種科學性和獨特性的特色品牌。因此在此區域內應當積極地宣傳本區域的新型特色農作物,將區域的特色和品牌進行大力的推廣,讓大眾所熟知,最終形成一定的知名度,利用好自身的優勢發展特色的種植業。除此之外,應當加大本區域自身的競爭力措施,能夠在擁有特色的農作物產業同時,進行合理有效的經營模式。要想提升此區域內的退耕還林效果和可持續發展的道路長度,那么本區域的特色農業應當擁有合理的經營模式,能夠進行科學化的創新模式,將特色種植業的規模變得更加正規,能夠將本區域的特色及優勢成為提升本區域經濟效益的動力。通過每個特色農作物的可持續發展能夠逐漸的形成較為規?;慕洜I模式,能夠形成資源的統一,提升種植業的結構調整和結構優化。
三、調整優化農業產業結構
退耕還林是一項較為復雜的工程,它具有系統化的結構特征,關系著各個區域的關于社會經濟的可持續發展之路。不同區域面對退耕還林可以以改善生態環境為主要進入方向,要想解決好退耕還林和區域內的可持續發展問題,就要先調整好農業的產業結構。
要想正確的調整優化好農業結構,就要先建立起正確的思想認識。例如,由于我國受自然經濟影響的原因巨大,傳統的農民都堅守著傳統的穩健心態,想依舊按照舊思想、舊道路的方法去進行農業結構的創建。這樣下去,一旦我國農民面對著非常嚴峻的經濟形式,就會極度的缺乏創新意識,因此我國農民必須要解放他們傳統的思想,解除思想障礙,可以更好的實現農業技術的創新,并且能夠合理的調整農業結構。再者,農民還要準確的理解農業機構和深刻的內涵,由于實施調整的對象和農產品的供應方、調整的基本內容都發生了巨大的變化,農民要很準確的理解到這些方面的實際內涵。除此之外,現在的國際趨勢就是經濟全球化,這就要求農民應當以現代化的眼光看待農業結構調整,將我國的農業結構調整到世界經濟的格局之中,能夠揚長避短,并且要以可持續發展的目光來把握好農業結構的改變方向。
四、健全退耕還林的責任制度
在退耕還林的各種治理方式中應當采取能夠明確將土地、林木或者草地的歸屬權,能夠由當地政府頒發此證件,能夠規定好退耕還林的責任制度。例如在退耕還林的工作開展中,有些農民就會破壞林地和耕地資源,這樣如果沒有明確的責任制度就會讓我國的這些耕地和林地沒有了保障,會出現一部分人肆意霸占和破壞,破壞的人會沒有恢復的義務,或許也沒有人會補償這些耕地和林地,國家的資源就會再次收到損失。如果有了這些責任制度,明確了這些耕地和林地的產權,就會讓經營的人受益和補償,或者恢復,讓退耕還林得到更加持久的發展。
五、建立相應的利益補償機制和政策
面對退耕地,國家的區域內應當制定相應的政策,積極地營造商品林,讓農民和個人進行對退耕地的積極投資,能夠營造更加有意義的生態公益防護林。實行以國家和區域的政府投資為主,農民和個人的投資為輔的政策。
例如,積極地營造生態經濟型的防護林或者兼用林,國家也能夠在資金上給予農民或者個人適當的補貼,建立起以農民投資為主的體質。如果在退耕地上能夠種植牧草,能夠以建設主體的投資為主要目標,國家可以給予農民或者個人種苗費用。但是在退耕還林的初期農民的生活往往會遇到減產的現象,因此國家能夠給予合理的補償標準,來保護農民或者個人保護退耕還林的積極性,將退耕還林落實??梢越覍τ谕烁€林的財政基金,農民還可以通過爭取到國家或者區域內的地方補助來進行對減產的補償,或者國家或者區域能夠對退耕還林實行農村稅務返還的獎勵機制。這些措施都是為了保護退跟換林,繼續實行我國區域內的可持續發展道路。
綜上所述,在現代環保業發展的大背景下,退耕還林與區域可持續發展的政策要及時的落實,然后堅持做到以上幾大方面,真正的提高自身環保的觀念,和對新型生態產業的認知。
參考文獻:
[1]苗賜.退耕還林在區域可持續發展中的地位與作用[J].生態,2016(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