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徐盼盼(中國人民大學)
改革開放40多年的進程中,我國中小企業實現了快速發展。《人民日報》曾刊登的一組數據顯示,現階段我國中小企業在稅收上貢獻率達到五成、在國內生產總值上貢獻率達到六成、在技術創新上貢獻率達到七成,在就業上貢獻率達到八成,國內99%的市場主體都是中小企業。這組“五六七八九”的數字特征生動地說明了中小企業在拉動就業、促進創新、維護穩定等方面做出了巨大貢獻,是我國社會重要的穩定器和加速器。促進中小企業健康發展,對推動我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意義重大。
中小企業“融資難、融資貴”的問題在世界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中廣泛存在,我國也不例外。融資難題的存在導致中小企業資金短缺,進而抑制其創新和持續健康發展。我國黨和政府高度重視中小企業融資問題。習近平總書記曾指出,要優先解決民營企業特別是中小企業融資難甚至融不到資的問題,同時逐步降低融資成本。近兩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也提出要改革完善金融服務體系,支持金融機構擴展普惠金融業務,適時運用存款準備金率、利率等數量和價格手段,精準有效支持中小企業。2019年中辦國辦更是為促進中小企業健康發展專門下發指導意見,提出要完善中小企業融資政策、積極拓寬融資渠道、支持利用資本市場直接融資等5條對策。中國人民銀行、銀保監會、財政部、國家發改委等部委也出臺了相應措施來改善我國中小企業的融資困境。
但從目前中小企業實際融資環境看,解決融資難題并非一朝一夕之事。與大型企業相比,中小企業在經濟發展中的作用與其所得到的融資支持仍不匹配。并且隨著外部經濟形勢更加復雜化與我國經濟結構轉型,中小企業在快速發展中所面臨的資金約束日益尖銳。
出現融資難、融資貴這一世界性問題,我國與其他國家相比既有共性原因,也有特殊之處。因此必須結合我國的經濟特征和中小企業發展狀況,對出現融資難題的原因進行統籌研究。
一是中小企業多缺乏長期戰略。目前,大多數中小企業是基于短期盈利動機而設立的,發展過程中并未考慮宏觀及產業的發展趨勢,缺乏長期的發展戰略,難以經受住市場的長期競爭考驗,經營風險大、不確定性強,因此難以獲得資金融出方的信任。
二是大多數中小企業屬于合伙人或家族興辦成立,企業制度并不完善,私人財產與企業財產的邊界模糊,缺乏監管。這導致企業易受小部分股東左右,企業的法人資產存在被侵占的可能,企業產權難以得到較好保護,這也將勢必損害資金融出方的利益。
三是缺乏抵押資產。資產規模,特別是固定資產規模是當前融資中重要評估要素。我國中小企業普遍處于輕資產狀態,缺少實物資產進行抵押擔保。對于中小企業擁有的知識產權等無形資產,目前社會缺乏權威的評估機構及統一的評價標準,無形資產的抵押貸款較為困難。盡管股東的社會網絡可起到替代有形抵押資產的作用,但與大型企業和國有企業相比,中小企業股東一般缺乏足夠的社會信用背書,對企業融資作用有限。
目前,我國已逐步建立起多層次的金融市場,但對中小企業而言仍顯不足,如缺乏專業的為中小企業服務的政策性銀行,債券、股權等融資方式渠道拓展難、融資條件高、發行難度大等。近兩年,在“互聯網+”的驅動下,互聯網金融應運而生,成為服務中小企業融資的新方式。但在井噴式發展之后,由于暴露出監管力度薄弱、安全性有待加強等風險而進入到調整期。
當前,絕大多數的中小企業仍以商業銀行貸款為主要融資手段。大型商業銀行客戶眾多,更傾向于選擇經營更加穩健、還款更有保障的國有企業、重工業企業以及基建行業企業等大型企業,對中小企業多因無暇顧及而排斥在外。對于中小商業銀行,其天然具有服務中小企業的基因和優勢。2018年以來,央行已多次降準,市場資金供給充裕,但中小商業銀行放貸意愿仍然不足,其原因主要為:一方面,近兩年受貿易摩擦等事件影響經濟下行壓力較大,中小企業經營情況并不樂觀,疊加銀行監管對不良貸款的核查趨嚴,中小銀行不愿放貸;另一方面,中小銀行資本基礎較弱,資本充足率壓力較大,信貸擴張能力欠缺。
中小企業和金融機構的經營目的和運作流程均有較大差異,易出現信息不對稱問題,是導致融資難題的重要原因之一。從中小企業角度看,一方面其機構簡單,一般缺乏專門信息披露部門;另一方面其經營過程中或存在不規范的行為,以致沒有動力建立標準、透明的信息披露制度,難以與金融機構建立長期的信用合作關系。從金融機構看,雖然我國已逐漸建立了企業征信、抵押擔保、動產融資等信用設施,但中小企業的信用信息更為瑣碎、難以挖掘,目前專門面向中小企業的信用信息收集、評估、開發及使用系統仍有待完善,不利于貸前和貸后管理。此外,受制于成本控制,部分金融機構減少了地方網點布局,不利于更深入了解中小企業信用方面信息。
融資難、融資貴是中小企業長期面臨的一大難題,完全破解難度較大,通過一些措施改善融資環境、緩解這一難題更具有現實意義。
一是要建立長期發展戰略,不斷做大做強。企業要明確自身定位,建立長期發展戰略,找出適合社會經濟發展的經營模式。政府有關部門要深入了解企業情況,為其提供綜合性融智服務,引導其充分發揮自身優勢。政府要與企業形成合力,不斷整合提升企業經營實力,進而獲得資金青睞。
二是完善企業內部管理機制,提高科學管理能力。只有中小企業法人財產明晰,管理有效,資本市場才敢于提供資金。因此要按照現代企業制度要求,建立公司制企業,形成法人財產權。同時要建立規范的公司治理結構,保證公司決策的合理性和正確性,有效防范各部門、各類人員出現侵吞資金等損害資金融出方權益的行為。
三是創新擔保方式。政府和金融機構應將貸款政策重心下沉,在合理的風險防控下根據形勢的變化精準施策,與中小企業共同開發適合其“固定資產規模小”這一特征的特色融資方式,如通過存貨融資、應收賬款融資、倉單融資等創新動產融資模式;構建知識產權擔保融資體系,重點開發知識產權價值評估系統,進而提升專利權、商標權等知識產權的市場應用價值;加強信用信息的收集和使用,用好信用融資方式等。鑒于中小企業股東個人對企業融資作用有限,因此政府有關部門應充分認識到中小企業的作用,設立專門的管理部門,建立相應的考核問責機制,發揮主動和積極性,為中小企業融資提供支持和幫助。
政府要充分發揮引導、調控經濟的作用。一方面,通過成立專為中小企業服務的政策性機構,設立中小企業發展基金等方式,對中小企業提供直接融資扶持;另一方面,發展普惠金融,提供公平的金融環境,完善基礎設施,如發展中小金融機構,引導其創新金融服務模式和產品,提升信貸投放意識,建立有效的科學評價指標體系。需要強調的是,政府對中小企業的直接支持必須合理適度,否則易滋生大量壞賬,出現負面效應。
要激活資本市場,充分調動債券、股權融資服務中小企業的動力,恢復合法的非標融資功能,緩解融資斷層。對于互聯網金融等新型金融業態,不可因噎廢食。要認識到其具有的高效率、低成本、廣覆蓋的優勢,也要針對監管滯后、存在技術攻擊等安全隱患問題及時采取必要的措施,最大限度規避風險。
對于當前中小企業融資所更為依賴的商業銀行貸款,應繼續推動中小銀行業務回歸本源,加強貨幣政策對中小型銀行的支持力度。要探索差異化金融監管政策,適度提高對中小企業貸款的不良率容忍度,對基層信貸人員做到盡職免責,提高其業務積極性。要繼續創新中小銀行資本補充工具,擴大投資群體,使其資本補充能力得到實質性提高。
對于中小企業,要高度重視信用信息在當前信息化時代和社會信用體系建設中所發揮的關鍵作用,不斷加強信用信息建設,并按照有關規定及時披露。對于人員較少的中小企業,可安排相關人員兼職從事信息披露工作。對于金融機構,應在政府的引導下,通過完善企業信用體系、建立風險協調機制等方式,加強金融系統基礎設施建設。要凝聚信用、科技、金融三股活力,建立更加開放的信用信息平臺和專為中小企業服務的第三方信用評價機構,積極利用大數據、云計算、人工智能等技術手段,從信用調查、信貸決策等方面深入挖掘金融數據,積極對中小企業的信用信息進行采集、加工和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