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紅蕾(徽商職業學院)
目前高職院校的會計專業教學在理念和方式上與社會對會計專業人才的需求差距較大,所以在會計類專業課程上要運用有效的教學方法,提高教學質量。本文結合我國會計職業的崗位要求和就業需求,對徽商職業學院財務會計課程教學進行改革。
近年來,隨著安徽省高職院校自主招生規模不斷擴大,各高職院校生源質量水平較前幾年未實行自主招生時有大幅度下降,徽商職業學院也身在其中。參加自主招生考試的考生不需要參加一年一度的“高考”,只需要參加當年招生院校單獨組織的入學測試或面試,即可直接錄取入學。各同類高職院校為了爭取更多的生源,對于單獨組織的入學測試、面試環節的考核內容一再降低難度,這樣就使得很多自覺性、自律性差的考生也能進去高職院校學習。而這些學生的學習態度向來并不端正,甚至是消極的。
經過調查我們不難發現,徽商職業學院財務會計課程體系是按照會計學科體系設置的,和未來同學們的就業崗位所要求的職業技能并沒有太大的關聯性。財務會計課程教學仍然是按照傳統的會計要素體系順序去逐一講授,并沒有結合企業中實際的各個會計工作崗位特點和要求,來劃分、編排這門課程講授的模塊和順序,從而導致財務會計課程教學與崗位職業能力要求脫節。
徽商職業學院會計專業課程教學方式較保守,采用傳統的教師講授和PPT課件展示、學生聽講記筆記的方式,在這種方式下,只注重灌輸學生知識,學生將很難主動進行思考和創新,在一定程度下,學生看似學到了知識,但不去實踐學生對知識就不能深入的理解,也就無法真正的掌握知識。
學生對會計職業的認知、會計核算技能的訓練主要通過實踐教學的平臺實現的,實踐教學應該是立體的和逐漸提升的教學體系。目前徽商職業學院會計專業人才培養方案雖然進行了創新和改變,設置了課程實驗、手工模擬實驗、會計電算化實驗、ERP沙盤實驗和校外生產實踐等環節,提高了學生的實踐能力,但在一定的程度上也出現了一些問題:以驗證性和單項性實訓為主,創新性和綜合性實訓欠缺;各實踐教學模塊分散,缺乏融通。
財務會計課程是會計專業核心專業課,徽商職業學院應找準學校市場定位,針對自主招生的“新型”學生要因材施教,制定“專屬”培養目標,在高校人才培養基礎之上,以崗位能力為基礎,對傳統財務會計教學工作進行不斷的調整,通過崗位培養的模式,以職業能力導向人才作為培養目標,強調情境教學,在新培養模式下,學生不僅要系統地學習專業知識,而且一定要快速的感受到企業的文化和工作環境,這樣他們走向工作崗位的時候會變得更加順暢和踏實。
徽商職業學院應完善財務會計課程體系,首先,校內的會計專業教學工作應該以基礎理論作為前提,同時要分析好財務會計相關崗位需要的具體技能,如出納、往來會計、成本會計、總賬會計等崗位的具體技能點,使得學生明確各崗位的需求和職責;其次,在掌握各個崗位的職責任務的同時進一步分析會計崗位工作人員的具體工作內容;最后,根據以上會計崗位,將財務會計課程分為若干個項目情境,每個項目情境再標明學習重難點,讓學生全面掌握會計工作中的關鍵點,全面提升學生的知識儲備和技能水平,使學生能夠快速的融入到企業工作的大環境當中,增加他們學習的主動性和工作積極性,達到提升教學效果的目的。
目前信息化時代的發展越來越快,傳統的教學手段已經不再適合素質教育的要求。教師如果不能及時變革自己的教學方式,將無法吸引學生的關注,激發學生學習的主觀能動性。徽商職業學院會計專業教師在使用傳統的課堂板書教學以外,可充分利用學習通等新型信息化教學手段,使得課堂教學和學生線下學習實現無縫對接。從課前的教學資源準備、課端的一鍵簽到、課中的在線選人答題、課尾的總結提煉,再到課后的學生在線上傳作業和老師的在線批改等都可在學習通客戶端完成,這樣可極大的提高教學效果,同時也拉進了師生的距離。
徽商職業學院應加強對學生實訓教學的日常管理,應當根據本校特點和學生管理要求,制定相應的規章制度。如實訓教學管理制度,并做好制度執行工作。同時,應加強財務會計課程各教學模塊的綜合實訓,讓學生全方位體驗企業的實際工作情境,實現在校學習和工作崗位無縫對接。徽商職業學院還可建立共享型教學資源庫,包括教學設計、課程視頻、課件、習題庫等,并努力將財務會計課程建設成安徽省乃至全國的“精品資源共享課”,為徽商職業學院會計專業學生職業技能水平和綜合素質的提升提供充足的資源和保障。
綜上所述,隨著會計行業的競爭越來越激烈,高職院校如何提高會計專業學生的職業能力,提高人才培養質量,提升學生就業競爭力顯得尤為重要,因而高職院校應不斷加強會計專業核心課程——財務會計課程的教學改革,更好地培養高素質、高技能、創新型高職會計專業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