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霞
【摘要】高校是青年大學生道德教育中的重要陣地,青年大學生的道德教育,關系著校園和社會的和諧穩定,國家和民族的興衰成敗。在新時代條件下,研究高校在青年大學生道德教育中存在的誤區及其對策有重要的理論和現實意義。
【關鍵詞】高校;青年大學生;道德教育
道德是調整人與人之間、人與社會之間關系的一種行為規范,是思想上層建筑的重要組成部分,由經濟基礎決定,以善惡等行為規范為基本評價標準,也是衡量一個社會的道德風尚好壞或文明程度的重要標志。道德教育是指一定社會或階級為了使人們遵循其道德準則,自覺履行相應的道德義務,而對人們有組織、有計劃、有目的地施加的系統的道德影響。通過道德教育,使一定的社會主義道德原則和道德規范,轉化為社會和人們的道德行為,其目的在于培養人們的道德品質。習近平總書記指出:“道德無論是對于個人,亦或是對于社會,都具有基礎性意義,先要崇德修身,才能更好地做人做事”。《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里明確提出,堅持德育為先,立德樹人,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融入國民教育全過程。
一、高校在加強大學生道德教育中存在的誤區
傳統教育中存在的不足,不僅影響受教育者的健康成長,而且對其心理健康造成了負面影響。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大學生道德教育中存在著以下幾方面誤區:
(一)德育目標內容與大學生的實際相脫離
長期以來,我們習慣于用那些純而又純、高而又高的理念來對學生進行教育。然而這些理念跟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帶給人們的潛規則、跟學生在實際生活中的所見所聞是有距離的。這就造成了道德教育和實際生活的割裂。同時內容抽象也是影響了大學生對內容的理解,直接影響了孩子的道德習慣的形成,而且如此單一的標準,讓這些大學生對現實生活中多樣化的行為感到迷茫,加劇了理念和行為的兩面狀態。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在傳統的道德教育與人格和心理塑造是相分離的,把道德教育簡化成一種規范和理念,這是違背現代道德的根本特征的。
(二)德育形式和過程脫離大學生的主體性
實際上傳統的道德教育,是以社會為本的,將大學生視為被教育客體的思維,它必將直接面臨大學生社會性發展的挑戰。對大學生的道德教育大多數都不是根據大學生的實際狀況和需求,而主要是根據上級的精神。同時,以灌輸為主要形式的道德教育已經無法深入廣泛地引起互動,從而影響大學生的健康成長。
傳統教育實施的使我說你服的“聽話教育”,在家聽話當“好孩子”,在學校聽話當“好學生”,在社會上聽話當“好同志”。這種教育的必然結果就是鸚鵡學舌、照本宣科、頭腦僵化、墨守成規。創新是為人類的物質世界和精神世界增添新的財富,創造力是歷史發展的真正動力。讓學生為考試而背書,整日淹沒于題海之中,為追求所謂正確答案而不許越雷池一步,這樣的教育扼殺了青年大學生的創造力。
(三)重知識、輕技能,重理論、輕實踐,忽視學習能力的培養
作為一個社會人,既要懂得知識,也要掌握技能,但近年來對技能的教育有弱化之勢,譬如,生活技能、學習機能、工作技能、運動技能、娛樂技能等,但傳統教育對技能的培養顯然不夠。
授人以魚,僅夠一飯之需;授人以漁,則終身得魚。人類知識在不斷膨脹和更新,靠生硬灌輸和被動接受永遠趕不上科學的飛速發展。提高學習能力,首先要開發人的智力,但在如何開發的問題上,不少人步入了早期教育的誤區,有的甚至在幼兒園里就開始學習小學知識,讓孩子背詩詞、學外語、學數學,短期看來有效,但對開發兒童潛能并無太多幫助。對兒童來說,開發智力最好的方法就是游戲。一個好教師,哪怕自己只有一杯水,也要讓學生擁有一桶水。教育的目的,不在于傳授多少姿勢,更重要的是讓學生自主學習、獨立學習,如饑似渴的學習。
(四)片面強調思想教育,忽視良好性情的培養
一個人樂觀、自信,對事物有興趣。不僅有益于身體健康,而且更有助于建立良好的人際關系,更能提高學習和工作效率,成功的概率就會增大。但由于傳統教育不重視培養情商,致使一些大學生長期生活在壓抑、焦慮的消極情緒中,很少體驗到成功和快樂,最終導致性格的扭曲。性情不良,非但個人痛苦,而且危害家庭和社會。其實,人的某些過失行為并非思想問題所致,而是心理障礙使然。
二、高校在加強青年大學生道德教育中應采取的措施
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作為學校要加強青年大學生道德教育,改進教育方法,改善教育環境。
(一)加強高校師德建設
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加強和改進青年大學生思想道德建設工作會議上發表重要講話,要求全黨全社會共同做好青年大學生思想道德建設工作,大力培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建設者和接班人。教師隊伍中的一大批人都可以成為青年大學生的道德榜樣。教師是人類靈魂的工程師,在大學生的精神世界里扮演著無比重要的角色。以德育人要求育人者須有道德風范。“尊重”和“愛”應該是師德的最基本內容。尊嚴是通過對學生的尊重換來。而一些所謂“優秀教師”卻剛好缺這些東西。學校要為優秀教師的產生培植精神土壤,最關鍵的是要改革教師的評價機制、改進教師培訓方法。重新培養和弘揚師德,應該從“愛學生”開始。優秀教師評選,不能缺少是否深受學生愛戴這條標準。同時學生的成長需要富有創造力的教師,教師培訓應在培養創新型教師方面發揮作用。要切實把以德育人放在首位,加強和改進青年大學生思想道德建設工作,必須對育人者進行道德水準的認真評價,加強學校師德建設。
(二)構建以人為本的青年大學生道德教育模式
隨著改革開放的進一步擴大,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深入發展,未成年人的眼界高了,全面發展自我、建設自我道德的空間增大了;同時,一些消極因素也隨之而來,社會上的道德失范,誠信缺失的蔓延,封建迷信、邪教和黃賭毒等丑惡現象的沉渣泛起,網絡上腐朽落后文化的廣播,都在肆意侵蝕著未成年人的道德家園;此外,在目前的學校教育中,重智育、輕德育,重課堂、輕社會實踐的現象依然存在,再加上德育工作現存的一些局限性等等,都使學校
的德育工作經歷著一次嚴峻的考驗。重新建構一種既突出時代特點又貼近學生生活的德育體系,讓學生在生活體驗中選擇新的觀念來豐富精神世界,抵制消極念頭,并最終實現德育素材內化和道德情感升華,因此,構建以人為本的大學生道德教育模式,已經成為時代的需要、孩子的需要、學校道德建設本身的需要。
(三)切實改進教學方式方法
有效的教學方式方法是提高大學生道德水平的重要手段。提倡啟發式、參與式、研究式教學,多用通俗易懂的語言、生動鮮活的事例、新穎活潑的形式,增強教學效果。精心設計和組織教學活動,認真探索專題講授、案例教學等方法,積極推廣名師大班講授和小班輔導的教學經驗,運用多媒體和網絡技術等現代化教學手段。加強實踐教學,引導大學生走出校門,加深對理論的理解,提高學生觀察分析社會現象的能力。改進和完善考試方法,采取多種方式,綜合考核學生對所學內容的理解和實際表現,全面客觀反映大學生道德品質。
(四)建設一支高水平高素質的教師隊伍
提高青年大學生的道德水準,關鍵在教師。“三寸粉筆,三尺講臺系國運;一顆丹心,一生秉燭鑄民魂。”習近平總書記曾指出:“要大力培養造就一支宏大的師德高尚、業務精湛、結構合理、充滿活力的高素質專業化教師隊伍,讓廣大教師更好擔當起神圣職責使命,我們就一定能為加快推進教育現代化、建設教育強國、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打下堅實的基礎。”有堅定的馬克思主義政治信念,這是作為一名教育工作者最基本的條件,作為教師,不僅能夠通過他所講授的內容教育學生,而且在課堂上的一言一行都會產生濃重的影響力和感染力。同時,要通過多種方式提高教師業務水平。現代社會中的科學文化知識在爆炸性地發展,知識創新和更新的速度越來越快,這就要求教師必須不斷更新知識,不斷調整知識結構,才能在思想認識上跟上形勢,不斷提高業務水平。另外,要建設一支高水平高素質的教師隊伍,還要鼓勵教師深入進行教學研究和學術研究,提高自身教學和科研水平。
高校作為培養人才的主陣地,面對高校德育現狀和新時代的深刻變化,高校教育工作者應加強大學生道德教育,創新教學方法,改善教育環境,促進大學生和社會的和諧發展。
參考文獻:
[1]中國政府網: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http://www.gov.cn/index.htm.
[2]人民網:習近平出席全國教育大會并發表重要講話http://edu.people.com.cn/GB/8216/421254/.
[3]劉建軍.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與當代中國思想政治教育專題研究[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