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莉莉(桂林理工大學博文管理學院商學院)
《會計學基礎》課程中,包含的知識要點較為復雜。不僅涉及到會計行業中建賬、銷賬、復式記賬原理等基礎知識,同時,還有相關微觀經濟學、計量經濟學等知識內容。其以經濟學為基礎,利用數學等方法,構建經濟模式,從而更直觀的展現隱含的數量關系等。由此可看出,會計專業的復雜性與抽象性。對教師的教學與學生的學習,都帶來一定的困難。而教師若想使學生能更輕松的去理解、吸收、應用相關專業知識,應善于借助更先進的教學模式。如微課的融入,可為教師更有效的開展教學活動提供更多的可能性。而基于微課視域下的《會計學基礎》課程的有效開展,教師首先應做好其建設工作。并能采用有效措施,將其應用到實踐教學環節中。
相關院校在開展《會計學基礎》課程教學活動過程中,將微課融入到教學環節中,針對于課程建設、學生成長、教師教學能力的提升等都具有較大的促進作用。而針對于《會計學基礎》課程本身,基于微課的應用,可將原本知識體系中更碎片化的內容,以直觀、系統的形式展現給學生,幫助學生更快速的進行理解、吸收與運用。并在學生學習相關知識重點時,將難點逐個擊破。微課作為新的教學模式,教師通過制作微視頻、微方案等,結合教材與教學大綱,引導學生在課前對會計專業的相關知識進行預習。其教學形式創新、新穎,教學手段更加的多元化。學生基于課前對微視頻的觀看與學習后,在經教師在課堂上更有針對性的深入講解,并融入更多的課堂探討環節,不僅節省教學時間,還可在一定程度上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并使他們能更好的深化專業知識,使他們多出更多的時間對其進行更深層次的研究與探討,從而可提高學生的財會專業素養及應用能力。對于學生而言,微課不僅豐富了他們課外學習渠道,還使其打破時間與空間的限制,令他們的學習方式更自由、更輕松。與此同時,微視頻可供學生反復觀看,并能永久保存。這樣更方便學生去對相關知識進行鞏固。更重要的是,微課的出現,可激發學生學習積極性,有效改變傳統教學模式下,固化且被動的學習狀態,可培養他們獨立思考的能力。而對于教師而言,微課打破常規課堂教學組織形式的局限,課程的教學,不再被限制在教室內。這樣,可幫助教師擺脫陳舊的教學理念的束縛,使他們在新的教學模式下受到啟發,完善他們的教學觀念,并不斷提升其教學能力。教師利用微課向學生傳授《會計學基礎》課程中的知識時,可幫助學生不斷提高專業能力、職業素養等。
《會計學基礎》課程中,包含一定的經濟學課程,其課程具有結構化、模塊化等特征。且每一章節的課程都具備較強的完整性與連貫性,包括性質、估算法法、校驗等內容,知識結構更完整,因此,更適合進行微課設計。而在建設微課《會計學基礎》課程過中,應結合課程的基礎理論方法,還要有效融入經濟與社會的關聯性及相關問題,并確保與微課設計理念相匹配。同時,根據經濟學中相關知識的特征,可建設成問答型、演示型、討論型等。同時根據微課的基本要素,如微視頻,即教學錄像或教學視頻;微教案,及微視頻的教學方案;微課件,即用于輔助教學的素材;教師可基于統一的教學平臺,科學利用互聯網技術,將其合理的融入到課程建設中。例如,根據會計學中相關經濟理論知識的特點,微課課程建設過程中,應充分考慮到學生對相關專業知識的儲備。而這一問題,也是學生預習經濟學課程時,對他們自然形成的高要求。否則,學生在學習過程中,不能有效理解、領會、吸收課程內容。教師針對于《會計學基礎》課程,建設微課教學內容與教學形式時,通過對比、反思、分析不同微課教學手段、教學流程等,發現學習經濟學知識應運用“融合式”的教學形式,對微課進行設計。具體而言,在經濟學微課課程建設過程中,應結合“互聯網+”的理念,借鑒胡新生等教育專家提出的一體化課程建設思路,將其分成面對面授課、線上授課兩個主要部分。并通過向學生發布微視頻,引導學生在線上進行知識預習。同時,在建設課程過程中,應注重經濟學各知識點間的連貫性與起承轉合的作用,使學生透過觀看微視頻能建立清晰的學習脈絡,使他們能更明確的去對其產生進一步學習的欲望。
如前所述,針對于《會計學基礎》微課課程的設計,基本建設成型。接下來教師可結合教學重點、教學難點等,在教學整個環節中,去具體實施課程教學路徑。
學生在這個階段,針對于會計學、經濟學等相關科目的學習,需他們更多的依靠自己獨立進行。教師可將事先做好的微視頻,發布到公共教學平臺上,引導學生對其進行觀看與學習。學生在網絡課的預習環節,針對于有關經濟學課程的學習,大多是集中于新知識的介紹,學生可不對其進行更細致、深入的研究,但應保證對知識的系統性與方向性的知識框架合理掌握。使學生能從宏觀上了解所預習知識的整體概念、估計方式、理論模型等基礎知識。同時,學生的學習能力、性格特征、學習需求、知識結構等具有較大的差異性,繼而本環節的微視頻中的內容,應對當下所講授的知識內容,所涉及到的前置知識點與問題背景等,進行合理的融入與回顧。使其能有效激發學生對所學內容的思考,尤其應恰當的介紹如何利用經濟學觀點去解決實踐生活中存在的問題或案例等,從而可在一定程度上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基于此,教師可在課程中向學生設置相應的有效性問題,或發布符合學生認知相較易完成的預設任務,從而利用教師在課堂面授時,合理檢驗學生的預習效果。與此同時,教師在制作微視頻過程中,應注重將會計專業中,具有關聯性的知識內容進行有效串聯,幫助學生建立更加系統化的學習路徑。例如,會計專業中,除應學習建賬、審核等基礎知識外,還會學習一些相關微觀經濟學、宏觀經濟學等課程。因此,教師應幫助學生梳理重點與難點,將更有實用性的知識,融入到微視頻中,從而使學生能快速掌握重點,提高他們的學習效率。
教師將微課融入到經濟學課堂教學流程中,其根本目的是使學生能不斷提高學習質量與學習質量,而不是令微課取代教師教學。作為新的教學模式,教師應科學圍繞微課內容,能最大化吸引到學生,將注意力集中到課堂上。并能有效借助微課中所提出的問題,引導學生進行深入的解讀與研究。培養學生發現問題、解讀問題的能力,并有效培養他們探索問題的思維模式等。而經濟學課程具有較強的實用性,因此,在課堂面授環節中,教師在充分了解學生的預習情況基礎上以及課堂上學生的參與等情況,進行課程的講解、調整,從而獲得良好的教學效果。通常情況下,在課堂面授環節,教學內容更多的是針對知識點中的重點以及難點進行講解。亦或根據經濟學軟件,對學生進行更細致的示范操作及過程演示,并結合經濟學案例進行深入講解。這樣,可引導學生跟隨教師的節奏,共同去探索問題的答案,更深入的了解經濟學的內涵與實施。與此同時,學生可與教師進行面對面交流與互動,對專業知識等進行更深入的探討。如新的社會經濟形勢下,國家經濟結構面臨轉型,使其傳統會計學中的理論知識,不能有效應對當下更多元的經濟結構。針對于這樣的問題,教師可引導學生從宏觀層面上去分析當下社會環境的經濟形勢。并使學生建立更加清晰的行業定位,使他們能不斷深入鉆研經濟學領域中、會計行業的相關知識。同時,在討論過程中,教師應緊密人圍繞微課內容,盡量提供給學生更多發表自己觀點的機會。這樣,教師可幫助學生更好的查缺補漏,完善他們的知識體系。最后,教師課堂結束后,可根據課堂教學效果,向學生發布相關微視頻、微教程等,引導學生去進一步鞏固知識。
總之,教師在開展會計學基礎教學活動過程中,應將微課科學的融入到教學流程中。并明確基于微課的《會計學基礎》課程教學改革的必要性,從而建設更完善的專業課程,將其具體實施到教學的各個流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