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陳霞(廣州華夏職業學院)
在“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背景下培養大學生創新能力、塑造創新型復合型人才是高職院校各專業面臨的重要任務。我國《2017年中國大學生就業報告》顯示在2017年795萬名應屆畢業生中20萬名大學生自主創業,創業率2.5%遠低于發達國家大學20%-30%的自主創業率。為與世界接軌,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探索適合本專業的具有創新創業教學意識的教學模式,改善創新創業環境,實現創新創業課程內容、結構、實施方式和實施環境的根本轉變,最終以提高學生職業能力、培養出高素質技能型人才。
“雙創”模式下創新創業能力的培養,廣博的知識結構與良好的創新創業素質是能否培養出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創新創業型人才的前提要求。如果沒有廣博的知識結構,當代國貿大學生的創新創業能力只能是鏡花水月。為此,要培養出創新創業型人才關鍵在于讓大學生掌握創新創業的系統知識,培養創新創業的素質,而不能只掌握專業知識。目前高職院校非常注重本專業知識的教學,在課程體系設置上培養創新創業知識素質、創新創業能力素質、創新創業品格素質、創新創業心理素質的課程卻較少。
當前高職院校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人才培養方案里,公共基礎課,專業基礎課程以及專業核心課程是高職校課程的重要組成,幾大課程中,專業課程與通識課數量繁多、結構復雜,創新創業教育類課程所占比例很少,基本都是以選修課的形式出現。而對于大一、大二的學生而言其所能夠選的選修課程數量不是很充分,這也使得創新創業教育類的課程的發展空間受到了極大的壓縮。其次針對學生所展開的創新意識與創新方法的培養在高校內未得到充分的重視,課程的影響力與輻射范圍較小,創業類課程的地位與價值也未得到學生及教師的認可。
在校園內有效建立起創業基地,為學生提供專業化的創業場所,讓學生踴躍參與到在創業基地的創業戰場當中,讓學生遵循社會經濟市場的發展規律進行經營企業,能有效培養學生的創業實戰能力。在創業基地中,教師通過運用社會企業的運營模式,征選學生入駐到企業中進行經營管理,為廣大學生群體提供各種服務,感受到創業的整個過程艱辛不易之處,在成功與失敗的創業經歷中學習實踐,在進入社會后能更快適應發展環境,得到企業的重用和提拔。但目前,校園內有效創業基地還不夠,資金投入有限,這是專業開展創新創業教育的硬傷。
民辦高校除了要高度重視學生創新創業知識的教學,還要將學生的綜合素質與其有效結合在一起,充分發揮出社會實踐教育的優勢。目前,高職院校安排學生的社會實踐機會不多,創業教育的“第二課堂”也并沒有將貫穿于課內教育,“校企”實踐數育平臺不足,學生缺乏真實的實踐,這樣很難培養學生的創新創業能力也不沒有真正的創新創業教育。
創新創業課程的設置具有較強的專業性與實踐性,相關課程的開展對于授課教師自身的專業素質與實踐經都有著較高的要求。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人才的培養和課程講授,還需要具有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的師資隊伍,但我國高校創新創業教育暫處于起步階段,課程體系建設善不完善,師資隊伍的水平也處于參差不齊的狀態。目前,高職院校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普遍缺乏高水平的創新創業教師,學生處工作部、團委工作人員、輔導員、專業教師都在理論方面或實踐經驗方面有所欠缺,而外聘的創新創業專家受時間與空間的限制又難以將創新創業理念和實踐貫穿于大學人才培養全過程。因此,師資力量不足,師資隊伍水平的參差不齊,影響了大學生創新創教育的有效開展。
加強對創新創業課程的客觀認識,在專業人才培養方案的設置時,將創新創業教育的工作落實在素質教育與專業教育的范疇中,把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實踐精神以及創業精神作為落腳點。目前,創新創業類教育主要是開設在大二或大三,面向的是面臨就業的學生,然而,創新創業教育應面向全體學生,以全體學生的創新意識培養、創業啟蒙以及大學生今后的職業規劃為主要目的,引導低年級的學生能夠普遍地接受創新意識以及創新方法的啟蒙教育。
高職教育的學生創新創業教育課程體系設置上,培養創新創業知識素質、創新創業能力素質、創新創業品格素質、創新創業心理素質的課程設置上,應該有整體的規劃,應加強與通識課程、專業課程之間的銜接。專業人才培養方案中關于創新創業教育的開展不能僅僅依賴一兩名有關課程的開設。創新創業教育作為素質教育的重要表現,在開設通識課程的基礎上,針對大學生創新及創業精神的培養應該貫穿在通識課程過程中。以通識課程為基礎,加強大學生人文修養、創業個性以及創業精神的培養,為其日后的創新創業發展也打下了堅實的基礎。在開設專業課程的基礎上,研究專業課與創新創業教育課程的結合點,只有如此才能培養出即具有專業知識又具有能結合專業所學進行自主創業的人才,能保證大學生的創新創業教育起到理想的效果。
校企互動、創業基地“共建式”模式,在校企合作過程中實行校企聯合、雙向互動,共同培養人才。學校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教師、會同行業、企業領導和專家參與專業人才培養方案的制定,共同確定翔實的培養目標。充分聽取來自企業專家的意見和建議,校企雙方共同確定課程體系、實驗實訓安排、畢業設計與畢業考試等。聘請企業技術骨干參與課程改革,按照企業的要求確定課程結構、選擇課程內容、開發專業教材。采用工學結合的教育模式,工學交替、半工半讀等方式,由學校和企業共同合作完成學生的創新創業培養教育。
教師團隊的優化與完善是提高創新創業課程教學質量的重要前提。師資隊伍的建設需首先就政策以及制度上的完善進行保障。堅持教學團隊高質量化建設,一方面加強青年師資力量的培訓;另一方面,加強與企業的合作,與企業共建師資。由學校委派教師下企業鍛煉,通過與企業零距離接觸,及時學習和掌握最新的生產工藝和技能,以便課堂上更好的對學生進行創新創業教育。此外,學校從企業聘請具有豐富實踐經驗的兼職教師給學生授課、開設講座;在互建的校外實習基地項目中,學校可聘請校外實習基地的企業業務骨干擔任創新創業實習指導教師。
創新創業教育是一項實踐性很強的教育活動,僅依靠課程的理論學習是不夠的,第二課堂作為第一課堂的有益補充,正好架起理論與實踐之間的橋梁。“第二課堂”作為第一課堂的延伸和補充,作為創業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開設創業教育的“第二課堂”,多條路徑實施創新創業教育模式,以專業技能拓展競賽、科技研發競賽、創新創業大賽、社會實踐與志愿服務等活動為依托,豐富學校創新創業的內容。通過參加“挑戰杯”“互聯網+國際貿易技能”等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讓學生在這個過程中通過一種新的任務型管理與組織模式實施過程,提高專業水平和創新創業實踐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