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夏秋林 龔麗娟 何玉璽 唐培(安徽財經大學財政與公共管理學院)
在黨的報告中,鄉村振興戰略再次被重申,可見展開農村脫貧工作的必要性與重要性。在2017年下放的《十三五全國新型職業農民培育發展規劃》中更是提出要將擴大新型農民隊伍作為目標,到2020年,要實現全國新型職業農民總量達到2000余萬人。而隨著互聯網時代的到來,更是創新性地提出推動全國線上線下普遍開展農民職業培訓,這也為未來新型職業農民的發展前景提供更多的可能性,培訓內容增加更多兼容性。培育新型職業農民,并提高其綜合素質,似乎也是促進農村可持續發展的關鍵所在。而安徽省政府為貫徹落實國家政策,在2018年下發《安徽省33項民生工程》,并且新增6個民生項目,其中包括發展電商促進鄉村發展,培訓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等措施。在此次政策出臺中,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提出成為此次新增民生工程的亮點所在,這充分說明安徽省已深刻認識到人才的培養在農村發展中的重要性。
中國自古以來就是一個農業大國,農村人口眾多。自從1978年改革開放以來,外資的引入使得城市投資建設發展迅速,不僅傳統的農村經濟結構受到沖擊,農村勞動力的結構也在潛移默化地受其影響。蚌埠市雖然不是安徽省的省會城市,根據統計顯示,其城鎮化率也是逐年提升,2017年更是達到55%以上,并且農村人口流失趨勢較為顯著。根據實地調研顯示,農民進城大多是進行再就業等務工行為,農村流失人口大多為青壯年等有效勞動力,農村常住勞動力人口不容樂觀。盡管九年制義務教育在農村地區早已普及,但是現在的農村人口教育水平與城市相比還是有很大差距,仍存在低水平甚至是零的教育文化水平人口,由于文化水平的限制,農村人口主要專業從事簡單的體力勞動,而面臨我國產業轉型對人才的更高層次社會化生產背景需要,農民的就業環境不容樂觀。
新型職業農民是以農業為基礎職業,具有一定的專業生產技能或技術,其收入主要來自從事新型現代農業生產經營的農業從業人員。隨著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目標期限日益接近,解決農村問題更是在全面小康之路上脫貧攻堅戰的重要一環。為此中央政府頒發了一系列惠農和與農民未來發展規劃有關的政策和文件,各地區也是積極響應國家關于在農村培育新型職業農民的號召。其中,2014年以來,安徽省在推進傳統農業產業結構調整、農業現代化經營和美麗幸福鄉村建設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近年來,隨著安徽省對新型職業農民的培養和探索,發現通過培訓,農民的文化素質和農村專業生產技能可以顯著提高,獲得明顯成效。
在目前我國農村剩余勞動力嚴重外流的情況下,面對農村勞動力的不足,如何在農村現有的勞動力發揮其最大的價值和提高工作效率成為農村建設的重要一環。由于我國農村勞動力受教育程度普遍偏低,而且農村老齡化、幼子化、婦女化的現象越來越嚴重,短期內無法提供具有一定文化水平高素質的青壯年農民,故而應對現有培育對象實行不同的針對性策略。針對老齡化現象嚴重的地區,可以充分發揮鄉村優良的生態環境優勢,吸引城市退休人口來到農村地區,促進養老產業的發展,利用農村現有的老齡人口資源,實現老年人的互幫互助,即實行現代化的“以老養老”新模式,在此基礎上吸引社會上的飽和資金,開發鄉村老年市場,推動農村基礎設施建設的完善;針對婦女化現象嚴重的地區,考慮到性別的生理因素,可發展對勞動力體能要求不高的第三產業,例如加工銷售以及電子商務產業,發展這種產業可有效延長傳統第一產業產業鏈,提高農產品附加值,促進一三產業融合發展;針對幼子化現象嚴重的地區,應大力發展基礎教育,注重傳授基本農業相關知識,為未來農村發展提供潛在的新型職業農民勞動力。
目前,我國新型職業農民的培育主要以傳統農業生產技術為基礎,以農田畜牧業技術為主,而現代化的內容較少。未來,隨著我國一、二、三產業的融合發展,農民在農產品加工銷售、互聯網應用、市場服務等生產環節之外,還需要更多的管理、服務和科技培訓。而新型的農民專業培訓,不僅幫助農民增加了農業生產技術,更是幫助他們轉變了一種思維方式。農民大多文化程度較低,思想較為保守,也存在一些民風特俗,難以被城市人口接受,城鄉之間的文化思維差異也是阻礙城市人口帶動農村人口發展的一大因素。因此在培訓中涉及到的思維方式訓練,可以幫助農民改變封閉保守思想,以多元的心態去學習現代的道德、禮儀、法律等知識。同時,在互聯網大數據時代,應該讓農民真正感受和利用互聯網技術,改變傳統思維方式,適應新時代的發展趨勢,用互聯網思維去發展農村。
1.農民培訓應因地制宜,因材施教
通過培訓前的實地調研、問卷調查或座談等方式了解當地農民的實際需求。并結合農業資源的分布特點、數量和當代互聯網的發展趨勢,制定出真正滿足農民需求、并具有就業前景的培訓內容。同時把發展農業主導產業、特色產業和優勢產業為基礎,根據農業發展水平和新型職業農民特點,開展多層次培訓,實現個性化教學。
2.農民培訓應注重實地教學
根據我國不同地區和蚌埠市新型職業農民培育的開展情況,培養方法和模式大多相對簡單,大部分是以專家教授在課堂上講授農業生產知識為主,偶爾也有現場教學等形式。但培訓應結合農民教育水平的實際情況,過于專業化和理論化的知識可能會讓農民一時難以接受,但通過實踐操作,可以讓農民在熟悉的學習環境中獲得更高收獲和體會。
3.農民培訓應結合互聯網,實現線上線下多種模式
在“互聯網+現代農業”背景下,農民通過互聯網接受信息和學習知識已成為一種趨勢。在當前培育新型職業農民的過程中,網絡資源卻落后于農業發展實際需求,并且網絡培育的內容不夠豐富,方式和方法不夠多樣化,因此有必要加強網絡技術在農民培訓中的比重。
中國目前是一個擁有14億人口的超級大國。如何解決人口大國的糧食問題,是關系到國民經濟和人民生活的一個重要關鍵點。從傳統意義上講,落后的農業生產方式、經濟模式所帶來的糧食產量從長遠來看是無法長期解決14億人口的糧食問題。而通過新型農民的專業培訓,增強農民專業技能,不僅可以提高現代農業生產力,而且增加農業生產產量,緩解我國糧食壓力。因此,培養一批有能力、有技能、有經驗的農民,讓其發揮在農業經營者的主導作用,可以為農業生產注入新的活力,切實提高農業生產效率、產量和農民收入。
隨著我國產業轉型的加快,能夠滿足傳統農業生產需要的勞動力崗位正在減少,而新興的崗位卻存在空缺,現有勞動力無法滿足就業需求,就業情況發展不容樂觀。鄉村振興的重點是人才,一方面將農民培育成為新型職業農民,可以提升農民的就業軟實力和硬實力,使其成為滿足當地發展的勞動力資源,從而促進就業。在另一方面,新型職業農民培訓也會使當地在傳統農業崗位上衍生出大量新興崗位,實現教育資源的傳承和回流。一定程度上,這些崗位可以拓寬農民的就業范圍,提升就業率。
新型職業農民培訓將有效增加農民的知識技能,提高農民對產業發展的參與度和效率,有效解決農民就業問題,提高農民收入。同時新型職業農民還將用自己所學的知識和技能優化農業產業結構,促進農業和農村優先發展。因此培育新型職業農民對農村家庭脫貧和鄉村振興具有重要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