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艷 呂文靜

[摘 ? ? ? ? ? 要] ?高等職業院校以培養具有良好職業素養和高技術應用人才為目標,探索“1+X”評價模式,不斷提高學生的職業技能和崗位適應能力。作為崗位倒逼催生的新興專業,早期教育專業人才培養目標的確立需要權衡學生發展、崗位、課程與資格證等多方,在確定學生的最終“學習成果”之后構建課程體系,逐步探索“以崗定課,課證融合”的實踐模式。
[關 ? ?鍵 ? 詞] ?早期教育;課證融合;OBE
[中圖分類號] ?G712 ? ? ? ? ? ? ? ? ? [文獻標志碼] ?A ? ? ? ? ? ? ? ? ? ?[文章編號] ?2096-0603(2019)27-0072-02
職業教育必須要對接市場需求來優化學校專業布局,以促進就業和適應崗位需求為導向,嘗試“1+X”證書制度,拓展學生就業創業本領,培養高素質和高技能的人才。因此早期教育專業人才培養目標要與市場崗位需求對接,課程體系要融合育嬰師、早教指導師等一系列職業技能證書的評價標準。
一、OBE理論的內涵
OBE理論又稱成果導向或能力導向教育理論,是由美國教育學者Spady等人提出的。該理念聚焦于學生受教育后獲得什么能力和能夠做什么的培養模式。一切教育活動、教育過程和課程設計都是圍繞實現預期的學習結果。
OBE理念下的教育就是基于產出的教育,就是以畢業以后學生為了適應崗位需求能夠獲得知識與能力為出發點,來確定課程體系、教學內容、評價標準。OBE理念顛覆了傳統教育理念中以課程為中心,無論是課程和師資配置還是教學設計與評價指標都是以學生最終學習結果為中心。
早期教育專業由于社會需求量較大,崗位需要專業的知識與技能,因此太原幼兒師范高等專科學校早期教育專業綜合了早教機構、專業發展、資格認證標準等方面創設了“以崗定課,課證融合”的人才培養新模式。
二、培養模式探究
我校早期教育專業自創建以來,在教育部關于職業教育教學改革的若干意見指導下,不斷考察市場及崗位的需求及開設早教專業的兄弟院校的培養模式,自2017年起早教專業開啟了校企合作,逐步建立起“以崗定課,課證融合”新模式,早教企業加入人才培養的全過程。
(一)“以崗定課”
我校早期教育專業在“校企合作”過程中邀請早教企業全程參與早期教育專業人才培養目標的制定、畢業生規格制定、課程體系的設置及實施、畢業生就業等一系列的培養環節中。
我校早期教育人才培養目標滲透了國家職業教育發展要求、早教企業的早教指導師崗位技能及要求、育嬰師資格證職業標準要求,由此校企推出早教專業畢業生規格,該規格中對早教專業畢業生最終的學習成果做了明確的規定。
根據早期教育專業畢業生培養規格中的素質結構、知識結構和能力結構的三大要求,我們初步將早期教育專業課程體系劃分為公共基礎課程、教師教育課程、專業核心課程、專業實踐課程和藝術技能課程五大類,其中專業實踐課程邀請企業加入課程的設計與實施中。當前市場上的早教機構課程內容大致分為益智類、動作類、語言類、建筑類、模仿類、科學類等,因此在專業實踐課程中設置了嬰幼兒音樂、動作、語言、美術教育與指導、嬰幼兒行為觀察與指導等對應。確定基本課程體系后就需要建立相對應的早期教育專業實訓室,實現“學訓銜接”,學校設置了親子教育實訓室、感統實訓室、嬰幼兒營養保健實訓室、蒙氏實訓室等。
(二)“課證融合”
國務院印發《國家職業教育改革實施方案》中明確指出“鼓勵職業院校學生在獲得學歷證書的同時,積極取得多類職業技能等級證書,拓展就業創業本領,緩解結構性就業矛盾”,逐步啟動“1+X”證書制度試點工作。
早期教育專業以育嬰師資格證為主,2003年國家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根據社會發展需要和育嬰職業特點,組織專家制定了《育嬰員國家職業技能標準》,將育嬰員正式列入中國職業大典,要求從事0~3歲嬰幼兒照料、護理與教育的人員必須經過系統專業的培訓,掌握科學的育兒知識和基本技能。
我校早期教育專業學生畢業在獲得學歷證書的同時需要取得相關職業資格證書,如育嬰師資格證、幼兒教師資格證等。“課證融合”以“課”為主,滲透“證”點。育嬰師資格證考核內容分為生活照料、保健護理和教育實施三大部分,這些內容能夠很好地與專業核心課程、專業技能課程相結合。在《0~3歲嬰幼兒保育與教育課程標準》中要求學生掌握0~3歲嬰幼兒保育的基本知識,初步學會運用專業知識解決嬰幼兒的保育問題,基本能夠掌握嬰幼兒喂養、照料嬰幼兒盥洗、撫觸、出行、環境物品清潔意外傷害處理等實操內容,這些內容也是育嬰師資格證理論與實操考核的基本內容。專業實踐課程也滲透了育嬰師資格證考核內容的教育實施部分,通過嬰幼兒音樂、動作、語言、美術教育與指導等課程來讓學生基本掌握嬰兒早期教育指導的相關理論知識,能夠規范地設計早教指導課程的教案,并且有效地組織與實施。
三、模式探索中的關鍵點
(一)師資建設
國務院印發《國家職業教育改革實施方案》(下文簡稱《方案》)中明確指出:實施職業院校教師素質提高計劃,“雙師型”教師(同時具備理論教學和實踐教學能力的教師)占專業課教師總數超過一半,分專業建設一批國家級職業教育教師教學創新團隊。作為專業技能要求較高的早教專業也需要大量的“雙師型”教師,而早期教育專業作為新興專業,需要現有教師通過大量的學習培訓、下園實踐、教學研討來提升專業水平。
《方案》中同時提出“職業院校應當根據自身特點和人才培養需要,主動與具備條件的企業在人才培養、技術創新、就業創業、社會服務、文化傳承等方面開展合作。建立健全職業院校自主聘任兼職教師的辦法,推動企業工程技術人員、高技能人才和職業院校教師雙向流動”。因此我校積極探索專業企業課程的滲透,從一年級開始由企業高級指導師擔任企業課程的講師,將企業課程作為常規課滲透到每學期中,將企業師資滲透于人才培養的每個環節。
“引進來、走出去”的教師人才提升模式對校企合作的早期教育專業來說有天然的優勢,在人才培養、課程創新、就業創業、社會服務、文化傳承等方面開展了廣泛的合作。我校的早期教育專業提出了專兼職教師協同成長、產學研項目協同研究、經費政策機制協同保障等多元協同創新路徑,促進優化師資組成結構,形成了四層級教師隊伍:知名高校教育專家引領;本校教學能手示范;系部“雙師型”教師共同體;企業優秀教師參與,四級聯動,推動我校早期教育專業學生的培養與專業建設。
(二)教學資源建設
教材是課程的具體呈現方式,是教學的材料和主要依據。教材建設是學科專業建設的一項基本內容,是學科建設的形式和載體。高質量的教材是培養合格人才的基本保證。我們本著厚基礎、重能力、求創新的總體思路,優化整合課程內容,突出早期教育特色,積極進行早期教育專業校本教材的編訂,設計符合我校學生現有發展水平的教材及實訓手冊。
同時注重數字資源的整合,從學校學科建設和教學改革的需要出發,有針對性地吸納采集與早期教育專業建設相關的最新資料,同時注意日常教學資料的留存,將企業精品課程、校企合作展示、學生實訓視頻進行分類歸檔,為教師利用先進手段開展教學科研提供了寬闊的平臺,也為學生的學習成材創造了良好的條件。
《方案》中“帶動各級政府、企業和職業院校建設一批資源共享,集實踐教學、社會培訓、企業真實生產和社會技術服務于一體的高水平職業教育實訓基地”為實訓基地的建設指明了方向,新舊兩個校區擁有豐富的實訓設備上百萬,其中包括親子感覺統合實訓設備、大運動實訓設備和精細動作實訓設備、母嬰哺育體驗室、嬰兒洗護室、微格育嬰互動室等,同時積極利用合作企業的一線教師及實訓場地開展教育見習、頂崗實習、教育實訓等活動。立體化的實訓體系讓學生以探究實際問題的方式在真實的教育情境中獲取知識,發展實踐智慧、提高實踐能力。
(三)評價體系創新
早期教育專業通過多方合作培養合格的人才,基于OBE理念下的評價模式既是校內循環的重要組成部分,又是校外循環的關鍵點。人才評價不僅僅是學校的教學工作,也需要企業、社會的參與。首先是評價主體的多元化,作為校企合作專業,學生發展水平需要教師、學生、企業三方共同參與,提前實現“崗位對接”。在評價方式上也要不斷創新,對接職業資格證書要求,對接崗位要求,靈活考試方式,理論與實踐考核相結合。
早期教育專業建設必須緊密結合0~3歲嬰幼兒早期教育發展狀況,與區域社會發展和經濟建設相聯系,以就業為導向,以服務為宗旨,科學規劃,遵循自身發展的規律,走產學結合之路,“以崗定課,課證融合”,堅持寬口徑、厚基礎、復合型人才培養策略。
參考文獻:
[1]蔣祝仙.“互聯網+”背景下創課證賽深度融合的高校會計職業能力培養模式研究[J].經貿實踐,2016(3).
[2]閆慧峰.“5+3”模式下五年制臨床醫學課程體系構建與實施效果研究:以某地方醫科大學為例[D].太原:山西醫科大學,2016.
編輯 陳鮮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