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美蘭(湖南城市學院管理學院)
中國企業人力資源專業人員勝任力模型(鄭曉明,2010)包括4 個維度14 個勝任力因素:個人特質(認知能力、正直、親和力、溝通能力);人力資源管理技能(人員配置、核心人才管理、績效管理、人員開發、薪酬福利);戰略性貢獻(文化管理、變革管理、參與決策)及經營知識(價值鏈知識、組織知識)。參照改模型,結合社會需求和普通高校人力資源管理專業學生的特點,重點培養其中的個人特質和人力資源技能2 個維度的勝任力,根據國家雙創背景、湖南城市學院的定位,調整個人特質勝任力因素為成就動機、人際溝通、團隊協作,調整人力資源管理技能勝任力因素為人力資源規劃與配置、績效薪酬管理、人力資源開發、員工關系處理。
從人力資源勝任力的角度出發和企業人力資源實踐的角度出發,構建人力資源管理專業的實踐課程體系,包括工作分析課程設計、人才素質測評實驗、績效管理課程設計、薪酬管理課程設計、企業經營管理沙盤模擬、人力資源管理信息化系統,以及專業認知實習、管理實習和畢業綜合訓練,以培養學生人力資源規劃與配置、績效薪酬管理、人力資源開發、員工關系處理等專業技能,提升學生人際溝通、團隊協作、管理協調等綜合能力。勝任力與實踐課程匹配如表1。
以實踐課程體系事先確定的能力標準為效標,該能力值由學生專業課程考試結果的均值確定,將能力值與某實踐課程考核后得到的學生實際能力差異進行比較,了解其相關性(見圖1),并對影響培養效果的主要因素進行分析。
根據數據分析的情況,該實踐課程的目標能力值與實際能力值相關性并不高,運用指數相關性分析,其趨勢線的R 值為0.632。究其原因,可能實施效果受到教師能力、教學方法、教學投入等方面的影響。
普通高校從事人力資源管理專業教學工作的教師,多數是直接由學校走向學校,從課堂走向課堂,雖有較高的學歷、學位和較豐富的專業知識,但缺乏社會實踐經驗。教師的科研活動主要注重純理論研究。教師實踐教學能力薄弱的狀況普遍存在。學校對教師的能力要求停留于傳統的觀念和過去的標準,過多地強調理論教學和科學研究的能力,對教師的實踐能力建設大多存在著重視不夠、要求不嚴、投入不足、措施不力、質量不高等問題。
人力資源管理專業的實踐教學,要求教師一定要摒除灌輸、填鴨式教學方法,糾正以教師為中心的教學思想,改變僅以黑板、粉筆為工具的教學手段。因此,教師首先要轉變教育思想,改變一元單向傳遞信息的模式,要多層次、多角度、多方面地實施教學,使用多元多向傳遞信息模式。
以勝任力為導向的人力資源管理專業實踐課程體系建設,要著重從人力資源管理專業實踐教學的基本內容、方式方法、師資隊伍等方面推進。
人力資源管理專業實踐教學內容,應與企事業單位的人力資源管理崗位緊密結合,體現企事業單位對人力資源管理人才的需求特點,培養學生勝任人力資源管理崗位的勝任力。高校有針對性地確定實踐教學的內容,通過校企、校地的深度產教融合——課程內容與工作任務融合、教學環境與職場情境融合、專業教師與企業技師融合、教學過程與工作過程融合、學生身份與員工身份融合,使學生在實踐中增才干,使企業在“賽馬”中選人才,實現合作共贏。
基于勝任力的人力資源管理專業實踐教學以勝任力為導向,建立包括角色扮演、文件筐處理、管理游戲、案例教學、模擬操作、實踐調查、課程設計真題真做、頂崗實習等方法在內的規范化實踐教學體系,使學生主動學習、積極思考和實際操作,從而全面提高學生的勝任力。
人力資源管理專業實踐教學可以靈活采用如案例討論與分析、情景演示與模擬、文獻檢索與論文撰寫、社會調查、方案設計、視頻播放與專題講座、網上自學與網際互動、學長回校經驗交流、學生自行講課、人力資源協會活動、游戲活動、參觀考察等教學方法。
實踐教學改革的效果如何,關鍵取決于師資隊伍建設,即教師的實踐能力培養。教師是課堂教學的主體,教師的教育觀念、實踐教學能力直接影響著培養大學生的勝任力水平。要保證教學質量,培養合格的應用型人才,教師就必須擁有豐富的實踐經驗和較強的業務能力。高校可以有計劃地派出教師下基層、企業一線,參加一定時間的相關崗位實踐,完成實踐項目。學校可以邀請企業家進入校園講座、授課、研討、指導,以幫助教師提高自身的實踐教學能力。
基金:湖南省2015 年普通高校教學改革研究項目:以勝任力為導向的人力資源管理專業實踐課程體系研究(湘教通〔2015〕291 號,序號4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