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洋 張文舉 殷陳君 呂少英
[摘 ? ? ? ? ? 要] ? 校企合作是新經濟時代高等教育的一大發展趨勢,高等教育校企合作平臺建設是校企合作的基礎和先鋒。首先闡述當前校企合作平臺建設實踐中存在的問題,然后針對問題提出對策建議:合作平臺應當以“互聯網+”為創新驅動因素,聚焦信息化變革,推動多元跨界融合;在優化學科布局、完善課程體系建設基礎上,高校應當系統性地構建實踐教學平臺。
[關 ? ?鍵 ? 詞] ?校企合作;跨界;融合;教學模式
[中圖分類號] ?G647 ? ? ? ? ? ? ? ? ? ? ? ? ? ? ? ? ?[文獻標志碼] ?A ? ? ? ? ? ? ? ? ? ? ? ? ? ? ? ?[文章編號] ?2096-0603(2019)27-0008-02
在新經濟時代背景下,推動校企合作、產教融合,既是高等學校教育理念和教學模式改革的必由之路,也是響應國家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迎接技術革命和產業革命,落實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迫切需要。面對新產業、新技術、新業態,高等教育如何應對形態變革的挑戰,更好地解決高校學生就業難與企業用人難的“雙向困境”,現需要借由跨界與融合打破現有的固守與分割,構成行之有效的解決問題路徑,找尋出恰當的建構視角與建構模式。
在當前形勢下,移動互聯網、智能終端、大數據、云計算、高端芯片等新一代信息技術發展,引發了一系列產業革命。日新月異的科技創新不斷創造新的產業、新技術、新業態、新模式。如何適應新形勢、立足新要求、滿足新需求,培養出更有前瞻性的創新型人才,成為高等教育改革的一大挑戰,也是當下最突出和急需解決的問題。
一、高等教育校企合作實踐存在的問題
針對當前校企合作所存在的問題,結合學校辦學性質和辦學特色等方面,對其進行歸因分析,試從課程建構角度進行途徑探索,提出具有一定針對性的建議。
(一)校企合作運行機制不健全,學校教育與社會需求脫節
1.校企合作中存在企業參與校企合作積極性不高、參與程度不深、“一頭熱”“兩張皮”等問題,企業不愿過多承擔培訓過程中的風險及費用,現校企之間的合作形式大部分還是企業對學校教學設備、教學環境的投資,為學校提供教育實習基地;學校為員工進行培訓等一些比較淺層方面。
2.校企合作運行機制不順暢、行業企業參與教育缺少內生動力,形成育人效果不明顯等難題。校企合作的短期化、離散化等問題,制約了校企合作的深度發展,造成當下高校學生就業難與企業用人難的“雙向困境”。
3.通過對校企合作現狀進行專項調查,發現造成目前企業與高校合作不暢的主要原因是政府、企業、市場、學校多方主體在合作機制方面存在缺陷,缺乏專業的社會結構去協調校企之間的具體合作事務,監督、考核和推動校企之間的合作;推動企業主管部門、勞動部門、教育部門之間的充分協調,以有利于合作項目的順利開展。
(二)校企合作人才培養體系結構不完備,實踐教學薄弱
學校教育與社會需求的脫節,不能適應現有產業對專業人才的需求,人才培養目標與學生就業去向匹配度不高。實踐教學體系的構建缺乏系統性,實踐教學體系的內容結構是分散孤立的,缺乏實踐教學體系自身的縱向連貫性和系統性。實踐教學環節與實際生產的契合度不高,仿真性實踐項目較少。
(三)校企合作有效性不足,課程資源建設滯后
高校學科的發展規劃及專業培養方案滯后于社會發展需求,課程設置不能與時俱進。課內教學實踐與課外教學實踐沒有有機結合,缺乏配套的一體化課程資源,在課程開發、課程資源建設、課程評價等重要環節需進一步提高和完善。
二、對策與建議
(一)建立健全政府主導、行業指導、企業參與的辦學機制,推進校企合作制度化
制定校企合作辦學法規,完善政府、行業、企業、學校共同治理高等教育的體制機制。
1.以企業戰略發展目標為主導,科學定位學校的發展方略,強化學校的研發工作,建立合理的校企合作動力驅動機制、獎勵激勵機制,讓企業在校企合作中獲益。
2.根據企業的崗位需求,科學地設置和開發新課程,著重培養學生的崗位適應能力和創新能力。將校企合作推入實際的合作,把校企雙方的共同發展作為目標導向,實現不同利益方的合理對接。在合作過程中,摒棄以往等學生、靠學校的傳統思路,企業全程可以參與學生的培養和學習過程,實現校企間的跨界合作。
3.政府發揮主導作用,建立起相關的協調機構,搭建平臺,引導校企間進行深度交流,推動和監督校企間的合作項目,協調二者間的矛盾。加強制度建設,引導校企合作規范發展,鼓勵校企之間聯合起來進行技術研發,科研創新,并為校企合作提供必要的技術支持保障措施和人才需求對接。
(二)發揮政府政策引領作用,建立實用至上的多層次人才培養體系
建立健全政府主導、行業指導、企業參與的辦學機制,制定校企合作辦學法規,推進校企合作制度化。完善政府、行業、企業、學校共同治理高等教育的體制機制。
1.鼓勵高校充分利用社會培訓機構、國外大學、企業資源和其他社會資源,提升人才培養質量、減少人才能力與企業崗位需求能力的差距,調動企業參與校企合作培養人才的積極性。充分發揮行業協會在校企合作、搭建人才培養體系中的資源整合作用。鼓勵行業協會整合行業內企業,統一制定人才培養體系方案、整合行業人才需求、建立企業實踐教師隊伍,與高教對接,共同搭建校企合作平臺,建立人才培養基地和學生實訓中心。
2.設立政府專項扶持基金,獎勵、激勵企業參與教育培養。降低企業在校企合作進行人才培養中的風險及培訓成本。鼓勵企業建立“校企協同創新實驗室”,政府以項目形式支持企業參與高校實踐教學,輔助引導資金,扶持項目常態化發展,提升校企合作成果轉化成效。
(三)聚焦信息化變革,推動校企合作跨界融合
1.借助物聯網和網絡信息技術來整合教學資源、注重知識的交叉性,優化課程教學,指導學生利用網絡平臺進行自主學習,綜合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有效地提高人才的整體培養質量和水平。
2.推動“互聯網+”戰略,深度校企合作,構建系統性創新平臺。以“互聯網+”為創新驅動因素,推動多元跨界融合。搭建校企共建“數字化工廠模擬平臺”“智能制造學院”“智能制造技術中心”等,積極開展產、學、研一體化教學模式,構建高校與政府、高校與行業企業之間長期穩定的戰略合作伙伴關系,暢通無阻的對話溝通機制,形成政府、高校、企業、行業之間的合作交流新生態。
3.從教學內容、形式、手段改革入手,建立以培養學生的專業基本能力、專業拓展能力、設計創新能力為核心的分層次實踐教學平臺,培養具有跨學科專業背景和合作能力的人才。
(四)構建“工學結合”人才培養模式,優化“能崗匹配”
推動校企間多元跨界融合。面向科技前沿,構建多學科的交叉重組,創建復合學科、交叉學科和新興學科。以企業為實踐平臺,構建復和型人才培養模式,優化“能崗匹配”。
校企雙方通過聯合招生,訂單培養、工學結合、多元辦學和師資共享等多種途徑,共同建設集教學、實習和就業為一體的實踐教學基地,共同培養多層次人才。優化實踐課程體系,動態調整學科、專業及課程結構,將實踐效果最優化。
1.在行動導向教學中,教學內容以企業中長期研發項目為主,短期項目為輔。教學方式以基于企業真實生產情境中勞動組織方式的學習小組形式,學生有嘗試新行動方式的空間;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積累實踐經驗,在項目實施中,強化學生的合作與交流的能力,錘煉學生理論聯系實踐的實干精神,實現就業上崗零距離接軌。
2.工學結合,校企共同制定人才培養方案,將企業技能和文化培訓前置,實現實踐課程內容動態化。先進的科技成果在企業中第一時間得到嘗試和試驗,可以迅速轉化為生產力,既推進了企業的科技進步和技術創新,也促進高校的研究成果的應用轉化。
3.以課題為中心式教學模式改革,對學科建設導向和課程結構進行改革,即以課題為中心,把所有校內學習專題設計課程都與實際的企業或者具體的項目掛鉤,把每個學期形成若干基礎課程圍繞一個設計課題構成課程循環,使學生在課題研究中切實得到實踐鍛煉。
4.模塊式教學,模塊式教學是將相互關聯的課程組合成若干教學模塊,以利于相近課程的融合。將通識課程平臺化、專業課程學科化、方向課程崗位化,設立通識課程模塊,包括通識教育課程和工具素質課程;專業課程模塊,包括專業基礎課、專業必修課;方向課程模塊,包括專業方向課程。
5.選修或輔修制教學,選修制或輔修制課程靈活多變的特點更利于發揮學生主觀能動性,自主進行選擇和搭配,既有利于學生的創新性思維培養,也有利于跨學科跨專業領域的知識融合。課程設置以區域產業需求為密切結合點,“以需定產”,引進區域發展項目,突出辦學差異和特色。
綜上所述,真正完善的跨專業教育應該促進學科的融合。跨專業融合的教學改革是學科間的相互滲透與綜合,不同專業之間的互融與復合,使實踐教學向綜合性、多學科交叉的方向發展。
參考文獻:
[1]南旭光,張培.“互聯網+”時代職業教育的價值取向與實現路徑[J].教育與職業,2016(8):8-12.
[2]徐兆銘,王哲,喬云霞.高校協同創新中的組織變革方向及對策研究[J].高校教育管理,2013(6):15-19.
[3]張文.基于“互聯網+”的高職院校人才培養模式創新[J]. 教育探索,2016(12).
[4]李建奇.構建產教融合按需培養模式[J].中國高等教育,2016(20).
[5]吳高臣.大學教學創新研究[M].北京:首都師范大學出版社,2016.
[6]辜東蓮,陳彩鳳.工學結合一體化課程教學設計薈萃[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集團,2015.
[7]胡小強,何玲.現代教育技術與應用[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集團,2015.
[8]趙彤.教學體系構建研究,以商科專業為例[M].南京:東南大學出版社,2017.
編輯 李 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