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林
摘 要:隨著新課程改革的發展,美術課程不僅能夠陶冶學生的情操,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形成社會認同,還能夠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發揮自己的創意,讓繪畫內容靈動起來,讓學生的個性得以發揮。在高中美術寫意畫的教學過程中,應當實現課堂開放化,達到情景交融、因勢利導的目的,并對其美術創意進行有效評價。文章將湖南美術出版社出版的“繪畫”模塊,就“中國畫之寫意畫”一課,展開分析與研究,進而鼓勵學生將自己的創意融入寫意畫的實踐中。
關鍵詞:寫意畫;美術教學;創意;實踐能力
創意是中學生的立世之本,高中美術老師應積極引導學生發揮自身創意,將其應用到繪畫實踐中,創作出優秀的美術作品。高中生學習美術的時候,容易受到自身條件的制約,因此,美術課程的學習應當以尊重學生個性為前提,充分發揮其創意,鼓勵不拘一格、百花齊放,將其創意落實到美術實踐中,進而培養高中美術生的美術修養。學習美術課不僅能夠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還能與社會價值形成共鳴,另外,在最大程度上促使其個性發展,自由發揮創意,實現高質量的美術教學。現階段,由于一些高中過于追求升學率,無形中為學生增加了課業負擔,美術學習時間減少。這種負面影響主要表現在學生審美沒有個性與創意,美術情趣過于單一,從畫作上難以觀察到其想要表達的意思,其思維過程、想法、愿望都難以體現,缺乏足夠的創意。由此可見,高中美術教師在日常美術教學中應適當引導學生將自身的創意融入到畫作中,提高其審美情趣,給其創意發揮以最大空間,使其在繪畫實踐過程中能夠有效發揮自身才藝。筆者作為一個美術教師,將從三個方面展開論述,即寫意畫繪畫前提、繪畫基礎以及繪畫關鍵,并結合湖南美術出版社出版的繪畫一書中“中國畫之寫意畫”一課,論述學生創意實踐能力的培養,盡量發揮學生的個性與創意,促使其創作出優秀的寫意畫作。
一、寫意畫教學創意研究前提:開放式教育
我國美術教育的改革,標志著教育理念的創新、教育模式的重組,也就是讓學生與社會價值形成認同感,并最大程度釋放學生的天性,繪制有創意的畫作,進而在實踐過程中展示學生的個性。想要做到這一點,教師應當從素質教育的戰略高度來開展美術教育與日常教學。寫意畫教學中的創意研究,在課堂教學中的表現是開放式課堂。第一點,教師與學生之間的師生關系,應當進行變革,即要求教師和學生相處過程中轉變思維,不再是傳統的刻板、權威、強制的教育關系,而是平等、人道、和諧的師生關系,此種關系需要建立在寬容、信任、理解、尊重、民主、自由的基礎上,基于此,學生學習寫意畫的過程才會流暢順遂,在此過程中方能受到激勵、感化、鼓舞、召喚,由此形成自覺自愿、積極自主的學習意識,并激發探索寫意畫真諦的欲望。教育先驅拉夫爾·泰勒曾經說過,學習行為是學生內心發出的,學習過程主要是學生的目的、行動、動力,并非教師的行為、動作。當教師與學生實現有效互動,教學目標方能實現,教學默契方能契合,并積累所有學生深度關注的“學習經驗”。第二點,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當關心學生的潛在需求,對于學生沒有明確的需求,而應當有敏感的觸覺,對學生能夠及時予以關注,給予回應。在課堂教學中,教師以其敏銳的嗅覺與觸覺,注意并感受學生實際的學習需求、創意點、關注點,最大程度地激發學生對藝術的熱愛,繪畫的靈感,進而激發高中美術生對美術世界探索的孜孜追求。第三點,美術教師的教學關注點,應從以往只關注結果轉化成關注過程,雖然結果很重要,但過程同樣重要。學生完成作業后,教師問他在寫作業運用了何種技巧、哪些知識點,學生可能懵懂不清,但是問他在繪畫過程中的心得感受、構思體驗、創造想象、心情感悟等,學生則能如數家珍。由此可見,高中美術生對繪畫的印象、情形也有深刻的印象。所以,寫意畫教學中想要激發學生的創意思維,需要為學生營造自由、平等、愉悅的教學情景,通過多角度、多元化的教學,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獲得滿意的體驗,關注學習過程,探索學習真諦,為釋放學生的創意發揮,實踐中見真章。
二、寫意畫教學創意研究基礎:實現因勢利導
美術課程的教學與設計起點,是以學生本來的水平與基礎為前提。筆者經過多年的美術教學研究發現,高中生對于美術寫意畫并未有大量接觸,然而在學習經驗、學習基礎、學習能力上均存在較大差異。一些學生以前報過書法班,在筆觸的感覺、線條的運用、畫作的理解等方面都有一定的經驗,以至于在學習寫意畫的時候,比別人更容易掌握。另外一些學生美術天賦甚高,當繪制寫意畫之時,往往一點就通,能夠輕易畫出質量較好的作品。然而大多數學生沒有美術基礎,對于寫意畫知之甚少,缺乏靈感,當其繪畫的時候,畫作表現出筆觸過于稚嫩、隨意,畫作水平欠佳。由此可以看出,高中美術教師在教授寫意畫的時候,需要根據每個學生的差異,依照其不同的個性,在學生原有美術功底、天賦基礎上,對其展開科學、有效的指引。接下來,教師可以從三個方面展開。
第一,高中美術教師應當為學生創造有利條件,鼓勵其運用筆墨將自身的創意展現出來,不能只進行簡單示范,應當讓學生多動筆,多練習,切不可省略學生的練習步驟與時間。在課堂時間為45分鐘的情況下,教師的示范時間應當控制在10分鐘以內。經過多年的美術教學積累,研究發現,學生在畫寫意畫的時候,經常感覺時間過于短暫,當其畫到盡興之時,常常由于時間不足,造成畫作匆匆結束,常常虎頭蛇尾。因此,應當為學生充分預留練習時間,使這個問題迎刃而解,確保學生能夠在實踐中繪制出有創意的畫作,充分體驗藝術的美妙。
第二,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當善于觀察,及時發現學生優勢所在,通過各種方法強化其優勢。在寫意畫的教學過程中,某些學生的審美高度與大畫家有著驚人相似,其發現美的眼睛、創造美的心靈、挖掘美的筆觸,都是學生的優勢,需要充分利用,有效發揮。如果學生繪制的寫意畫,繪畫風格、筆墨渲染都非常恰當,應給予適當的鼓勵,留住其創意風格,并深入挖掘。例如,在中國畫之寫意畫單元,關于鸚鵡的繪畫,學生先要對鸚鵡進行觀察,再用手指在畫紙上簡單勾勒出鸚鵡的位置,然后使用中號筆的中鋒繪制鸚鵡的嘴和爪子,在此過程中能夠體現學生的功底。學生勾勒的爪子與嘴形態各異,體現了其對繪畫的理解,之后使用較干的焦墨來點睛,讓鸚鵡的眼睛充滿靈韻,接著使用披蓑法來繪制鸚鵡的身體,從背部開始,到翼,再到尾。最后就是繪制柳枝柳條,充分發揮墨的干濕特性,干的時候注意側鋒和順鋒的比對,并趁著濕的時候使用加了膠的綠色顏料用潑墨的手法繪制柳葉,從而使其和自然交融,其淡淡的顏色與重墨的鸚鵡形成鮮明對比,經過學生勾勒的鸚鵡各具特色。教師應當仔細分析畫作方法,讓學生看到自己畫作的獨特所在、動人地方,讓筆墨充滿靈性。
第三,寫意畫教師應當對學生在繪畫過程中的筆墨運用給予點評,并教授其怎么利用筆墨來體現節奏、韻律、力度、疏密等繪畫要素。只需要給予適當引導,學生就能得到強化練習,就會有所進步,進而增加信心,使實踐過程中所學知識運用到寫意畫的繪制中。在實際創作的時候,學生就可以改掉以往繪畫的壞習慣,將主要精力置于寫意畫的情趣上,這一情形使其能夠擺脫繪畫前的恐懼以及亂涂亂畫的弊端。學生在勾勒畫作的時候,需要將主觀與客觀進行完美的融合,不僅能夠體現客觀事物,還能表現主觀思想,把自身的創意充分融合到畫作中,展示自身的思維活動、情緒變化、個性氣質。只有將創意融入畫作,才能創作出獨一無二的作品,吸收美術的精華,體現美術的魅力。
三、寫意畫教學創意研究精髓:情景交融
教育大師蘇霍姆林斯基曾經言道:我多次確信,缺少飽含詩意與審美的泉水,學生的智力與創造力就難以得到發展。簡而言之,創意的發揮,一旦沒有情感,則沒有根基,難以有生命與內涵。例如,帶領大家臨朱耷的《魚》,教師在示范魚之前,先解讀為什么魚在翻白眼,引出大家的思考。寫意畫中的情感往往通過夸張、特寫來進行表達。臨摹結束后,再讓同學們運用所學進行創作,表達自己的情感,也便是托物寄情。
國畫中的寫意畫,重在使用簡單凝練的筆墨將景物的神韻、意志描繪出來,達到借畫抒情的目的,注重只可意會不可言傳的情感效果,展示水墨情懷,求取與觀賞者心靈方面的共鳴與互動,寫意畫不僅能夠從側面展現客觀生活,還能顯示出畫者的內在精神,將精氣、神韻展現,使其富含情感色彩,展示出豪放、豁達、洗練、粗獷的人生態度與繪畫效果,將情感與景物交融在一起,實現情與景的高度交融。意境作為國畫的美學思想基礎,作者在繪畫的時候,通常利用物象表達情感,尤其是國畫中寫意畫的繪畫,更是注重繪畫者主觀情感的展示。由此可見,教師在教授寫意畫的時候,應當為其創設情感氛圍,使其創意實踐得到最佳表達,最大程度地激發其內在的潛力與創造力。例如,中國畫之寫意畫中關于山水畫的教學,畫山水首先要對山的形態、水的造型有一定足夠的觀察,利用筆墨技巧將其展示出來,以往的教學過程中,學生對其興趣索然,新課程改革后,筆者從繪畫如做人這一點著手,利用多媒體向學生展現祖國壯麗的河山,從而激發學生的對于山水畫的熱情,形成自己獨特的繪畫風格。
寫意畫在創作過程中,能夠重點表達對國家的情感與民族的情感,通過創意來彰顯自身個性。利用實踐教學,倡導學生自主學習,使其在實踐中成長,在實踐中發現問題,并培養其解決問題的能力,從而形成特有的創作風格。寫意畫在創作過程中不僅注重筆墨的渲染,還應有更高層次的追求,將自身情感、創意融入其中,讓畫作有靈魂,從而變得靈動起來。
參考文獻:
[1]黃文祥.高師美術教育專業中國畫課程教學改革探微:寫意山水畫中理論與實踐相結合教學的思考和實踐[J].中國美術教育,2018(1).
[2]章煥華.寫意畫教學過程中學生個性培養策略研究[J].內蒙古師范大學學報,2009(4).
[3]閆朝霞.形變而“意”不變[J].廣西教育,2010(31).
[4]高麗娜.高中寫意畫教學與學生創意實踐發展[J].科技信息,2014(1).
作者單位:
江蘇省南京市溧水區第三高級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