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強 曹艷(李強,應天職業技術學院;曹艷,泗洪神農中醫院)
《大學計算機基礎》是作者學校各專業開設的一門通識課程,主要包括理論和實踐兩部分。理論部分主要介紹計算機信息處理方面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實踐部分重點介紹計算機的操作及常用軟件的使用。實際過程中無論是教學還是最后考核結果,學生普遍存在注重計算機技能操作,而輕視理論知識學習的現象,認為理論知識不重要。現實是計算機信息技術已經滲透到所有學科,學生不僅應該掌握計算機的操作技能,而且更需要了解計算機信息處理的概念、原理與方法。唯有如此才能進一步促進專業學習,促進計算機創新能力的培養和信息技術素養的提升,所以如何激發學生對計算機基礎理論知識的學習興趣,提高理論知識的教學效果,成為首先要解決的問題。另外更是為了滿足市場對技術型人才的要求,高職院校也要改變教學模式,貫徹落實“校企合作、產教融合”,共同發揮校企雙方優勢,進一步促進理論和實踐的融合。
計算機基礎理論知識涉及面廣、知識點多、更新速度快,內容涉及信息系統、計算機硬件、軟件、網絡、多媒體和數據庫等六個方面中近200 多個最基本和最重要的概念和知識,學生在學習中普遍感覺比較枯燥,不易掌握。
學生普遍認為計算機的學習僅僅會打游戲、會上網查個資料、會簡單的office 技能操作就行了,根本不需要學習理論知識,認為學習這些沒有用處。學生沒有認識到計算機基礎理論知識學習,不僅對技能學習有促進作用,而且也是信息時代對當代大學生應具備信息素養的要求。
理論知識教學大部分教師仍然采用放放PPT 的單一講授模式,這種“灌鴨式”教學,學生會覺得枯燥,逐漸失去對理論知識的學習興趣。
“親其師,信其言”,良好的師生關系是實施有效教學的一個重要條件。良好的師生關系能促使師生親密合作,是調動教與學雙方積極性的一種動力。為了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在實際教學中,作者主要采取以下一些措施:
首先,在上《大學計算機基礎》課程之前,預先建立一個帶有照片的學生通信錄,這樣在第一次上課時,作者能夠很輕松的叫出學生的姓名,通過這種方式較好的拉進師生距離;其次,作者每次上課提前幾分鐘到教室和學生聊聊天,課間和學生在一起進行討論,增加和學生面對面交流機會;再次,作者把QQ 和手機號告訴學生,方便學生課后詢問,幫助學生答疑解惑;最后,利用課余時間作者主動和一些學生座談,了解學生的心聲以及他們對課程教學的建議,對學生提出的意見和建議并給予及時回復。通過以上的方式,作者和學生之間建立了融洽的師生關系,為課程教學的有效實施創造了良好的條件。
作者學校學生主要來源兩個方面,一部分是中職學生,一部分是普高學生。由于學生來源不同,他們在學習習慣、學習方法、學習內容、學習能力上都存在著較大的差異,給教學帶來了一定困難。作者通過教學實踐,采取“小組合作學習”方式,較好地解決了這個問題。這是因為“小組合作學習”方式,不僅有助于培養學生合作的精神、意識和集體的觀念,更有利于培養學生競爭意識和競爭能力,同時還可以彌補教師難以面向有差異的眾多學生分別教學的不足,能夠有效提高教學質量,促進每個學生的發展。
教學中為了提高“小組合作學習”效果,首先做到合理分組。開學初期,作者提前研究兩類學生的學業水平,學習能力、學生特點,按照“差異結合,優勢互補”的原則,將兩類學生進行有效分組,每6 人一組,每組配備一名組長;其次提升合作能力。通過組內學生自我介紹方式,有意識培養學生的表達能力。另外還通過組織計算機理論知識搶答賽來培養學生的競爭意識和合作能力;再次建立小組評價激勵機制。作者把小組合作水平作為評價的內容,要求每小組成員不僅自己要學會應該掌握的知識,而且還要關心和幫助組內其他成員獲得成功,促進組內同學之間的互助互學。
隨著現代教育理念的深入發展,教師不只是知識的傳授者,而是學生學習的引導者,參與者和合作者,引導學生在知識的海洋中航行,學會獲取信息,為學生提供一個平臺,創設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作者學校學生普遍存在學習主動性不強,但卻有很強的表現欲特點。針對這一特點,在理論課的教學中,每次課作者選取章節后的閱讀內容讓學生試講。每名同學只講一個知識點,時間3-5 分鐘,并要求同組同學用手機錄制視頻。這一做法極大地激發了學生對理論知識的學習興趣。為了有好的表現,同學們在課后看書、查資料,積極準備,甚至有同學還預先在同學中試講,這樣不知不覺中,學生記住了知識點。
計算機基礎理論知識有很多原理、概念比較抽象,學生難于理解,運用形象案例教學,學生就會比較容易理解。例如,在講計算機系統組成時,計算機系統是由硬件系統和軟件系統組成,硬件是計算機的物質基礎,而軟件是計算機的“靈魂”。硬件系統是看得見、摸得著的東西,學生容易理解。可是軟件系統是計算機的“靈魂”,學生比較困惑。作者以“植物人”為例,人的四肢、軀干相當于計算機的硬件系統,大腦則相當于計算機的軟件系統。由于“植物人”沒有大腦這個“靈魂”,所以“植物人”就什么都不能做,學生就很容易理解了。另外在講解計算機網絡的靜態IP地址和動態IP地址時,作者舉坐高鐵的例子,班級每個學生作為乘客每次購票就會得到一個座位號,這個座位號就相當于計算機的動態IP地址,當你的旅程一結束,你的座位號就釋放給下一次的旅客;通過這樣的例子學生很容易理解這些知識。
江蘇省計算機等級考試,是由江蘇省教育廳組織的一項統一的教學考試。江蘇省高職學生必須參加省級計算機等級考試。考試成績不僅是檢查各高校計算機基礎教學質量的重要依據,也是學生合格畢業的條件之一。因此,這門課的教學必須為學生考證服務。教學中作者利用學生的考證需求,把學生考證的壓力變為學習的動力,充分利用計算機考證的激勵功能提升學習效果。
首先讓學生認識計算機理論對考試的重要性,并列出以往學生因為計算機理論不合格,而造成計算機等級考試不合格的實例,告訴學生考試成績的合格是計算機理論和操作都合格,才算合格,所以必須掌握這些計算機理論知識。其次教學中將理論教學的知識點與計算機等級考試考點相結合,提高學生的注意力。再次每次理論課教學作者都從計算機考試題庫中精選知識點進行隨堂測試,加強學生對所學知識的記憶。最后每次理論知識課程結束,作者均利用計算機考試模擬平臺進行機考。通過機考一方面可以讓學生熟悉考試環境,另一方面也能促進學生對知識的復習,而且通過每一次模擬成績的提升同時也增強了學生對學習計算機基礎知識的動力。
本地很多企業、很多行業都需要計算機方面的人才,根據市場這一需求,可建立與本地企業的合作關系,并以此為基礎,進一步實現與其它城市企業的合作關系,力求打破區域限制,實現校企合作、產教融合。
企業直接參與到學校人才培養的全過程當中來,在具體的課程設置、教學內容和培養目標等方面,皆應結合本校實際與企業需求來做綜合考量。對于課程的設置而言,應和企業項目訓練是相輔相成的關系,實現無論是觀念、意識,還是技術、能力的綜合培養。甚至是能夠開辦企業冠名班,將與校方合作企業的真實項目融入到課程實際當中,體現出生產、服務的真實技術與流程。這種學校跟蹤企業主流技術的發展,將“教、學、做”融合為一體的教學模式,更有益于學校培養出適合企業實際的應用型、技術型人才。而這種產教融合的教學模式,學生在學校內便可以學習到與社會實際崗位相符的理論知識,也可以在課堂上,便可以接觸到企業實際的生產任務,從而在其理論學習的基礎上,緊跟企業主流技術發展,更好的提高學生的職業素養、就業競爭力。
計算機理論知識對促進學生的專業學習,促進學生計算機創新能力的培養和信息技術素養的提升具有重要意義,要改變學生只重視計算機基礎技能操作學習,而不重視理論學習的現象。為此除了加強對學生進行理論學習的重要性教育之外,更重要的是要改變枯燥的教學方式、方法,采用各種措施來提升學生學習興趣,另外結合“校企合作、產教融合”的基本理念,拓展“校企合作”的教學模式,加強學校、企業的深入合作,才能全面促進學生計算機創新能力的培養和信息技術素養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