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慧玲 蔡斯琪 黎紫薇
摘 要:傳播媒介的發展與流行音樂普及密切相關,流行音樂作為一種“文化工業”能夠如此大程度地參與到民眾日常生活,與大眾傳播技術的發展是密不可分的。縱觀流行音樂的發展史,很長一段時間流行音樂的傳播主要是依靠期刊進行傳播;伴隨科技的發展,CD激光唱片帶來了流行音樂的高品質音效;卡拉OK成為20世紀末人們主要的生活休閑方式,極大地加速了流行音樂的普及,并讓普通民眾一圓“明星夢”;當人們一飽耳福之后,視覺要求逐漸增加,MTV的應運而生正是為了增強流行音樂帶給人們的視覺享受,并使流行音樂創作在強調作詞、作曲的同時,也注重了音樂電視的拍攝;網絡音樂更是改變了音樂傳播的方式,文章正是以中國流行音樂的發展沿革為切入點,分析幾種主要大眾傳播媒介在中國流行音樂發展中不可忽視的作用。
關鍵詞:媒介技術;流行音樂;新媒體
中圖分類號:J609.2
文章編號:2095-624X(2019)24-0040-02
一、流行音樂
(一)流行音樂的含義
廣義的流行音樂包括古典音樂中的通俗音樂、各種社交和民間歌曲以及現代流行音樂。狹義的流行音樂則專指現代流行音樂,它是一種大眾文化現象,是隨著現代工業社會的發展、市民社會和城市化的興起以及大眾傳播的發展而興盛起來的一種音樂形式。
(二)流行音樂的特性
流行音樂具有通俗、大眾、時尚、新奇、娛樂、商品、快速更替、參與、即興、多樣等特性,而傳播科技性是其特性中與媒介技術最密切相關的特性。
(三)中國流行音樂發展史
1.中國流行音樂發展的前當代時期
前當代流行音樂發展的第一階段(20世紀20年代末至1949年):中國流行音樂從20世紀20年代末到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經歷了一個快速發展的黃金時期,其創作理念、編排技巧等都對今后中國的流行音樂產生了極為深刻的影響。
前當代流行音樂發展的第二階段(1949年至20世紀70年代末):“文革”前直至“文革”結束后的這段時間,中國流行音樂的創作與傳唱幾乎都帶有濃重的政治色彩,這一傾向在“文革”期間發展到了極致,群眾革命歌曲主宰了這一時期的流行音樂,當然其中也不乏優秀的抒情作品,如《讓我們蕩起雙槳》《毛主席是我們心中的紅太陽》《花兒為什么這樣紅》等。
2.中國流行音樂發展的當代時期
當代流行音樂發展的第一階段(20世紀70年代末至20世紀80年代末):1980年1月,當時還是主要大眾傳播媒介的中央人民廣播電臺與《歌曲》雜志,以聽眾投票的形式選出了15首聽眾喜愛的廣播歌曲——《祝酒歌》《妹妹找哥淚花流》《我們的生活充滿陽光》等。
當代流行音樂發展的第二階段(20世紀90年代初至20世紀90年代末):20世紀90年代以后,主流社會對流行音樂的態度更為寬容,人們的審美趣味也越來越多樣化。
當代流行音樂發展的第三階段(21世紀以來):進入21世紀之后的十年間,隨著政治、經濟、文化的發展與交流的日益頻繁,中國的流行音樂進入一個紛繁復雜的時期。
二、媒介技術變革下的流行音樂的發展
(1)印刷類媒介:1913年,法國人呂西安、萊維利用超外差電路制成了收音機。1933年出現了調頻廣播。20世紀50~60年代膠木唱片出現并流行。20世紀70年代,磁質盒帶產生。
(2)音像制品傳播媒介。音像制品傳播媒介主要包括錄音帶、激光唱盤、唱片、激光視盤、CD、VCD、DVD等媒介,音像制品是我國流行音樂傳播的一種重要載體和工具。
(3)電視傳播媒介。電視的產生使人類的音樂傳播活動發生了巨大的轉變,它擺脫了報紙和音樂期刊只有文字的乏味,擺脫了磁帶只有聲音的單調,電視把生動的圖像和悅耳的聲音有機地結合起來,電視傳播媒介具有畫面形象性、聲畫結合、圖文并茂的特點,它全面調動人的視覺和聽覺,它為人們提供了更多美妙的畫面。
(4)網絡傳播媒介。以網絡為媒介的數字音樂階段:數字音樂是用數字格式存儲的,可以通過網絡來傳輸的音樂。
三、媒介技術與流行音樂產業的關系
從音樂方式角度,技術進步改變流行音樂創作方式:最近幾十年來電子技術對流行音樂產生很大的影響,一種被稱為“電子音樂”的形式成了當代流行音樂的主流。
從傳播效果的角度,媒介革新擴大了流行音樂傳播范圍:新興媒體改變了流行音樂發展方向。
四、流行音樂發展的前景思考
(1)要加大針對新媒體渠道的知識產權保護。目前中國音樂產業鏈條中大部分環節都是在免費或者半免費地使用音樂產品,如互聯網和無線網絡免費下載、卡拉OK、公共場所的播放、廣播電視的播放等。
(2)建立音樂產業鏈多贏模式。新媒體環境下,產業鏈條中的運營商、唱片公司、音樂人以及內容供應商已開始共謀前景,逐步實現資源的合作和共享,其運行的理念和模式初步具備了資源整合的雛形。
(3)營造流行音樂文化產業發展的軟環境。國家應努力營造有利于音樂文化產業發展的軟環境。
(4)加強數字音樂文化產業人才隊伍建設,培育和引進高端人才。目前,國內正在運行的音樂制作機構的經營狀況都不容樂觀,需要政府進一步加大扶持力度。
縱觀流行音樂的發展史,媒介技術的提高不僅為日常生活提供了便捷,也對流行音樂產業以及大眾文化的發展產生了巨大而深遠的影響。磁帶音像制品助推“鄧麗君”時代,音樂電視催生“流行之王”邁克爾·杰克遜,網絡技術推動嘻哈文化本土化,在各種不同媒介融合的今天,我們要開動腦筋敢于創新,以便更好更充分地利用其帶來的益處。
參考文獻:
[1]任飛.傳播學視野下的中國當代流行音樂研究[D].濟南:山東大學,2012.
[2]張又丹,劉洋.新媒體環境下的中國流行音樂現狀及發展趨勢[J].人民音樂,2012(3).
[3]張偉娜.傳播媒介對流行音樂的影響[J].學周刊,2012(31).
[4]邵瑩.網絡流行音樂傳播過程及特點初探[J].音樂時空(理論版),2012(2).
[5]仇博.網絡時代下中國流行音樂的傳播特性[J].音樂創作,2013(7).
[6]王思琦.媒介變革與中國當代流行音樂[J].歌唱藝術,2011(9).
[7]劉文浩.新媒體環境下中國流行歌曲發展的思考[J].藝術科技,2013(4).
[8]邵瑩.對于中國網絡流行音樂發展現狀的思考[J].黃河之聲,2012(2).
作者簡介:李慧玲(1993—),女,湖南郴州人,中學二級教師,本科,團委書記,研究方向:新媒體;
蔡斯琪 (1992-) 女,湖南岳陽人,中學二級教師,本科,音樂教師,研究方向:音樂教育;
黎紫薇(1992—),女,湖南長沙人,中學二級教師,碩士,音樂教師,研究方向:音樂表演與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