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尚越 吳麗娜
摘要:近年來,我國社會經濟飛速發展,科學技術日新月異,但我國高等教育人才培養模式卻出現了一定的滯后性。這種情況下,高等院校人才培養模式亟待改革。基于此,通過對國外和國內高校人才培養模式改革的研究,進行多方面的分析,總結了本科研究性人才和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的特點,并提出了高等院校本科人才分類培養的策略。
關鍵詞:高等院校 本科人才 分類培養 策略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5349(2019)20—0041—02
近年來,我國在社會經濟、文化和科技等方面都取得了飛速發展,對人才提出了更高要求,多數高等院校培養的畢業生已無法滿足社會對人才的需求。目前,高等院校在傳統人才培養模式下培養出的人才缺少實踐經驗、專業素質,并且綜合素質也較低,高等院校人才培養無法與社會工作崗位有效對接,無法滿足社會需求,各種質疑和批評凸顯。這種情況下,高校需要對現有人才培養模式進行改革以滿足社會對人才的需求。基于此,本文主要探討了高等院校人才分類培養模式。
一、國外高等院校人才培養模式改革
早在20世紀50年代,美國高校為了滿足國內生產技術不斷發展的需要和人才需求變化,便開始對高等院校人才培養模式進行改革。并在70年代和80年代提出高等教育目標:“培養具有創新精神的跨世紀人才”和“培養造就高素質的創新性人才”的2061美國計劃。日本從20世紀80年代開始,把對學生創造能力的培養作為基本教育國策,提出日本高等教育21世紀的主要任務就是“培養創造性人才”。德國高等院校在人才培養方面有著較為明確的特色劃分和培養目標,高校分為綜合大學和應用技術大學兩大類。英國的人才培養模式是“市場導向型”,以滿足高校社會對畢業生能力的要求。
二、國內高等院校人才培養模式改革
(一)國內人才培養模式
目前,我國已經有高等院校對人才培養模式進行改革,也有很多學者進行了相關研究,但改革多流于形式,教育模式沒有從根本上得到改變。實質上,影響人才培養改革的因素有很多,包括教育理念、教學方法、課程設置和評價體系。教育理念的形成是其他要素的基礎,要培養高素質人才就要具備科學、與時俱進的教育理念;教學方法影響著培養目標的達成,要實現培養目標,就要采取具體的、有針對性的教學方法;科學的課程設置可以有效確保專業知識在不同教學階段的協調性和延續性;評價體系可以分析現有人才培養模式存在的問題和不足,從而進行優化,更好地滿足社會對人才的需求。
(二)高等院校本科研究型人才培養模式
研究型人才的主要任務是認識世界,主要方向是研究理論和進行技術創新,要具備創新能力。我國在推進“雙一流”高校建設,并且快速革新國際科研領域技術,在這種情況下,高等院校應加強對研究型人才的培養。
1.人才培養模式的特點
第一,學習自由。對于本科研究型人才的培養,要給予學生充分的學習自由權利,為學生開設多門類、多方向的課程,學生可以根據自身興趣愛好來選擇學習的方向,以興趣促學習。學習自由,可激發學生的求知欲,培養學生發現和解決問題能力,創新思維和創新力。第二,多學科交叉的課程體系。對于本科研究型學生在基礎理論方面的教學,設置多學科交叉的課程體系,拓寬理論覆蓋范圍,這樣可以使學生的知識結構更加完善,為學生將來的學習打下堅實的理論基礎。第三,學習終身化。培養本科研究型人才可以為國家儲備更多優秀的高水平技術人員和科研工作者。本科階段的教育對于研究型人才來說只是一個啟蒙教育,要成為一名優秀的科研工作者還需要在畢業后繼續學習來提高自身的科研能力和創新能力,要在科研領域有所成就和突破,更需要終身化學習。
2.人才培養模式思路
第一,對本科研究型人才的培養,要重點挖掘學生自身的科研潛力,使其個體優勢得到充分發揮。第二,鼓勵學生積極參與教師的科研工作,要通過參與熟悉和掌握科研工作的基本流程和技能,實現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第三,學校應全力整合學校科研資源,為學生提供盡可能完善的科研條件和實驗平臺。第四,改善原有考核方式,不再局限于傳統的單一的專業成績考核,比如可以加入學術思維考核等合理的考核方式。
(二)高等院校本科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
本科應用型人才培養的目標很明確,就是為了培養滿足社會需求的人才,注重對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使其畢業后具有較強的實踐能力,具備較高的職業素養。
1.人才培養模式的特點
第一,以就業為導向。本科應用型人才的培養目標就是為了滿足社會需求,是以就業為導向的,注重實踐能力的培養,培養出來的人才綜合素質較高,實踐能力較強。第二,增加實踐教學比重。本科應用型人才的培養重在實踐能力,應適當增加實踐教學比重,以提高學生將所學理論應用于實踐的能力。第三,將傳統知識導向型教學法與其他新型教學法,如案例式、項目式、小組式、研討式等有機結合,組建“雙師型”教師隊伍。
2.人才培養模式思路
第一,專業設置以培養應用型人才為導向。專業設置要以培養滿足社會需求的應用型人才為導向,專業要具有適用性,即能培養學生較強的專業能力,又能提高就業率。第二,建立完善的實踐教學平臺。學校應為學生提供完善的校內校外實踐平臺,開放校內實驗室實訓項目,組織校內教師和校外專家全程指導學生的實踐學習。第三,建立科學的評估體系。考核學生成績時,應加大實踐課學分比重,提高學生對實踐課程學習的興趣,從而更好地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和綜合素質。第四,校企合作,聯合辦學。學校積極與企業開展合作,從而為學生提供良好的實踐平臺和環境,通過去企業實習,熟悉企業文化和工作崗位的工作流程和要求,從而提高自身實踐能力,企業也可以更方便地選拔符合企業崗位需求的人才。
三、高等院校本科人才分類培養的策略
(一)扭轉大眾觀念
目前,我國的高等教育正處在追求名校、高學歷、高文憑狀態中,忽視了對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和社會對人才的真正需求。因此,高校在進行人才培養模式改革時,應使大眾明白不同類型的人才有不同的特點和優勢,逐步扭轉大眾的觀念,使大眾明白應用型人才培養的價值。
(二)不同類型人才培養策略
對于研究型人才的培養,拓寬理論教學范圍,通過多學科交叉課程體系完善學生的知識結構。還可以增設特色的科研指導和獎勵措施,或者學生獲得科研獎項、取得科研成果、發表研究論文等都可以按照相關考核標準置換成學分,這會大大提高學生從事科學研究的積極性。對于應用型人才的培養,應加大實踐教學比重,增加實踐性教學環節,開展校企合作,使學生可以將所學知識應用到實際工作中,提高自身實踐能力。
(三)靈活的考核方式
改變傳統、單一的考試型考核方式,增加對學生學習過程的評價。高校要加強對研究型人才在學術思維和創新思維方面的培養和考核,加強對應用型人才在實踐能力和理論聯系實際能力方面的培養和考核。學生在校期間在課外取得的其他成果可以置換成學分,這樣就可以減少選修課的學時,從而有充裕的時間學習自己感興趣的知識和技能。
參考文獻:
[1]聶冬.支希哲中美高校創新人才培養比較分析[J].西北工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3):86-89.
[2]趙炳輝.創新應用型人才培養的理念與模式探析[J].北華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6(5):1-5.
[3]孔繁敏,陳朝雁.普通教學型本科院校向應用型大學發展的思考[J].北京教育(高教版),2005(10):35-36.
[4]徐波.約束我國高校創新人才培養的制度因素[J].現代教育管理,2009(8):51-53.
[5]嚴雪怡.再論人才分類與教育分類[J].職業技術教育,2003,24(1):14-16.
[6]齊平,朱家勇.應用型本科院校人才培養目標調整及其實現之策略[J].高教論壇,2010(6):51-53.
責任編輯:于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