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建明
隨著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入,受教學觀念、學習培訓、教科研能力等影響,各地區間逐漸形成獨具特色的教育模式,區域內城鄉間的課堂教學也存在著一定的差異,為了更好地優化教育資源,促進區域間教師業務能力的均衡發展,送教助教形式的活動逐漸在各地蓬勃開展。筆者結合組織開展的送教助教活動經驗,分析活動的開展策略如下。
一、立足課堂,確定主題
“送”是形式、手段、措施,“助”是效果、目的、任務。送教助教可以是區域內外、城鄉之間的聯動,也可以是以強助弱、強強互補的聯動。送教助教應該立足課堂教學,在開展活動前要根據焦點問題確定活動主題。
1.圍繞當前教育教學改革主流,確定主題。如,為落實《山東省中小學體育與健康學科德育實施指導綱要》精神,針對課堂教學中如何落實德育目標,文登區確立了“文登區質量下鄉百校行暨體育課堂滲透德育教育課例研討會”的送課下鄉活動主題。
2.圍繞區域內開展的研究活動,確定主題。活動主題和區域內正在進行的教育科研主題進行銜接,以便論證或者推廣該科研的效度。
如,《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實施以來,文登區教研中心利用這一發展機遇,將課程改革的落腳點放在對“有效課堂”的研究上,著眼于發展“學生自主學習能力”,以“目標—評價—教學一致性”研究為切入點,將課堂教學改革向縱深推進。基于此,送課活動主題確定為:文登區質量下鄉百校行暨體育教學中提升目標達成度的課例研討會。
3.圍繞學校教育教學工作缺失,確定主題。充分考慮送教助教活動對受教單位的幫助作用,真正達成“以送促改、以送彌補”的效果,有效提升受教單位教學質量的提升。如,針對鄉鎮學校武術、體操、球類等教學內容質量評價手段的缺失,文登區確定了“文登區質量下鄉百校行暨課堂教學質量評價課例研討會”的送課下鄉活動主題。
二、把脈問題,教研課例
“送什么”是送教活動開展最直接、最關鍵的問題。針對一線教學,教師的根本任務就是提高課堂教學質量,針對課堂問題,進行有實效的教科研活動,提高課堂教學水平,提升教師專業素質,最終增強學生體質,使其形成終身體育意識。送先進的教學理念、教學方法,通過互動教研促進發展,是大家都迫切需要的,因此,最直接的方式就是送課堂實例、送課例教研。
(一)送課例
上課是每名一線教師每天都進行的工作,然而課上得如何,將直接影響最終的目標達成。送課是最直接的方式,與課堂教學接軌,能讓教師直面自己的課堂,思考、審視、獲取、實踐其中有用的環節,真正實現送教助教的目的。
(二)送教研
課堂教學是教師最基本的能力,教學教研就是能力的升華,針對主題課例、課堂問題,教師能從中發現、思考、改進、研究,從而形成一定的措施、手段,積累一定的經驗,為本區域教學研究提供有力的支撐,從根本上改善教育教學水平,促進教師專業化發展。
在送課的基礎上,針對課例,開展有效的教研活動可以考慮以下3種形式:
1.送教團隊的講解陳述。這種方式多運用于城鄉間的以強助弱聯動,即針對主題課例,結合教學理念、教學方法、教學技巧、手段措施運用等方面,圍繞“目標—評價—教學一致性”陳述本節課最終達成的效果。
2.受助團隊的觀察所思。在“以強助弱”聯動教研中,通過對主題活動的觀摩,受教團隊教師提出困惑,送課團隊針對困惑的問題,做具體的指導、熱情解答,多角度、全方位為教師充電,促進受教團隊教師真正將其精華進行內化,而不是照搬模仿。
3.雙方團隊的切磋互補。該方式多運用于“強強互補”聯動教研中。以雙方問答的形式,實現主題教研的最終落實,變問題為方法,有效促進教育教學能力的提升。
三、形式靈活,確保實效
在確定了送什么之后,如何送能讓效果最顯著,助力作用更大,是該活動開展最根本的問題。在送的形式上,根據區域間或區域內的差別,以及充分發揮各區域內名師團隊的作用,將送課形式分成了個人和團隊2種。
(一)個體送課
1.個人公開式。個人公開式授課是最常見的,教師根據活動主題,在課堂環節中詮釋主題的內容,通過有效措施、手段,解決教學重難點,高效達成教學目標,促進學生整體發展。為受教學校提供一種全新的教學模式和理念。在評議過程中,采用執教教師說課,當地教師以及專家點評方式進行,充分詮釋活動主題。
2.同課異構式。同課異構式授課是送課團隊與當地教師確定同一課題同一課時的備課、上課,二者根據各自授課模式進行同一課題的切磋、交流。在評議過程中,采用雙方說課、互評,專家點評方式進行,意在找到各自的閃光點,互相學習、共同發展。
(二)團體送課
1.接力教學式。接力教學式是同一課題下的連續課時展示,主要用于區域內的送教助教活動。多數由區域內的名師團隊成員分課時執教課堂,展示完整的課堂實例。在評議過程中,采用名師團隊負責人主持,成員依次說課,當地教師確定不同觀察點,根據分工進行觀課。觀課后以分工小組為單位交流匯總評課建議,選派代表進行評課議課。意在促使教師通過“觀摩—思考—行動—反思—傳遞—再行動”的接力教學對教學內容深度思考,并及時轉化、理解,從而提升教師的課程實施能力。
2.課例打磨式。課例打磨式是同一課題同一課時下,送教團隊和受教團隊分別展示完整的3次備課和2次打磨過程,這一方式主要用于區域內、城鄉間的聯動。在打磨過程中,集思廣益通過“前瞻式設課—集智式備課—推磨式上課—沙龍式評課”的流程,最終形成精品課例,實現雙方上課與打磨的聯動成效。
四、結對互助,實現雙贏
送教助教活動形式的多樣化能夠有效均衡教育教學水平的差異,彌補區域內外的教育教學效度的差異。活動開展受時間、地域、人員以及工作性質等影響,開展頻率有一定局限性。為了更好地延續、拓展、提高活動的效度,促進雙邊活動的參與者共贏,可結合區域內外的人員互助、網絡互動等后續跟蹤發展模式,進一步夯實送教助教活動的實際效度。
(一)名師引導,幫扶結對
案例:2015年5月威海體育名家工作室成立,明確指出要結對幫扶2所學校,建立教師專業發展合作共同體,每學期至少組織1次教學展示或研討活動等,在教學模式診斷、高效課堂打造、教師專業發展等方面給予必要的幫助。
2015年9月17日,工作室到實驗中學進行課堂教學診斷活動。從探究學習的實效性、輔助器材運用的時效性、教學目標的達成、課的練習密度4個角度進行觀評課,為上課教師提出了很多實效性強的修改建議。
2016年3月18日,工作室成員到天福山中學開展幫攜工作活動,觀摩大課間體育活動、聽取青年教師的展示課。評課中,大家本著“一個亮點、一個不足、改進建議”從課堂的設計理念、教學設計、教學組織、教學效果等方面進行了深入的點評,引發了與會者對優化課堂教學的進一步思考。
分析:成立由區域內省級、地級體育名師或骨干教師組成的“助教團隊”,吸納聯動區域內教育教學水平相對薄弱學校的教師加入團隊,開展“師徒結對、幫扶發展”活動。
師徒結對、幫扶針對性強,一對一的組合,更有利于受教教師根據所需提出要求,助教教師有方向、有目標地幫扶,溝通交流不受形式限制,可面對面、可音頻、可視頻、可即時、可課后,規避了大范圍、大力度活動開展帶來的系列損耗。
(二)區間結對,互補提升
案例:2014年10月,浙江省麗水市教研員帶領體育骨干團隊到文登區開展送教交流活動,雙方推薦小學、初中各2名教師進行趣味課堂教學課例展示研討活動,《中國學校體育》雜志進行了專門的報道。
分析:區域的教材、教學理念、學習交流等的差異,在實踐與科研領域方面往往會形成各自的教育教學特色,其產生的效度也必然存在你高我低、我有你無的差異。“以人之長補己之短”是交流過程中自我完善、自我成長的有效策略。
受區域地理位置的影響,區域間的活動開展受時間、地點、人員交流等因素的影響更大,因此,還可以借助網絡進行。
1.學術思想交流。教研員主持,定期、定主題、定提綱,有針對性地組織研討,主題要緊貼大趨勢或者符合雙方意向,以期能夠促進雙方效益共贏。
2.課堂展示交流。可利用網絡直播軟件,甚至是課堂實錄上傳的形式,將區域內進行的課堂展示活動進行開放式直播,區間教師參與觀摩、點評。
3.教研活動交流。借助網絡教研平臺學習、交流、研究異地教研活動,學形式、學內容、學策略等,有效助力本區域內的教研活動深入開展,并提高教學實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