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孫靈慧(天津天獅學院)
20世紀80年代以來管理學領域擁有諸多成就,諸如各種管理思想與理論。但管理學科是一門迅速發展、范圍極廣的學科,而當今正面臨巨大的管理創新與變革,還要認清管理學發展的未來趨勢。
現在社會日新月異,各種技術百花齊放,有代替作用的各種合成原料能源,在醫學上有重大突破的生物工程技術。無一例外是在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的基礎上,讓人們不斷對生活提出新的要求,從而科技達到進步。如今新興科技革命的發展與交替瞬息萬變,人與人之前通過信息技術的溝通成為當今社會的主流,互聯網的重要作用不容忽視。信息技術時代,或是互聯網時代,是不可逆的時代浪潮。而知識經濟,踏浪而生,運用現代化技術來發展經濟,實現高水平管理。
如果一個企業的管理者想要在錯綜復雜的環境局勢中做出迅猛而又恰當的決策與判斷,大量的信息是必不可少的來源。同樣,一個企業是否能從眾多競爭者中脫穎而出,拔得頭籌,也需要企業有著獨特的獲取相關信息的準確可信的渠道。在關于信息也有一道流水線,首先找準相關渠道,及時獲取信息,自身判斷信息是否準確,與此同時加工與處理所得信息,最后把該信息在恰當的時候傳遞給信息的需求者。同時,需要根據不同的外界環境對該流程進行調整。以上幾個步驟,構成了完整的信息處理流程的循環。因此,正確管理好企業,發展好企業的一大要素就是知識經濟化,網絡化,技術化。它的出現將會讓人們更迅速,更及時的分享信息,獲取信息。
現在的時代對企業有著不同的要求與期待。企業所提供的各項服務與不斷更新的產品是在趨向當今社會的需求的發展。一旦企業不能滿足社會的需要,就會逐漸被淘汰。其中的關鍵是企業能否通過大量的信息了解當今的市場需求;企業的管理者能否獲取關鍵性的市場暗示;各個階層的管理者能否把所獲得的信息準確傳達;最后企業能否把信息成功放入企業的各種成品,或是商品當中。由此得來,信息的管理是企業生存的必需品。如果企業不具備獲得處理信息的基本能力,就無法在當今社會生存;如果企業不具備在更高的管理信息的能力,就無法在眾多企業中脫穎而出。信息化是一個嚴峻的挑戰,對企業來說,想要在企業擁有良好硬件條件的基礎上更上一層樓,需要良好的信息管理。網絡將所有組織聯系在一起,推動著企業運營方式發生極大的轉變。信息管理體現在生活中的各個方面,政府企業的各個部門中,信息的管理融入于各個組織中。如政府服務部門的基礎業務,上戶口,現代的信息管理極大的幫助了各個部門的運行與工作。如果沒有信息管理,可以說,管理也就無從談起了。
彼得·杜拉克曾強調:“因為知識社會是一個組織的社會,其中心器官是管理,僅僅管理就能使今日的所有知識成為有效。”當今社會中知識的重要性,核心技術可以是公司獲利產品中的核心部分。現如今,知識已成為企業在競爭中的制勝法寶,是公司的主要獲利手段。如果能夠正確衡量自己所擁有的無形資產,尤其是很多在各種報表中無法有精確數字的資產,將十分有利企業對自身實力的準確估量,在同類市場中企業的站位,從而可以有很好的對未來的本企業發展方向的設計規劃。如果細化這個問題,那么包括有哪些種,以及有多少知識資產,有哪些技術專利,技術專長,產品秘方,經營秘籍,合法的獨特信息來源渠道,整個企業的品牌效應等等。種種方面,需要企業本身了解如何將以上的有利資源真正轉換為多少的商業利益,以及如何實現其中的轉換而使利益不受損失。這種種的實現需要全公司的有效配合,以及對知識的正確管理,通過研究開發科學理論,結合實際情況,不斷是包含無形資產在內的總資產增值,這是公司實現知識管理的最終意義。
21世紀是知識經濟時代,換句話來說,就是生產的中心不再是以前的機器,轉為了知識。在企業的所應該擁有的各種資源中,知識、科技所占的地位與作用愈發的不同。知識管理就是集合整體的全部力量,集群集力,將整個組織的強項發揮到最佳狀態。因此,我認為未來的組織不再是金字塔型,而是各種適應性網絡型的組織模式。這也正是適應了富有創造力和綜合性的管理。
與此同時,社會也相比以往對企業的管理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管理者需要處理好人與人之間的各種關系,從而為員工提供更好的工作環境,人們更能投入熱情在具體的工作中。管理者所做出的每一個決策都會對公司今后的進程有著不同的影響,其影響范圍會很大。從而,當今社會會對管理人員有著不同的要求,希望其具備更多的專業知識,希望其有過管理經歷與管理能力,能以一當十。在不同的崗位都能發揮自己的作用。與以前的時代所不同的是,在當時,管理人員許多都是沒有接受過高等教育,靠自己的雙手闖出一份家業來,而現在,更多的是政管分離,許多企業愿意聘請更加專業的管理人士,而不是董事長一人身兼數職。因此,可以說,知識管理至關重要。
縱觀全球發展,許多發達國家的經濟繁榮,生活水平較高,與此同時,人們的生活壓力也相對發展中國家更小。他們更注重“人”本身的需求。在發達國家的各種商店,飯館的營業時間十分不確定,或相對短暫。在周末六日的時候,他們時常休息不開門。工作日也從十點或十一點才剛剛開業。在將來,中國會愈發注重對人的管理。隨著社會的不斷進步,與人們物質和精神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員工的職業技能,個人素質與受教育程度也持續提升。隨著人們在工作中的效率提高,工作時間會更加寬松自由。當人們很難從公司中得到自我實現需要的滿足,物質的激勵刺激作用正在逐漸降低,人們更關注或是更加傾向于有成就感的職位或者是有發展的工作。因此,在當今社會,如何在新的環境中調動員工的工作熱情,如何在新的時局進行對人的管理,是一個需要迫切解決的全新問題。
在信息時代,最重要的不是資金,不是資源,不是關鍵性的技術,最重要的是掌握技術與擁有能力的高素質人才。在一個組織中的關鍵要素就是人。
組織中的人起著越來越重要的關鍵性作用,管理工作的重心已經由物轉向了人。在各個部門,各個管理崗位,愈發的重視人的因素。現代管理是典型的人本管理,而不是傳統管理的物本管理。
在任何管理中,人是決定的因素。因此,在管理理論的實地研究中,也要求堅持以人為研究中心,以人為本,把對人的研究與分析當做對管理學的研究基礎。管理學與心理學也有十分緊密的聯系。因此,在管理學研究方面,很多的管理理論都是有一個前提假設的,就是人性的假設理論基礎上。不同的管理學理論有著不有的人性假設,各派別對人的本性認識有著不一樣的想法。在20世紀開始,泰勒的科學管理是在“經濟人”假設理論上建立的。工人對彼此的認知是建設在彼此互相聯系,有對比的基礎上。包括在20世紀30年代梅奧等人基于“社會人”的行為管理理論也是區別于此建立的。而在20世紀50年代有了突破性進展的馬斯洛,建立了人性管理的理論,是有了不同的人性假設—自我實現的人。縱觀管理學的歷史進程,從經紀人、社會人,到自我實現的人,到想日式企業一樣更加注重企業文化,與自我實現的企業現象,無一例外說明了管理學的以人為本的中心思想。
未來趨勢不僅要重視對人的管理,更要把對人的管理擺對位置,不能壓榨剝削人,通過增加時長或其他手段來發展。現在有的企業,比如光線傳媒就本末倒置,舉個例子。把總經理及各個管理人員的辦公室位置設在衛生間對面,一旦管理者發現某個員工去衛生間的次數過多,就直接開處,這種對待員工的方式就非常的不科學,沒有激發員工的潛能與能力。通過對人的監管,企圖達到對人的管理,實質上是一種管理的倒退。在管理發展的初期,人們被要求當做機器來完美的完成任務以提高效率。隨著科學的發展,漸漸諸多機器逐漸替代了純勞動力的方式,認為勞動力只是工廠中的一部分,是配合機器的配件,并沒有尊重人的本質。而現今社會,人是一切的核心,要以人為本,提高人本身的素質修養,處理好與周圍人的人際關系,滿足員工的合理需求,運用各種恰當的手段去挖掘人的潛能,調動人的積極性與主動性。在現代的處理問題的方式上,管理者通常運用軟處理的方式,更加傾向于與員工談話,尊重員工的價值觀與世界觀,尊重個性,希望個人與公司能夠求同存異,共同發展。
現代的企業無論是傳統企業,還是新型工廠,都應該更加注重對“人”的管理,重視員工的個人價值,肯定以及幫助進行對員工的職業發展規劃,更加重視員工對于自我實現的需要。為人們提供一個。通過彼此的溝通與交流,更加了解對彼此的期待與要求,雙方共同進步,達到管理的新高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