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海燕 梁燕 張慧

[摘 ? ? ? ? ? 要] ?結合高職院校計算機專業,探討“雙元五共”協同育人模式, 通過與企業共建課程體系、共享技術資源、共建“校中店”校內、校外實訓基地、共設訂單班、共搭創新平臺等方式,解決原有的課程設置滯后于企業技術的更新換代、學生實踐創新能力較弱難以適應IT行業日益變化的崗位需求等問題,培養契合企業崗位需求的高技能應用型人才,有效地提升學生的綜合實操能力、崗位實踐能力和協作創新能力。
[關 ? ?鍵 ? 詞] ?計算機專業;“雙元五共”;協同育人;實踐
[中圖分類號] ?G712 ? ? ? ? ? ? ? ? ? [文獻標志碼] ?A ? ? ? ? ? ? ? ? ? ?[文章編號] ?2096-0603(2019)27-0036-02
2015年,教育部印發《關于深化職業教育教學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養質量的若干意見》,要求以促進就業為導向,適應經濟新常態和技術技能人才成長成才需要,完善產教融合、協同育人機制,創新人才培養模式,全面提高人才培養質量。近年來,我院計算機專業大力探索實踐“雙元五共”協同育人模式(下圖),解決實踐性教學內容滯后于企業技術的更新換代、畢業生儲備的知識技術與企業需求相脫節、學生缺乏實踐創新能力難以適應企業日益變化的應用需求等問題,培養契合企業崗位需求的高技能應用型人才,為用人單位節省崗前培訓的時間和成本,有效地提升學生的綜合實操能力、崗位實踐能力和協作創新能力。何謂“雙元”?雙元即學校與企業兩個主體。何謂“五共”?五共即共建課程體系、共享技術資源、共建校內校外實訓基地、共設訂單班、共搭創新平臺等方式。
一、高職院校計算機專業人才培養的現狀分析
(一)原有的課程設置滯后于企業技術的更新換代
職業院校的人才培養目標是為用人單位培養高技能型人才,隨著產業發展和市場需求,企業對高職院校的畢業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傳統教學模式受制于教學環境,部分課程是基于普通高等教育課程設置修改而來的,課程內容理論性較強,特別是實踐性教學內容往往滯后于企業技術的更新換代,造成畢業生儲備的知識技術與企業需求相脫節。
(二)學生實踐創新能力較弱,難以適應日益變化的崗位需求
隨著IT業的快速發展和IT技術向傳統產業的不斷滲透,社會對IT人才的需求不斷增長,對動手操作、職業素養等綜合能力的要求也越來越高,高職院校計算機專業的人才培養方式面臨新的挑戰,這就需要加快人才培養模式改革,培養適應快速變化的創新實踐型人才。目前,創新實踐型人才培養模式和途徑缺乏多樣性和開放性,實踐平臺相對匱乏,行業參與度低,與產業發展需求存在明顯脫節,不能快速適應地方行業、產業崗位發展變化需求。
(三)高端實訓室建設資金不足且管理困難
根據計算機專業的人才培養需求,部分課程的學習對實訓的設備及環境要求較高,而這些高端實訓室的建設成本高,管理維護工作需要由專門的技術人員負責,對于欠發達地區的職業院校而言這成為目前實訓室建設的一大瓶頸,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實訓課程的開設,難以達到預期的教學效果。
二、“雙元五共”協同育人模式的建設內容
(一)共建課程體系,培養契合企業崗位需求的高技能型人才
將企業的軟硬件資源引入職業院校,并通過合作平臺及時了解最新行業動態,與企業共同探討企業人才需求并及時調整課程設置、共同編制課程標準、教學內容,將企業最新、最實用的技術融入課程中,不斷提高教育教學質量。部分課程的教學模式改為“雙導師”制授課,即由原來的校內單個教師承擔一門課程的教學任務改為由校內專任教師和企業工程技術專家共同承擔一門課程的教學任務,校內專任教師負責專業核心課程的理論教學和基礎實踐教學,企業工程技術專家則負責綜合實踐教學,校企雙方相互彌補共同完成一門課程的教學任務,解決了課程內容理論性較強、課堂教學內容相對滯后的問題。
(二)共享企業技術資源,提升實踐教學內容的前瞻性
1.企業工程技術專家進課堂
企業擁有的豐富的技術資源,聘請企業的技術專家到校開展項目化教學,及時將新技術、新規范、新動態納入校內課堂,培養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我系定期邀請校企合作企業的專家為學生講授網絡安全實訓課程,真正做到將企業的真實案例引入課堂教學,同時彌補了專任教師缺乏工作實踐經驗的問題。
2.企業專家開展行業專題講座
專題講座是大學生開闊知識視野、發掘學術興趣和增強學術功底的第二通道,對優化學生的知識結構、提升綜合素質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豐富多彩的講座對繁榮校園文化、活躍學術氣氛、鼓勵理論研究和學術創新等具有良好的促進作用。不定期邀請企業專家到校開展計算機專業相關專題講座,就行業的發展現狀及趨勢、專業就業前景、崗位能力要求、職業規劃、企業對人才的要求等方面進行精彩分享,鼓勵學生盡快適應新的環境,志存高遠、腳踏實地,努力學好專業知識,成就精彩職業人生。專題講座不僅拓寬了學生的專業知識視野,同時也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
(三)共建“校中店”校內、校外實訓基地,提升學生的崗位實踐能力
校內實訓基地是教學基本設施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加強實訓、實習基地建設是高等職業院校改善辦學條件、彰顯辦學特色、提高教學質量的重點。校企共建實訓基地對培養技術技能型人才具有顯著效果,對推進教育教學改革、實現學生技能與企業要求的對接具有重要意義。通過與企業簽訂校企合作框架協議,成立“校中店”經營性實訓基地,為學生提供與專業相關的實體崗位,培養學生的綜合素質和崗位管理能力,使學生深入了解企業環境、企業運作模式及崗位工作流程,將工作與學習相結合,增強學生的專業技能和職業素養,進一步推動了工學結合。
校外實訓基地是鞏固理論知識、增強勞動觀念、練就實踐能力、實現角色轉換、培養綜合職業素質的實踐性學習與訓練場所,借助實訓基地的職業環境和真實性的訓練項目,加強學生的“工匠精神”的培養,為應用型人才培養提供良好的實踐環境,同時,也為學生的畢業實習提供良好的學習機會。此外,校外實訓基地也為教師教學和科研能力的提高提供了環境基礎。對實訓設備和環境要求較高的課程采取集中一段時間在企業實訓基地由校內專任教師和企業工程技術人員共同授課的方式完成教學任務。
(四)共設訂單班,對接企業人才需求
“訂單班”是由大型企業提前預定(簽約)學生組成的班級,按照企業提出的人才培養目標和知識能力結構,修訂教學計劃、組織教學,培養切合企業崗位需求的高技能應用型人才。先后與廣州國為信息科技有限公司共建“國為精英網工”訂單班,與珠海愛浦京軟件技術有限公司共建“金山網游測試”訂單班,通過訂單式的培養提升了學生的崗位實踐能力和企業文化素養,為企業輸送切合企業需求的技能應用型人才。
(五)共搭創新平臺,提升學生的綜合實操能力和協作創新能力
項目訓練是培養應用型人才教學過程中的一個重要環節。以教師工作室、工程中心為依托,開展項目協作探究學習。先后建立沈大旺工作室、新媒體工作室、羨之良影工作室、web前端工作室以及“互聯網+”技術應用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為學生提供團隊協作學習的空間,由工作室指導老師和企業工程技術專家采用“項目驅動”的方式共同指導學生開展課外學習,有效地培養了學生的團隊協作探究意識。此外,與廣州國為信息科技有限公司共搭“IT眾創中心”創新創業平臺,企業捐贈的設備用于開展創新創業培訓,為學生創建IT創業的孵化環境。
三、結論
目前,“雙元五共”協同育人模式的研究與實踐已開展了六年,培養了兩千余名學生,提升了學生的綜合實操能力、崗位實踐能力和協作創新能力。不僅適用于計算機專業,同時也適用于其他各類工科專業,符合深化職業教育教學改革中推進產教深度融合的要求。但是,目前集團化辦學、一體化育人等方面仍有許多尚待完善的部分,仍需深度挖掘。
參考文獻:
[1]何濤,鄧果麗,譚旭,等.高職軟件類專業“多元協同育人”合作辦學研究[J].深圳信息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6(6).
[2]和剛,韓世娜,王丹.“雙向雙創并行、多元協同育人”電子商務人才培養模式的研究[J].經濟管理,2018(2).
[3]喻躍梅,張明明,張曉艷.雙元協同育人視角下的高職電子商務崗課證賽一體化人才培養模式的探索[J].物流工程與管理,2019(2).
[4]沈慶磊,孫惠芹.校企合作共建實訓基地的問題與對策研究[J].哈爾濱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9(1).
編輯 張 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