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劉芝芝(西南民族大學經濟學院)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取得了飛速的發展,截至2018年,我國的國內生產總值約為90萬億元人民幣,穩居世界第二,這一成績令世界矚目,但我國仍然是農業大國,發展不平衡成為現階段面臨的嚴峻問題,城市和農村的貧富差距依舊存在,農業、農村、農民的問題仍然是掣肘我國經濟進一步發展的重要影響因素。現階段,要同步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要堅定不移的推進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三農問題”是基礎,也是關鍵,因此,有必要大力發展農村經濟,恢復農村經濟發展活力,促進鄉村經濟實現振興。
城鎮化是社會高度發展的必然結果,隨著我國城鎮化的高速發展,城鎮所具有的聚集效應將會促使城鎮周邊的各種生產要素向城鎮集中,這樣一種聚集效應不僅可以解決農村剩余勞動力的就業問題,還可以吸收農村的原材料,為農產品提供廣闊的市場。而由于要素的邊際收益是遞減的,當要素聚集到一定程度的時候便會由聚集效應轉變為輻射帶動效應,會以空間溢出的形式促進農村地區的產業結構優化升級,帶動傳統農業向現代化農業發展。同時還可以給農村地區傳遞先進的思想觀念,帶來新的發展技術,改變農村居民的生產生活方式。
在這種背景下,要在2020年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要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就要“雙輪驅動”,既要鄉村振興,也要城鎮化發展。不能只抓鄉村振興而不顧城市,也不能只抓城鎮化發展而不管農村,應實現鄉村振興與城鎮化的融合發展,充分發揮農村的基礎作用和城鎮的輻射帶動作用。
根據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要求,從2020年到2035年,要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從2035年到21世紀中葉,把我國建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要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城鎮化是必然途徑。縱觀我國經濟的發展,無論是東部地區的經濟飛躍,還是西部地區的大開發,其所取得的成績均與城鎮化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系,城鎮化是縮小我國地區差距的重要舉措。而城鎮化對經濟的影響,不僅局限于城市,城鎮化的發展還對我國的農村地區產生著重要的影響,在農村經濟增長中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城鎮化對農村經濟的促進作用主要表現在以下兩個方面:
一方面,城鎮化促進農村產業結構升級。在城鎮化進程中,部分農村土地用途發生改變,使得部分傳統農業向現代化農業轉變,甚至向第二產業轉變,同時隨著農村居民生活觀念的變化,農村居民對生活品質的追求也越來越高,進而產生了對第三產業的需求,促進了農村第三產業的發展。而城鎮化所帶來的基礎設施改善,如道路交通設施聯通,郵電通信設施覆蓋面擴大等均有利于農村發展現代化農業,有利于農村地區更好實現三大產業的融合發展,進而實現農村產業結構的升級。
另一方面,城鎮化可以轉移農村剩余勞動力,提高農村勞動力的勞動生產率。過去農村存在大量的剩余勞動力,由邊際收益遞減規律可知,大量的剩余勞動力將會導致農業的生產效率大幅下降,不利于農村經濟的發展。隨著城鎮化進程的推進,城市建設催生了越來越多的就業崗位,對勞動力的需求逐漸加大,這不僅為農村的剩余勞動力提供了市場,解決剩余勞動力生產力低下的問題,也解決了城市“用工荒”的困境。同時,也為部分短期進城務工者提供就業機會,增加農村家庭的工資性收入,進而促進農村經濟的增長。
盡管城鎮化進程會給農村經濟帶來諸多有利的影響,但是城鎮化也會對農村經濟產生一定的消極影響。當出現了過量的勞動力轉移時,則會導致農村勞動力短缺,大量農業土地被閑置或撂荒,農村土地資源的利用效率大幅降低。伴隨著勞動力的轉移,也會帶來農村“老齡化”“留守兒童”等社會現象,與發展較快較好的城市相比,農村逐漸成為了“落后”“衰敗”“貧窮”的代名詞。
正是因為城鎮化既可以給農村經濟帶來積極促進的影響,也可能帶來一些負面影響,因此,在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進程中,農村不能只等著被城市反哺,不能只是通過城市的輻射帶動效應來發展,還應主動振興,主動發展,實現鄉村振興,這也就是對農村建設提出來的新要求。
“沒有農業農村現代化,就沒有整個國家現代化。”為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如期完成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新要求,農業、農村、農民問題是短板,“三農”問題與農村經濟發展緩慢等問題都不能夠忽視,必須重視農村經濟發展,促進鄉村振興發展,實現鄉村振興與城鎮化的融合發展。具體的路徑選擇如下:
(1)在克魯格曼的中心-外圍理論中,假設勞動力可以自由流動,如果兩個地區之間存在工資差異,那么勞動力就會從工資水平較低的地區流向工資水平相對較高的地區。這與現實中城鎮和鄉村的發展非常類似,由于大多數農村勞動力在城市和農村都提供的是簡單的勞動,但是在城鎮和農村卻存在著較大的工資差距,因此,更多的農村勞動力選擇留在城鎮工作,難以兼顧農業發展,故而導致了“城鎮-鄉村”這樣一種“中心-外圍”結構。要解決這一困境,可以給予優惠政策鼓勵城市企業將企業生產基地搬到鄉村,鼓勵創辦鄉鎮企業或村鎮企業,這不僅可以緩解城鎮化發展過程中城市過分擁擠等問題,還可以使農村勞動力既可以獲得較高的工資性收入又可以兼顧農業生產,真正實現鄉村的產業興旺。
(2)加大農村基礎設施建設,擴大網絡覆蓋面積。促進城鎮和鄉村融合的一個重要舉措就是打通城鎮與鄉村的連接脈絡,讓城市和鄉村可以自由的聯通,有利于促進城鎮與鄉村的區域合作。當前我國經濟建設的主線是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盡管我國的農耕文明源遠流長,但是我國農業發展面臨的主要問題是總量充足有效供給不足,附加值較高的農產品市場和綠色農產品市場的供給明顯不足,因此,當務之急是根據市場需求,鼓勵農民生產品質優良的農產品,按照現代化農業的生產經營模式來進行農業生產,并利用互聯網打開農產品的銷售渠道,實現農產品“產銷一體化”的產業化生產。
(3)開展勞動力技能培訓。一方面對長期留在農村從事農業生產的農民開展農業生產技能培訓,要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建設,農村、農業、農民是短板,故而必須提高農民利用現代化生產工具的能力,提高農村的信息技術利用率。另一方面還要給予轉移至城鎮務工的農民提供就業技能培訓,使其具備從事工業、服務業生產的能力,通過就業技能的培訓來提高民工的生產效率。
注釋
1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報告.
2習近平.習近平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八次集體學習上的講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