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科 程超
一、單一身體練習要以提升動作質量為目的,要有連貫性
《支撐跳躍:箱上前滾翻的練習方法6》一課中,單一身體練習設計為行進間側向高抬腿8次后轉身助跑5級箱上前滾翻→俯臥支撐畫圓后助跑5級箱上前滾翻→創編不同動作助跑5級箱上前滾翻。
從練習內容來看,較為多樣,有助于提升體能,同時也能提高練習的趣味性。從學習技術動作的角度來分析,箱上前滾翻的動作構成:幾步助跑—踏跳—箱上滾翻—落地,而助跑與踏跳的有效銜接是形成第一騰空高度和向前動力的保證,同時也是完成箱上前滾翻完整動作的關鍵因素。如果在助跑前加上各種以提升體能為目的的練習,如,側向高抬腿、俯臥支撐畫圓等動作,在一定程度上可能會對后續動作的連貫性上,尤其是助跑與踏跳的結合上難以起到鞏固和提高動作的作用。
建議根據箱上前滾翻的動作特征,單一身體練習可以提升基礎動作為前提條件,以提升動作質量作為目標。如,適當增加助跑距離、增加踏跳板離跳箱的距離或增加手撐箱的遠度等方法,在不破壞動作技能形成規律的同時提升一定的動作難度,這樣不僅能提升動作質量,還有利于激發學生挑戰難度的興趣,使“方法”的合理性得到有效提升。
二、組合練習要控制運動強度以提升運動技能為目的,要有適量性
《支撐跳躍:箱上前滾翻的練習方法6》一課中,組合練習設計為多種助跑方式連續2次5級箱上前滾翻。在整個練習過程中除了教師1次暫停集中講解和學生小組內輪換等待的時間之外,其他時間學生始終進行著各種助跑連續箱上前滾翻的練習。
從組合練習的合理性角度來看,多種助跑方式連續2次5級箱上前滾翻的組合提高了練習難度和運動強度,有利于進一步提升學生的動作技能,符合《浙江省義務教育體育與健康課程指導綱要》對于體育課堂的基本要求。學生在組合練習時隨著練習次數的增加完成動作的質量出現一定程度的下降,個別學生出現接第2個箱上前滾翻時動作變形、落地不穩的情況。縱觀整堂課,從基本部分的單一身體練習到組合練習始終圍繞著器械進行。學生在器械上練習時需要注意力的集中和體能的保障,如果長時間處于這種練習狀態則會導致高度緊張下的運動疲勞,不利于技能的進一步提升,且容易出現動作變形造成安全隱患。
建議組合練習的安排應以提升學生運動技能為目的[1],在運動強度的安排上應該適量。練習強度和練習密度是構成課堂運動強度的主要因素,根據箱上前滾翻的項目特征,教師在器械練習方法的安排上應以提升運動技能為主,不應安排過大密度的練習負荷。學生連續進行器械上的練習應控制練習次數,否則會出現運動疲勞過早的情況,進而影響接下來的學練。如果既想提高技術動作的學習效果,又想提高課堂的鍛煉價值,可以安排專項的體能練習,如,提高上肢力量的支撐練習,提高身體靈敏、協調性的障礙跑練習等,以提高課堂的練習強度和練習密度,提升“方法”的合理性[2]。
三、比賽游戲要以發展運動能力為目的,兼顧趣味性
《雙杠:支撐擺動的練習方法4》一課中,比賽游戲設計中,執教教師的目的是讓學生進行學習成果和運動能力的展示、呈現,在這個過程中也能進一步提升學生的運動技能。為了能夠多完成動作次數,在練習的過程中許多學生會出現了身體沒挺直、擺動幅度不夠、勾腳尖等現象;為了追求速度,忽略動作質量的問題。從比賽游戲的形式來看,比多、比快往往最直觀能凸現比賽結果的方法。雙杠項目教學的最終目的是通過杠上動作的提高,提升學生的運動技能,以比多、比快這樣的形式設置顯然缺乏合理性。雖然教師在比賽前也提了規則要求,但對于水平二的學生來說,獲勝的欲望會忽略規則的束縛,呈現的結果往往是教師預設與實際結果出現了較大偏差,達不到預期的效果。從雙杠的項目特征角度來看,教師安排的比賽游戲應該以發展學生運動能力為目的,同時通過比賽游戲的競爭性獲得練習的趣味性,因此在設計時要考慮項目的特征,合理安排內容[3]。
建議根據雙杠的項目特征,可以安排比動作的優美性,比一致性等方法。如,比直臂支撐擺動時身體姿勢的優美性,比擺動腿超越雙杠的高度,比屈腿彈腿向上的高度等提升動作技能的因素進行評比。這樣既鞏固了技術動作,又為學生提供了挑戰難度、挑戰自身能力的需求,使之形成積極的合力因素,促進學生運動能力的發展,提升了“方法”的合理性。
參考文獻:
[1]余立峰.基于方法是教學內容的教學改進行動[J].中國學校體育,2017(12):36-37.
[2]李海波.調整練習方法提高練習效果[J].中國學校體育,2019(3):14.
[3]鄧素娟,俞培明.關注學習效果體現“方法”合理性[J].中國學校體育,2019(3):17-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