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敬飛
[摘 ? ? ? ? ? 要] ?設計史課程是對設計發展過程中各個時期設計特點、思潮變化和設計經典介紹。以設計史課程教學理念為視角,以提升學生設計創新思維和人文素養為目標,幫助學生從抽象的設計史論知識到具體的設計專業課程學習、設計實踐過渡和銜接。教師通過理論教學與實踐相結合、深度融合網絡資源,幫助學生從多元化設計知識中探索設計思路,培養創新意識,提升藝術設計綜合素養。
[關 ? ?鍵 ? 詞] ?設計史;藝術設計;課程改革;文化素養
[中圖分類號] ?G645 ? ? ? ? ? [文獻標志碼] ?A ? ? ? ? ? ?[文章編號] ?2096-0603(2019)27-0030-02
設計史是藝術設計類專業必修的基礎理論課程,設計史課程一般都由國外近現代設計史和中國古代設計史兩部分組成,介紹設計發展中各個時期的設計特點、思潮變化和經典的設計作品,為學生畢業后從事藝術設計工作打下了扎實的知識基礎。當前高校的設計史課程教學仍存在許多不足之處,教學內容陳舊滯后、教材和教學設施不完善、師資力量比較薄弱,跟不上時代發展需求。在設計專業院系中,設計類專業培養應用型人才多以軟件等操作類課程為中心展開教學,設計史等理論課程成為培養方案中的邊緣課程,大班上課、不分專業方向上課等成為普遍現象。部分學生主觀上認為專業課重要,而把設計史當作可有可無的副課對待。設計史知識不能很好地對接學生專業素養與專業技能的提升,設計史論教學較難讓學生體會到課程的重要性。在設計史教學中,有關設計的現象與變革、創作的風格與流派等內容都強調準確識記和體察入微,但因為課時有限而無法充分展開,往往粗略提及和簡單羅列件,內容太過空泛,缺少針對性,教學專業視野過窄,缺乏學科間的交互,無法在學生頭腦中建立現代設計理念與當下設計的聯系,沒有和具體的專業設計相聯系,難以給當下的藝術設計專業人才帶來設計底蘊的提升。
一、以設計史課程提升藝術設計人才綜合素養的必要性
設計史課程有助于提高文化理論素質。藝術設計理論是設計先輩在設計過程中的經驗總結和智慧結晶,設計史的學習是專業學生學習歷史、了解傳統最重要、最快捷的途徑,可以提高學生的認識能力與審美能力等綜合設計素質。通過學習設計史和設計理論,在把握設計流派演變和發展的基礎上,培養學生的理論修養,使學生學會以理性的角度分析作品,把藝術設計作品結合社會歷史、文化背景進行科學的評價、批判和解析,培養探索知識的精神與提高設計理論素養。
設計史課程有助于增厚傳統文化底蘊。中國傳統文化是歷經幾千年歷史沉淀下來的精華,博大精深,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精神財富。設計史課程體系包括傳統工藝美術史和世界現代設計史兩大組成部分。在設計史課程中加大介紹中國優秀傳統文化與工藝美術理論的內容比例,有利于學生積累傳統知識,提高設計思想的深度和廣度,使設計作品成為弘揚傳統文化的載體,將傳統文化與現代設計的內涵更加緊密地結合。藝術設計專業學生中常常會出現盲目崇拜西方文化現象,隨著專業學習的不斷擴展,他們需要更加全面地了解中國傳統藝術、研究中國傳統審美習慣,而不是一味地追求流行時尚風格。通過在設計史教學中有意地增加中國傳統工藝美術與造物理念的知識,加強學生對中國傳統文化的認知,熟悉本土民族文化風貌與設計理念。
設計史課程有助于培養學習型與反思型人才。在知識經濟極度繁榮的今天,學生獲取知識的渠道非常廣泛,知識數量龐大,更新速度飛快,在設計史領域中也不斷涌現出各種最新的研究成果。教師教育學生不再是單純地傳播信息,而是幫助學生找到獲得知識的途徑與方法。藝術設計史教學不能停留在單向性地傳遞事實性的知識,而是要幫助學生獲得方法性的知識和實踐性的知識,通過歸納、分析、推理、拓展、講解,活學活用課本中固有的知識,再進行驗證、反思、創造等方法,獲取真正融合自己知識體系中的設計思維。以設計史課程教學理念研討為切入口,以提升學生設計創新思維和人文素養為目標,尋求多元化、深入化、目標明確的探索,幫助學生在設計道路上從抽象設計史論知識到具體的設計專業課程學習、設計實踐的過渡和銜接,對中西方設計理念和經典設計的流程、方式方法有初步了解,從多元化設計知識中解放思想,善于學習和反思,探索設計思路,培養創新意識。
二、設計史課程改革的措施
(一)結構化課程、跨類別整合
在現有設計史課程內容基礎上,以現代設計史發展過程為主線,以各階段的重要設計事件為節點對學科知識進行分解,制作相應的多媒體教學資源,將課程知識的重點和難點問題做具體細致的介紹,學科知識結構更加清晰,重點突出。課程設置上結合學生情況和工作崗位對學生在設計綜合素養方面的需求,從知識、技能、素質三方面提出教學目標。在此基礎上,將每個知識節點按照地區、流派、設計師、設計作品等設定多個具體的學習任務,學生要獲取這些知識點涉及的相應課程資源,發揮主觀能動性去完成包含知識點的具體任務。
藝術設計專業包括很多細分專業方向,學生在日常專業學習中接觸到的設計領域是比較狹窄的,比如視覺傳達設計的學生對海報設計、字體設計、企業形象設計非常熟悉,對工業設計領域則完全陌生。教師根據設計的類型,可以把設計史按照類別進行專題介紹,如建筑設計史、廣告設計史、工業產品設計史、陶瓷設計史、家具設計史、裝飾設計史等類別。教師可以從學生最熟悉的某一類別入手,介紹該類別不同風格流派的知識,再擴展到其他類別,理順不同設計門類之間的關系,把握相關時代背景下特定的設計特征及其在不同領域中的發展,打破學生的固有思維局限,開拓設計眼界。學生在學習設計史的過程中體會和驗證經典設計產生的過程,設計史的教學重點在于學生對設計作品和設計現象的理解。
(二)理論教學與實踐相結合
設計史教學要從書本中來,到創作中去。教師在講授設計史相關作品時,要講述與學生所學專業相關的設計流派、歷史背景、設計人物、設計作品、制作工藝等知識,并結合學生專業技巧課開展作業實踐活動,使學生通過設計實踐體驗經典設計的產生過程,體會設計大師的設計理念。具體實踐課題可以采用學生分析經典設計并進行再創作的方式進行,加深學生對藝術設計作品的感知能力。理論與設計實踐相結合,學生利用設計史相關知識進行包含現代理念的再設計,并提出個人觀點,鍛煉學生的知識構建能力、探索能力。
教學內容密切結合學生所學專業課程。在教學過程中要讓教學內容與藝術設計專業課程更加貼切,做到深入淺出,將理論知識里最具價值、最核心的部分給學生講解,課堂作業同步學生的專業技巧課進行布置。教師根據藝術設計專業培養計劃,設定配套的實踐教學內容,規定布置學生需要完成的實踐作業,并對實踐成果的完成形式提出明確要求。具體實踐課題可以采用學生分析經典設計并進行再創作的方式進行,也可以針對正在同步教學的專業技巧課協同設定。如學生本學期開設計了海報設計課,設計史的實踐任務就可以讓學生調查分析新藝術運動時期的海報作品并模仿其設計手法完成海報設計課的作業。這樣可以使學生增強學習興趣,理論知識與專業設計實踐相互印證,用設計成果和授課教師進行交流互動,提高課堂教學效果。
(三)利用網絡課程互補共促教學
設計史網絡課程是指在網絡教學平臺中開設設計史慕課,系統構建設計史網絡課程資,引入信息化技術手段,實施“線上+線下”相混合的教學模式,突破課堂教學的時空限制,將傳統學習方式和數字化學習的優勢相結合。除了課堂上由教師引導、啟發、監控教學過程以外,學生還可以通過在線學習、線上研討交流、互助答疑、資源分享、在線自測等,選擇多渠道適合自己的學習方式。傳統教學模式按照教學大綱有計劃有步驟地在教室里完成教學活動,在某種程度上造成了對學生思維的限定。線上線下的學習相互結合,是互聯網時代的要求。因此,利用網絡數字化教育平臺,發展網絡課程,充分利用碎片化需求,為學生提供最真實最個性的課程教學,并加以鼓勵,應當是新時代設計史課程教學趨勢。打造“微課”授課方式,將課堂教學視頻、相關素材課件、練習測試、輔導點評等導入,作為設計史課堂的重要補充。
設計史網絡課程建設是以學生為中心進行建設的,將課程教學與信息技術深度融合,為學生提供個性化學習問題解決方案。通過成體系地上傳教案、PPT、音頻、視頻等學習資源,完善設計史教學資源庫的建設。同時做好課程資源庫的后續開發與更新工作,確保課程資源庫的可持續性應用。具體而言就是借助網絡教學資源庫引導學生課前、課后通過設計史網絡課程進行預習與復習,在課堂上重點解決學習過程中的疑難問題,課后則是解決鞏固知識與拓展眼界的問題。學生掌握著學習主動權,自主選擇學習進度,了解自身學習情況,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的能力。
在設計史視野下思考藝術設計人才綜合素養的培養方式,將現代設計發展歷程中的歷史背景、文化背景、設計發展和設計專業課程設置聯系起來,幫助學生更加準確地認識現代設計發展的脈絡,為其逐步形成獨特的設計思維奠定基礎。設計史課程是培養藝術設計人才不可或缺的重要手段,在改進教學內容,改良教學方法,運用網絡教學手段,尋求跨學科、跨課程的融合教學的過程中,藝術設計人才的綜合素養也會得到多方面提升。
參考文獻:
[1]王受之.世界現代設計史[M].北京:中國青年出版社,2006.
[2]尹定邦,邵宏等.設計學概論[M].長沙:湖南科學技術出版社,2003.
[3]汪曉娥,魯敏.藝術設計史教學策略創新研究[J].美術教育研究,2016(11).
[4]鞠盈盈.以應用型人才培養為目標的獨立學院設計史教學改革探究[J].現代企業教育,2013(14).
[5]謝冰.現代設計史課程在高職院校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林區教學,2015(7).
[6]趙繼學,廖瑜.現代設計史課程資源庫建設與應用探索[J].美術教育研究,2017(9).
編輯 李 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