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程越(長春大學旅游學院)
隨著素質教育的推行,學生的思想品德倍受社會關注,學校也開始加強德育教育,同時在高校人力資源開發方面嘗試培養。現階段,高校教育飛速發展,改革力度持續加大,其德育人力資源本身并不缺乏,完全可以向學生創設良好的成長條件。然而,由于種種因素的影響,導致高校德育人力資源出現浪費情形,未能抓住德育主體隊伍建設,在很大程度上抑制了學生的全面發展。當代大學生最終要走向社會,專業知識固然重要,思想品德也不能忽視,許多企業更加看重一個人的品行和責任意識,這就要求高校注重學生的德育教育,力爭把學生培養成符合時代發展的優秀人才。鑒于此,本文著重研究德育在高校人力資源開發中的重要性,并在此基礎上提出了相應的實施策略,希望對相關人員有所幫助。
對于高校人力資源管理而言,它是學校教育過程中極其重要的工作環節,主要是從高校戰略目標出發,嚴格依據人才的發展規律,以先進的育人理念來規劃人才培養方案,并在此基礎上進行創新,科學地管理高校各類人員,控制各種人事關系,包括教職工的招聘、錄用、調配、考核、任免、離退休等的全部工作。從某種程度上講,高校人力資源發展好與壞,直接決定著高校的核心競爭力,不但能呈現出本校教職工的工作積極性,而且能對整個校園風氣造成不可忽視的影響。在新的時代背下,國家正在深化改革,各行業都處于產業結構的轉型時期,經濟處于高質量發展階段,社會對人才的需求更加嚴格,既要懂理論,又要技能高超,同時還要具備良好的思想品德,以綜合素質的高低來衡量人才是否合格,這一切都是高校人力資源開發的重要趨勢,目的在于確保高校和個人的相宜發展。
大學生即將走向社會,是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后備軍,不但要練就過硬的本領,還要具有較高的素質,這些素質不是一朝一夕就能獲得的,而要在校期間的逐漸培養。在高校人力資源開發過程中,學校只有站在素質教育的制高點上,將德育內容滲入其中,教育全體教職工為學生樹立榜樣,引導學生的以積極心態面對生活,對待事物,久而久之,必將幫助學生樹立科學的世界觀。所謂“世界觀”,就是一個人對世界的根本看法,不僅制約著個體的心理狀態,而且影響著個體的精神面貌,而科學的世界觀則會對學生成長起著一定的積極作用,有助于學生堅定美好的理想信念,為中國夢的實現努力奮斗。
在人類社會中,每個人都不是孤立存在的,都與社會上的其他人或群體存在著密切聯系,其言行舉止都會對周圍人造成一定的影響。那么,現代文明社會只需要良好的言行,杜絕不良行為的出現,決不允許一切違反社會公德的行為滋生,人人都要遵守紀律,公護公物,愛國愛社會主義,特別是大學生更需要擁有符合時代發展的綜合素質。在高校人力資源開發中,一旦注重德育教育,則會在全校范圍內形成良好的道德風尚,同時在教職工的帶領下,學生會更好地認識到德育的重要性,從而以各種規范來約束自己的言行。不難想象,高校德育人力資源的開發,可以引導學生與他人、社會、自然形成和諧關系,大大提升學生的思想道德素質。
對于人力資源而言,智力開發不是其全部內容,但卻是高校人力資源開發工作的主攻方向,其重要性也是不可忽視的。當然,德育不等同于智育,更無法代替智育,但是德育也具有培養與知識有關的非智力因素,同樣可以達到培養學生思想道德品質的教育目標。例如:在所有的非智力因素中,能夠幫助學生成長的要數興趣、愛好、想象力、創新意識等內容,
而這些非智力因素正好可以開發學生的智力,以及個性特點和開拓精神。不僅如此,將德育滲入高校人力資源開發中,還能培養學生的科學思維方法,促使學生以科學的思維方法去分析問題,研究事物的現象,從而在實現中發現新知識,獲得真知,實現創新。
在高校人力資源開發過程中,必須加強德育內容的滲透,強化當代大學生的思想道德意識,以此規范個人的行為。為了完成這個人才培養計劃,高校應當對人員隊伍進行合理配置,包括黨干部、團干部、思政課、哲學社科類課程教師、班主任等,都是德育人力資源的配置對象,可以從三方面做起。其一,針對學校黨干部和團干部來講,應當安排他們重點組織大學生的思政教育,并對其進行協調,確保各項計劃的順利實施;其二,針對思政學科和哲學社科類教師,應當分析此類學科的特點,安排他們重點培養學生的思想品德和人文素質教育;其三,針對班主任或輔導員,需要安排他們對大學生的各個方面進地指導,包括思想、學習、生活等,不斷增強德育在高校人力資源開發中的功效。
德育內容主要是為了規范人的行為,它可以貫穿于不同群體的不同活動中,這就表明全校教職工都有責任培養大學生的思想品德。可見,高校可以科學地構建人員協調機構,確保德育教師與德育管理教師之間的良好合作關系,以及非德育教師和與德育教師之間的交流關系,以便最大限度地擴大德育在高校人力資源開發中的影響力。根據相關的思想政治內容,高校可以開展座談會和聯誼活動,鼓勵各方力量積極參與其中,最大限度地將德育教師與非德育教師集中在一起,以德育主力軍來感染非德育主力軍,確保全體教師都能意識到德育在人力資源開發中的作用, 從而主動地參與大學生的思政工作,形成良好的德育工作合力。
高校德育人力資源的開展需要動力,需要全體教職工的齊心協力,積極向上,踴躍參與,才能將開發出最優的德育培養方案。為此,高校很有必要建立健全的激勵機制,不斷激發教師職工培養學生思想道德的動機,可以通過物質獎勵、精神激勵等兩種方式來完成。一方面,在物質獎勵方面,高校要制定合理的、切實可行的工作績效考核內容, 拉開師資之間的差距,充分調動所有教職工在德育工作中的積極性,為大學生的思想道德和綜合素質培養提供有力保障。另一方面,在精神激勵方面,高校人力資源應當給予全體教職工以情感、精神上的關懷,適時地安排他們參與管理工作,享有一定的決策權,讓教職工體會到“人的被尊重”的感覺,促進其在德育工作中再接再厲。
從某種程度上講,高校德育人力資源開發不只針對全體教職工,還有一股新的力量,就是在校大學生自身,這股力量可以當作新的德育人力資源進行培植。具體地講,在德育人力資源開發過程,大學生具有雙重身份,既教育對象,也可以充當育人的角色,兩種角色在實踐中的相互作用,必然會產生更大的德育工作效應。一方面,學校教師要營造一個“師生平等”交流的氛圍,給予大學生更多的機會去認識事物,主動參與德育活動。另一方面,由于學生組織是大學生日常接觸最多的地方,極易形成學生的自我教育、自我服務、自我管理格局,教師可以借機挖掘學生骨干資源,促成模范教育。
總之,教育強,則國家,高校擔負著培養優秀人才的重要職責,必須緊跟時代的步伐,積極轉變育人理念,與時俱進,立足于本校實際,著眼于長遠規劃,不斷建立健全的人力資源開發新機制。在育人的過程中,高校要向當代大學生傳授最符合現代社會發展的新知識,幫助學生高效學習,練就過硬本領,達到用人單位的基本錄用標準。同時,高校在人才資源開發過程中,還要注重德育資源的開發與利用,“對癥下藥”,轉變思路,不斷尋求德育資源的教育優勢,持續推進高校的德育實踐,增強學生的思想道德品德,養成良好的道德修為,這也是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對當代青年的基本要求,更是當代大學生愛國主義的集中體現。只有專業技能扎實、道德品行良好的大學生,才能擔當歷史責任,成為時代的弄潮兒,加速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實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