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設置情境 貼近認知
案例:在市級同課異構教研活動水平一(一年級)《走和跑》課中,教師創設了“參加熊大生日派對”的情境激趣,教師通過語言誘導說:“天快黑了,我們要加快行進速度,通過前面三個地方,否則將錯過生日派對。”于是教師進一步介紹三個練習:一是“過獨木橋”,快速跑過兩條平行線組成的“獨木橋”;二是“鉆山洞”,學生分2組,一組面對面掌心貼掌心構成“山洞”,另一組快速降低重心鉆過“山洞”;三是“穿窄巷”,學生分2組,一組面對面站立形成“窄巷”,另一組加快擺臂快速通過“窄巷”。
分析與建議:案例中,教師設置了貼近該年齡段學生認知特點的情境,將走跑成直線、體會重心變化和前后擺臂等要領和要求融合在3個趣味練習中,在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的同時有效達成了本課的技能目標。筆者認為,設置情境不能僅為了有趣,還需關注有效性。有效且有趣的情境應從3個方面著手:首先引生入境,針對學生認識特點,設置易激發學生學習動機的情境;其次融入情境,將相關技術技能要點,以趣味小練習的形式,融入到整個故事情節中去;最后借用情境,情感態度價值觀的培養,是體育與健康課程三維目標的一個重要方面,案例中的教師還可以進一步挖掘設置情境的育人價值。
二、講解得當 發揮主導
案例:在一年級立定跳遠教學中,教師在講解示范完整動作過程中,首先通過模仿“高人”體會“兩臂上擺”,其次模仿“矮人”體會“兩臂后擺”。再其次將用力蹬地前擺臂向前跳形容為“超人”,最后教師給予“高人”“矮人”和“超人”的口令提示學生集體練習。
分析與建議:案例中的教師將立定跳遠技術分解為“高人”“矮人”和“超人”3個形象動作,使得講解既直觀又有趣。如何講解得當,讓教學有趣有效呢?筆者認為可以從3方面著手:一是提高教師語言表達能力,運用幽默詼諧的語言激趣,創造積極的課堂氛圍;二是依據教學內容的特點,運用生動直觀的講解,幫助學生迅速建立動作表象;三是依據學生的身心特點,講解具有啟發性,促進學生主動建構知識。
三、開展競賽 提升內驅力
案例:在一節五年級排球雙手正面墊球課中,在自墊環節教師設置了4個級別,分別是連續墊10、15、20和創紀錄,組織學生進行闖關挑戰賽。在競賽的情境中,學生的練習興趣得到了激發,并注重提高自己的動作質量,挑戰更高的目標。
分析與建議:教學過程中運用競賽法,可以提高學生練習的動機水平,促進學生不斷完善技術動作的同時,還能激發學生興趣。案例中教師設置了4個等級的闖關式競賽,使得不同能力水平的學生都能明確自己最近發展區的同時有效調動學生的練習興趣。筆者認為在運用競賽法的過程中,首先,注重面向全體學生,關注個體差異,避免競賽成為精英學生的“舞臺”;其次,采用多種形式,避免競技化,采用競技性與趣味性相結合的方式;再其次,避免競賽的副作用,引導學生正確對待比賽,鼓勵學生挑戰自我;最后,合理安排競賽頻率,避免競賽過多,增加學生的心理負擔,降低學生的內在動機力量。
四、針對教材 優化策略
案例:在一節六年級的耐久跑課中,教師借鑒了“定向越野”項目的做法,將學生分成8個小組,各小組的組長帶領組員,結合各自的線路圖開展“趣味尋寶”。練習過程中教師再配上音樂,學生跑得不亦樂乎。
分析與建議:案例中的耐久跑教材,雖然其對促進學生身心發展具有較大價值,但是由于其本身的特點,難以激發學生的興趣,該教師通過趣味化的實施,有效調動學生練習的積極性,從而提高了教學的有效性。筆者認為,對待趣味性較差的教材,可以從3方面進行教學策略優化:首先,優化外在環境,創設一個輕松愉悅的學習氛圍;其次,發揮小組學習的同伴效應,構建學習共同體;最后,創設應用情境,轉變學生對練習本身有意識或無意識的片面認知。
五、游戲串聯 利于建構
案例:在一節四年級跨越式跳高教學中,上課教師采用4人1組的組織形式,設計了5個游戲串聯整堂課的教學:一是“隔墻看花”。2人高高舉過頭頂,并拉直形成一堵“高墻”,另2人斜線助跑起跳,比一比跳到最高處時,誰的身體超過墻的位置多。二是“雙飛比高”。2人將皮筋置于同一高度拉直,各關由低到高置于身體的髖關節、胸部和下巴,另2人做直腿依次擺動腳背踢繩進行挑戰。三是“斜繩比高”。2人拉繩,1人將繩頭置于地面按緊,另1人將繩頭由低到高依次置于不同高度,另2人依次分別從繩頭高端和低端起跳做2次“過桿”動作進行挑戰。四是“跨越過河”。2人盤腿坐下,分別拉2根繩的繩頭置于身體同一高度兩側,2繩平行與肩同寬成“河”,另2人上一步采用跨越跳高動作進行挑戰。五是“步步登高”。2人持繩拉平,各關由低到高置于膝關節、髖關節和胸部,另2人用跨越式跳高動作進行闖關。
分析與建議:分解練習能幫助學生循序漸進地掌握技術動作,但枯燥的分解練習難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這一點對一些技術動作相對較為復雜的教材尤為明顯。案例中,教師將跨越式跳高的起跳充分、助跑起跳銜接、雙腿擺動方法、下壓轉體和完整動作設計成一個個環環相扣、循序漸進的小游戲串聯教學,收到了不錯的效果。筆者認為可以從兩方面改進教學:一是對教材的技術動作進行分解,創編游戲串聯教學,提高趣味性促進學生積極體驗,幫助其身體感悟到相關要點,形成有效的肌肉認知;二是引導學生認識到每一個游戲對提高技術動作的價值和它們之間的邏輯關系,幫助學生建構知識認知。
六、信息技術 便于直觀
案例:在一節三年級《蹲踞式跳遠》課中,教師結合大屏幕播放多媒體視頻課件進行趣味講解;分組練習時,各組利用iPad觀看課件或拍攝同伴動作進行合作學習;講評時,教師結合自己拍的視頻和各小組拍攝的視頻慢放進行各環節點評。
分析與建議:案例中教師在利用多媒體提高講解趣味性的同時,利用拍攝和慢放技術,便于學生觀察,幫助學生形成正確動作表象和促進動作技能的分化與自動化。
筆者認為可以從3方面利用信息技術,促進教學有趣有效:一是利用信息技術進行導入,激發學生對學習內容的興趣;二是利用信息技術對技術動作過程進行生動地直觀演示;三是利用信息技術讓學生更清晰地了解自己的練習情況,結合自身存在的問題,進行改進提高,從而提高學生的“元認知”水平。
——湯祥(江蘇省常州市實驗小學,213000)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