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杰
摘 ? ?要: 堅定文化自信是新時代青年的重要使命。目前,對文化自信培育主體“青年”的研究不足,尤其對涵養青年文化自信的方法論與微觀實踐缺乏思考。從陽明學的視野,探討青年文化自信涵養培育的歷史淵源、方法論,可為當代青年成長為新時代中華文化的傳承者、傳播者及擔當者,提供某種借鑒。
關鍵詞: 青年 ? ?文化自信 ? ?陽明學
文化自信是全球化時代中國復興的強大精神動力,青年是實現中華民族復興的重要力量[1]。文化自信為青年堅定理想信念、增強價值認同、促進文化傳承傳播提供了強大的精神力量。陽明學是中國傳統文化和智慧的結晶,在青年文化自信的涵養培育中,陽明學簡易明快的理論特質,凸顯良知的修養追求,契合當代青年學生的精神成長特點。
隨著中國綜合國力的逐步提升、“一帶一路”倡議帶來的對外交流的范圍日益擴大,“‘文化自信正日益成為一個觀覽未來中國文化走向必須涉足其間的眾妙之門。文化自信不僅在構造未來的中國文化也在構造未來的中國”[2]。學術界對于文化自信的來源與核心、文化自信與文化改革創新、文化自信與全球化等都進行了深入的論述。文化首先是“人化”,現有研究多偏于宏觀建構與理論敘事,對文化自信的真正主體“個人”,以及未來的主體力量“青年”等方面較少涉及。文化,說到底是人生活于其中的一種模式,注重個體關懷、理論付諸實踐,實現知行合一。
一、陽明學的興起與青年文化自信問題的歷史淵源
陽明學是高揚人的主體精神,注重知行合一的良知之學,是極富人文精神的道德理想主義哲學[3]。陽明學的興起是陽明與其弟子不斷尋求“文化自信”的探索歷程,因此對陽明學的理論特質與當代實踐進行研究,有助于更有針對性地培育青年的文化自信。
(一)陽明先生本人文化自信的涵養。作為陽明學的創始人,王陽明青年時期“出入佛老五溺三變”的經歷是他為緩解自己當時“文化身份”的焦慮進行的探索與嘗試,是其本人涵養“文化自信”的過程。當青年陽明在拜謁婁涼、格竹失敗之后,他固有的文化資本并未賦予他坦然面對挫折的自信,之后開展的各種嘗試都是他自己涵養文化自信的過程,最終陽明先生沖破當時程朱理學教條主義的“藩籬”,以“良知之學”確立文化身份與自信。陽明青年時期為學多變的經歷,是非常典型的青年人塑造文化自信的行為模式。這對于青年最重要的啟示是青年務必有像陽明先生“成圣賢”那樣崇高的文化使命,否則即使是一種成長,也算不上是文化自信的涵養。
(二)陽明先生對其青年門徒文化自信的培育。陽明先生不僅以“良知之學”完成自身文化自信的塑造,由此展現文化肯定自我、昂然奮發的面貌,吸引當時很多青年人聚集在他的周圍,使他成為事實上的青年領袖,還廣收門徒聚眾講學?!秱髁曚洝分兴麄儙熒P于修身、立志、治學、做官等眾多問題的探討論辯,為青年們避免陷入日益僵化的程朱理學的“文化迷失”點燃圣學的焰火,其振聾發聵的思想涵養青年們沖破程朱理學傳統牢籠的文化自信,擺脫學問的支離,重塑鮮活的文化樣貌。因此,陽明學活潑、親民、平等的色彩是涵養青年文化自信的思想源泉。
(三)日本陽明學的興起與日本青年尋求文化自信的思想運動。“陽明學”一詞最早源于《明史·王守仁傳》,本意是指“陽明之學”,在中國“陽明學”更多被稱為“王學”“心學”。鄧紅認為“日本陽明學”是十九世紀末日本人借用400年前中國明代思想家王守仁的號“陽明”在日本發動的一場社會運動,“旨在修正日本明治時代全盤歐化主義的極端狀態,對內涵養日本國民精神、高揚日本國民道義,對外護持國體發揚國威”[4]。運動本身對陽明學并無深入研究,只是把王陽明思想中的“心即理”“知行合一”和“致良知”當作運動的口號而已。盡管日本的“陽明學”運動只是一種社會思潮,但考察這段歷史,可發現在不同時期陽明學“簡易直接”的理論特質,對于青年文化自信的涵養培育具有一定的催化劑作用。
二、陽明學的核心思想對青年文化自信的涵養的方法論指導
無論對于個體的人還是群體的組織,文化自信既是一種主觀的精神狀態又是一種客觀的行為實踐,因此在不同的情境中有時難以斷定什么才是真正的“文化自信”。陽明學的核心思想可在青年文化自信的主體認知、行為實踐、意義追尋方面提供方法論的指導。
(一)“心即理”的思想明確文化自信涵養中人的主體擔當?!靶募蠢怼睆娬{人作為認識主體不必拘泥教條而應在歷史的發展與變化之中發揮認識的主體作用,在人心與歷史的變化統一中保持“自信”的態度[5]。近現代以來,在國家開放化的歷程中民族自尊屢遭踐踏,致使國人的文化自信被侵蝕在“歐風美雨”中,對本國的傳統文化、革命文化、社會主義特色文化或多或少都摻雜一種自輕自賤的認識,尚未掌握本國文化之精華,即“言必稱希臘,動輒講國際”,缺乏文化自信的主體擔當。當下,面臨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青年群體應體察陽明學“心即理”的要義,全面把握當代中國文化的主要內容,奠定文化自信的主體擔當。
(二)知行合一確立了文化自信培育工作的基本方式。無論是公共的文化政策還是個體的行為實踐,文化自信不像其他活動表現的那樣立竿見影,它是一種長久的、持續的、漸進性的影響,因此知行合一更加重要。陽明學對知行合一有很多精辟的論述,認為人在日常行為實踐中容易陷入“知而不行”“行而不知”“知行相悖”等知行不一的矛盾。在青年文化自信的涵養中,如果“知”的儲備不足、“行”的盲目沖動,就很難培育適恰的自信與擔當。因此,青年一方面應加強對中華傳統文化、革命文化、社會主義特色文化等內容的認知與學習,形成真知,另一方面應注重事上磨煉,在日常的行為舉止間進行文化自信的審視與操練,做到力行。
(三)致良知思想為青年文化自信的涵養指明了方向。致良知是陽明先生晚年反復論及的核心思想,所謂“真圣門正法眼藏。實千古圣賢相傳一點真骨血也”。人是文化的存在,文化的終極目的是“以文化人”,使人最終成為一個有良知的人。文化自信首先肯定了文化的重要性,繼而為以文化人奠定了深厚的心理與行為基礎,涵養文化自信的過程就成為“致良知”的過程。文化自信的方向,是以人類良知為旨歸,達到“各美其美、美美與共”的文化相融相生的和諧狀態。新時代中國以“一帶一路”為契機正在為解決世界難題貢獻智慧,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提出是中國文化自信的完美詮釋,而從愿景到行動則成為目前中國青年最崇高的文化使命。
三、陽明學的實踐對青年文化自信涵養的借鑒
目前各地的陽明學實踐從載體建設、活動引領、社群學習等方面多角度詮釋、傳達陽明學的文化精髓,不僅提升了區域的文化自信,而且豐厚了青年精神成長的文化土壤,促進了青年學生群體及社會青年群體文化自信的生發與滋長。
(一)陽明文化景觀對于區域文化自信的重要支撐作用。在貴州、江西、廣西等王陽明活動過的地方,陽明文化載體建設已成為當地重要的特色文化資源。在江西、廣西等地以陽明文化命名的道路、廣場及各類陽明文化遺存構成了地方區域文化的有力支撐。王陽明雖然在貴州待了不到兩年的時間,但近年來其以陽明洞為基礎修建的中國陽明文化園、連續多年興辦的國際陽明文化節,使貴州成為陽明文化的圣地,提升這個西南偏隅之地的區域文化自信。浙江大學寧波理工學院在全國高校率先創立“陽明學堂”,通過構筑“一堂一像一亭一廊”的空間布局,營造“陽明圣跡圖”“陽明樂咖啡”“浙東文化墻”等切身體認的文化場域,開展非遺文化體驗課程、《我是陽明青年》主題調研活動等,創新高校青年學生文化自信的涵養載體建設方式。如今陽明學堂已成為該校的文脈所系,有助于激勵青年學子勇擔文化傳承傳播的使命與實踐,于事上磨煉彰顯文化自信。
(二)陽明學的學術普及活動豐厚了青年精神成長的民族文化土壤。在陽明先生出生、成長的寧波、紹興兩地,近年相繼舉辦了“陽明思想與世界文明建設”“陽明心學與文化自信”“越文化·陽明學·東亞文明”等學術活動,專家們從學理層面對陽明學與文化自信關系的梳理研究,通過不同媒體的傳播、推廣激發全社會對文化自信問題的關注。2016年在寧波社科院的支持下,由浙大寧波理工學院發起的寧波大學生全國首屆陽明文化遺跡考察活動,在8天的行程中考察余姚陽明故居、貴陽陽明祠、修文陽明洞、吉安陽明書院、大余青龍鋪、紹興陽明墓園等地,行程貫穿陽明一生重要的人生節點。每到一地團隊都邀請當地資深的陽明文化研究專家為隊員們講解陽明先生在當地的人文遺跡與文化影響,促進隊員們通過一個個地方的讀、行、察、思,深刻體察陽明文化的精髓。行程結束后隊員們在日常自信坦然地分享、宣講,成為青年學子文化自信的生動展現。
(三)陽明學的社群研習活動對社會青年文化自信培育的支持與指引。社會青年畢業不久,幾乎都面臨就業、創業、成家等較為迫切的人生“物質基礎”的發展問題,一些人難免疏于文化關懷。各地興起的陽明學研究社團、研習社群,為社會青年文化自信的培育結成了砥礪共學的網絡,不僅廓清了消費文化、膚淺文化對社會青年的侵蝕,而且引領青年形成剛健、有為、擔當的文化情懷。2017年浙江省首個以弘揚王陽明文化為宗旨的非營利性社會團體——寧波市王陽明文化研究促進會正式成立,協會將整合民間陽明學的研究力量形成合力,為全社會文化自信的提升凝聚力量。寧波甬上陽明傳習社吸引了眾多社會青年參與,成員涵蓋企事業單位、自由職業者群體、創業者群體等眾多當下社會青年集聚的領域。從2015年11月發起線下讀《傳習錄》以來,開辟汐源茶會館、香樟樹書屋等固定研習點,共組織161場線下研習活動、11次月度論壇、9次游學、20次對外宣講、影響習友超過5000人次,成為社會青年涵養文化自信的典范模式。
參考文獻:
[1]郭鳳志.習近平文化自信思想發展脈絡研究[J].人民論壇·學術前沿,2017(21):51-56.
[2]金惠敏.文化自信與星叢共同體[J].哲學研究,2017(04):119-126,129.
[3]吳光.我的陽明學研究行跡[J].中共寧波市委黨校學報,2018(04):62-67.
[4]鄧紅.何謂“日本陽明學”[J].華東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5(04):153-166,172.
[5]程念祺.“心即理”與人的主體性——明代心學家對主體人格的追求[J].學術界,1989(04):57-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