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裕娜
摘 要 信息技術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應用越來越普及,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小學語文的課堂教學效果,本文從提升小學生對古詩詞的整體感知、提升小學生對古詩詞的學習興趣和對古詩詞意境的想象力三方面,分析信息技術應用于小學古詩詞教學的效果。
關鍵詞 現代信息技術;小學;古詩詞;教學;效果
中圖分類號:G628,C41,J714.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7661(2019)27-0020-01
隨著我國科學技術的不斷發展、完善,信息技術在小學教學中的應用已經越來越普及,在語文科目的教學中也越來越廣泛。古詩詞是我們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精髓,在小學語文的教學中占有相當重的地位,本文作者立足實際教學經驗,主要對信息技術應用于小學古詩詞的教學效果進行簡要分析如下。
一、提升小學生對古詩詞的整體感知
小學生們生活經驗較少,對知識的積累也不豐富,在古詩詞的學習中不能很好地理解古代詩人想要表達的意境。現代信息技術的應用,可以將抽象的詩詞文字轉變為具體、形象的聲音、圖片或者動畫,以豐富、提高小學生們對古詩文的整體感知,以便更深刻地體驗古代詩人想要通過詩詞表達的思想情感。
例如,小學三年級在教學王維的《九月九憶山東兄弟》時,這是一首思鄉詩,這首詩主要描寫的是:唐代詩人王維15歲就背井離鄉,來到京城長安已過去2年,一年一度的重陽節又到了,看著家家戶戶熱鬧的場景,作者更加思念家鄉的親人,回想著在家時每年重陽節都要跟兄弟們一起頭插著茱萸去登山祈福的歡樂情形,而現在天各一方,親人不能相見,今日他們一定又登上高山而唯獨缺少了我一個人。然后通過多媒體給學生們展示一下重陽節(九月初九)的傳統習俗,給學生們再現一下古代民間的重陽節登高祈福、佩插茱萸、拜神祭祖等的熱鬧場景,還可以用圖片給學生們介紹一下“茱萸”是一種什么樣的植物,以此讓學生們對這首思鄉詩有一個更形象的感知。通過視頻和圖片了解這首詩的人物背景和詩詞場景,有助于學生們的課后背誦和對古詩詞知識的理解。
二、激發小學生對古詩詞的學習興趣
小學生們由于年齡比較小,天性“活潑”,在學習過程中如果是比較枯燥、死板的知識,很難引起他們的注意,即使教師在講臺上很賣力的講,學生們與教師的互動性和回答問題的主動性也不高。而利用現代信息技術,可以從多角度、多方面刺激小學生的感官體驗,在課堂教學中可以形成良性互動,有利于激發小學生的學習興趣,變“要我學”為“我要學”。
例如,在一年級教學駱賓王的《詠鵝》時,由于我們學校的小學生基本都是生活在城市,社會實踐比較少,生活經驗不豐富,學生們不能很好的區分“鵝”“鴨子”和“天鵝”,所以在學習這首詩時我們教師預先在課件中輸入這幾個小動物的圖片、視頻,以及這三種動物叫聲的音頻,在開講之前先播放聲音,讓學生們通過聲音區分是什么動物,對于“鴨子”的叫聲學生們都很熟悉,一下子就猜出來了,然而學生們都很好奇“天鵝”和“鵝”的叫聲,然后借著學生們的積極性引出動物圖片及動物發出叫聲時的視頻動畫,讓學生們仔細觀察它們的區別和各自的特點,最后再引出我們古詩的內容“鵝鵝鵝,曲項向天歌,白毛浮綠水,紅掌撥清波”。學生們通過聲音和圖片、視頻很好地感知了“鵝”的特點,對這首詩的理解上就會非常容易,學習興趣也高,很好地優化了我們的課堂教學效果。
三、培養小學生對古詩詞意境的想象力
利用現代信息技術可以讓小學生們對古詩詞意境的感知有一種身臨其境的感覺,通過對古詩詞的學習,有助于豐富小學生對古代人民生活場景、文化氛圍、環境特點等的聯想,感受中華民族文化瑰寶帶來的魅力,在提升“審美觀”的同時,也提高了小學生的想象力。
例如,在教學六年級皮日休的《天竺寺八月十五日夜桂子》時,詩文寫得很含蓄“玉顆珊珊下月輪,殿前拾得露華新。至今不會天中事,應是嫦娥擲與人”,詩人主要描寫的是:在八月十五佳節賞月的晚上,桂花花瓣隨風飄落到殿前的美景,然后聯想到月上嫦娥的情形。學生們單靠自己的想象很難聯想出這一美景,有的學生甚至連“桂花”都沒見過,這就要求我們教師要利用現代信息技術,在制作教學課件時插入“嫦娥奔月”的故事,插入桂花隨風飄落的場景,讓學生們能夠身臨其境的感受這一美景,試著體會作者作詩時的心理活動,加深對這首詩的意境理解,進而提升學生們的想象能力。
綜上所述,信息技術在小學古詩詞教學中的完美應用,改變了以往“死板”的語文教學模式,有助于提升小學生對古詩詞的整體感知,在生動形象、豐富多彩的古詩詞教學中,激發小學生對古詩詞的學習興趣,培養小學生的想象力。使小學生在中華民族傳統古詩詞文化的熏陶下,促進品德形成,提升審美情趣,助力小學生語文素養的全面提高。
參考文獻:
[1]陶海燕.現代信息技術在小學語文古詩教育中的應用例析[J].教學與科研,2019(1):73.
[2]李榮.基于信息技術環境的小學語文古詩詞教學探究[J].赤子,2017(10):251.
[3]劉瑞娥.在小學語文教學中運用現代信息技術的策略探究[J].學周刊,2016(14):92-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