鐘恒炳
“教方法”是《浙江省義務教育體育與健康課程指導綱要》(以下簡稱《綱要》)提出的“技術·體能·運用”三維度構建單元的策略之一。是指通過“技術·體能·運用”三維度構建單元將“體育課程內容”轉化為“教學內容”,將“教學內容”描述成“教動作、練習、運用等的方法”,以達到通過體育課程教學增進學生健康,培養學生終身體育意識和體育能力的目的。本文以水平三《支撐跳躍:箱上前滾翻的練習方法6》(以下簡稱《方法6》)一課為例,就如何基于“教方法”的理念,培養學生的體育能力提出一些思考。
一、重育人:強化學生良好道德品質養成的能力
《方法6》一課的設計,以教“多種助跑的練習方法后進行箱上前滾翻”提高學生的“箱上前滾翻”技術、發展學生的體能和培養學生形成良好道德品質的能力為目標。“教方法”既幫助了學生克服恐懼心理和控制身體平衡的能力,又有效培養了學生敢于挑戰自我、不斷磨煉意志品質。在“方法”的學練過程中,學生以小組學習的形式,通過為學生建立固定的學練伙伴,達成了學生同伴之間互相幫助、共同提高的目的。教師在提高學生運動技術與體能的過程中滲透德育,培養了學生良好的道德品質。
二、重本質:提高學生的體育運動能力
1.“教技術方法”需根據學生的年齡特征和認知能力而確定?!斗椒?》一課的設計,是基于學生通過水平一和水平二階段的技巧課學習,掌握了前滾翻和軟式跳箱前滾翻的活動方法,具備了一定的滾翻能力,基于本單元前幾節課學生掌握了“多級跳箱高度前滾翻”技術。以“在30cm遠度跳板踏跳后5級箱上前滾翻,進一步發展學生的平衡、協調和靈敏能力”為技能教學目標,采用多種教學策略,鞏固和發展學生“箱上前翻滾”運動技術,為掌握更高水平的運動技術打下基礎。
2.“教技術方法”發展學生的運動能力,應注重“技術”掌握的有效性。執教教師不畏“教學內容”隱藏著的“安全隱患”,根據學生人體生長發展規律和教材的健身價值,通過教“多種助跑方式后箱上前滾翻”的練習方法,讓學生進行“箱上前滾翻”技術的反復學練,達到80%以上的學生能在同伴的保護下完成動作,其他學生也能在教師的單獨指導和保護下完成動作的技術目標,學生的運動水平能力得到提升,體現了體育課堂教學提高學生體育運動能力有效性的課程思想。
三、重安全:增強學生安全和防范的能力
1.學會正確的“方法”,讓安全隱患消失在課堂中。《方法6》一課的教學內容是多種形式的助跑后箱上前滾翻,具有一定的安全隱患。在常規課中,教師為了避免學生在練習過程中發生意外,引起傷害事故,則避免了此類內容的教授。而本課的設計團隊和執教教師能重拾器械體操類進行教學,課堂中教給學生正確的“方法”,讓學生在懂得自我和相互保護中,在增強安全和防范能力的情況下進行學練。
2.體驗“方法”,促進學生安全防范能力的提升?!斗椒?》一課中,執教教師要求學生在掌握一定的“箱上前滾翻”技術方法的基礎上,增加了通過多種練習方法發展學生體能的復習課。
執教教師在課的開始提醒學生檢查服飾、口袋內是否裝或佩有堅硬物品等,巡視指導、示范動作的規范方法,防止安全事故的發生;組織“多種助跑方式連續2次5級箱上前滾翻比穩積分賽”時,強調比賽中的安全教育。學練時強調同伴之間進行輪換練習、輪換保護,讓學生在練習中感知技術的“難度”所在,懂得如何克服困難。
四、重體能:發展學生體能與健身的能力
1.單一的身體練習。執教教師通過“教”行進間側向高抬腿8次后轉身助跑、俯臥支撐畫圓后助跑、讓學生創編不同動作的助跑等多種形式的“助跑方法”發展學生的速度、力量、協調等身體素質;通過箱上前滾翻的練習發展學生平衡、協調、力量等身體素質。多種形式助跑方式的設計是為了培養學生在不同身體運動狀態下進行助跑并完成完整動作,為達成應對不同的突發狀況做出“箱上前滾翻”的反應而準備,實現“學”為“用”的目的。多種形式助跑方式的練習從表面上分析與“箱上前滾翻”的動作完成有“負遷移”,但從體育動作技能形成的關聯性分析,這些看似沒有關聯的助跑動作連接實際上是為提高學生速度、力量、協調、靈敏等身體素質,發展學生的能力而設計的。
2.組合練習和游戲比賽。《方法6》一課中,多種助跑方式連續2次5級箱上前滾翻;游戲比賽“多種助跑方式連續2次5級箱上前滾翻比穩積分賽”的設計,體現了《綱要》提出的“教材三個一”的理念,以注重發展學生體能和鞏固復習“箱上前滾翻”技術,提高學生的學練興趣為目的,讓學生在練習和游戲比賽中提高技術水平和身體素質。
教師在“教方法”的理念指導下注重育人、防范安全、技能提高、體能發展等能力培養的同時,又關注了學生合作能力、參與體驗運動的樂趣與成功、自主發展等能力的培養?;凇敖谭椒ā钡睦砟?,加強學生體育能力的培養,體現了《綱要》的精神,促進了學生發展核心素養的提升。
參考文獻:
[1]余立峰.浙江省義務教育體育與健康課程指導綱要[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15.
[2]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義務教育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2011年版)[S].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