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施學奎(浙江行政學院)
2016年2月,浙江省出臺了“加快推進農業領域‘機器換人’的意見”,8月開始組織實施農業領域“機器換人”的示范工程,各地在執行國家和省級各項扶持政策的同時,紛紛出臺各具特色的符合本地區特點的引導措施,圍繞農機“住房難”和現代信息技術在農機裝備上的應用等重難點問題進行積極探索,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績。至2018年底,全省共建成省級農業“機器換人”示范縣12個、示范鄉鎮(園區)115個、示范基地334個。本文對全省各地典型經驗進行歸納總結,分析實踐中存在的問題,并提出相應的解決思路。
余姚市將創建省級“機器換人”示范縣工作列入市政府工作報告,專門制定了《余姚市農機化發展“十三五”規劃》作為行動指南,并制訂創建浙江省農業“機器換人”示范市的實施方案,明確創建工作的目標、總體要求和主要內容,安排好工作進度和資金籌集。余姚市成立了創建工作領導小組,市分管領導牽頭,農機局具體負責,多部門協同,有條不紊地一步步把創建工作推向深入。宣傳部門注重對創建工作的報道,組織部門注重對相關責任人的目標考核,對創建目標加強進度管理,及時做好各方面的動員工作,確保創建計劃的順利完成。
其他積極創建“機器換人”示范區的縣市基本上都制訂了相應的實施方案,成立了創建工作的領導機構,建立了比較完善的考核機制、工作協調機制和組織保障機制。
寧波下屬余姚市注重發揮財政專項資金四兩撥千斤的杠桿作用,專設“省級農機換人示范市”創建基金,注意用好中央財政資金的農機購置補貼專項;寧波市財政下撥縣市區的農機補貼每年40萬元,著重支持省級農機專業合作示范社和農機綜合服務中心的創建活動;市本級財政撥出專項資金50萬元,主要支持農機農藝融合示范基地的創建和智慧農機裝備應用示范基地的創設以及農機化技術應用示范基地的建設。財政資金補貼的范圍非常廣泛,涉及鼓勵農機應用的各個領域,有農機購置環節的補貼,也有農機應用推廣領域的補貼,同時支持農機庫房的建設、農機應用示范基地的創建、農機應用示范合作社的質量提升,盡可能地調動農民使用農業機械的積極性。16、17兩年余姚市全市農戶共增加了各類農業機械1500多臺(套),涉及耕耘、播種、收獲、植物保護、農產品倉儲、秸稈粉碎處理等各個涉農環節,水稻耕耘、栽種、收割、脫粒等環節綜合機械化率94%左右,水稻機械化烘干的比例超過80%,名優茶加工、大宗茶修剪、大宗茶采摘這三個作業環節,機械的使用率超過93%,規模以上養殖機構的環境污染100%受到監控,養殖排泄物基本都進行了無害化處理,建成農機綜合服務中心3家,省級(含)以上農機應用領域的示范合作社8家。
寧波市鄞州區對“農業機器換人”領域的財政支持力度非常大,對本區急需的新型農機具購買者給予100%的補貼,對創建成功的“機器換人”示范基地一次性獎勵10萬元,對新建成的區域性服務中心一次性獎勵2萬元。2016年以來,鄞州區財政共為農業領域“”支出2822萬元,引導農業市場主體投入自有農機購買資金1億多元,有6千余臺農機具和近2000農戶獲得財政資金的補助。
杭州市余杭區在上級各項農機財政支持的基礎之上,又制定了區級農機補貼政策,加強對農機領域關鍵技術的資金支持,執行首臺套引進特別支持政策,對本區首次引進的先進農業機械和技術當年總投入超過10萬元的,補貼比例達到70%。加強對智慧農業的資助,加快引進更高質量和更好性能的農機裝備。對插秧機、糧食烘干機等重點農機另外再補助20%;對特色農機補助40%;對新增智能農業生產設施總投資超過50萬元(含)的,補助35%。和金融機構合作,推出“農機貸”后,又對農機綜合保險進行政策支持,區財政補助保費30%,再加上上級的財政補助,比例達到70%,全區到目前已投保農機157臺,保額超過8400萬元。
余姚市實施農機購置、農業技術推廣、農機報廢更新、農機庫房建設的全面補助,加快農機數量的增加和質量的提升,激發農民應用農機的積極性。引導工商資本參與農機服務,支持農機經營、服務組織的發展,形成多元化主體,讓多種形式的農機社會化服務組織充分競爭,進行了3組“企社共建”,實施合同作業,組建7家碾米、包裝等農機產業鏈的合作社,開辦了5家農機作業服務公司。強化農機農藝融合,探索可復制、可借鑒的作業規程和模式。近兩年,以“首臺”新農機引進的方式,填補了本地部分農機作業的空白,先后完成了春筍和梅干菜的機械化烘干設備的引進,實現了鮮食玉米和大豆的生產全程機械化,研制出多功能切菜機、榨菜收割機和秧苗輸送機等農機。
余杭區加強農機農藝的融合,成立技術專家組,專家來自農業機械、糧油生產、植物保護、蔬菜、茶葉等農業領域,圍繞水稻、茶葉、蔬菜等農業主導產業,聯合開展技術研究和服務指導,已制定4個農業機械化生產技術規程。引進北斗農機精細化管理系統,實現農機的遠程監控,為重點補貼農機的遠程監管和農機作業補貼的審核提供了諸多便利。目前,已累計在211臺農機具上安裝了北斗系統,可獲農機作業補助的機械栽植作業已全部置于北斗系統的監管之下。
農機作業具有明顯的區域性和季節性特征,作業環境復雜,因此,農機領域的科技創新比一般機器行業要困難得多。農機行業普遍存在產品規格不全的情況,中低端產品供過于求,糧食作物以外的其他農業領域的機械缺乏實用性,存在需求饑渴。浙江省的農業生產中仍然存在“無機可用”和“有機難用”的現象,例如蔬菜瓜果和畜牧水產等農業領域機械化程度較低,水稻栽植、旱糧生產、油菜收獲等農業生產環節農機使用程度也較低。浙江省農村地形地貌主要是丘陵山區,種植區比較分散,集中連片不多,不太適合大型農機的使用,適應浙江農業特色的農業機械主要是中小型的。浙江所需的中小型農業機械當中有一部分研究生產的起步較遲,需要進行中試和改進,不斷提高這些農機的作業性能和可靠性。
浙江農機從業人員普遍存在文化偏低、年齡偏大現象,知識更新慢,新技術傳播困難。缺少高端農業機械的操作人才、農業機械的維保人才和經營管理人才,經常出現“有機無人用”“有機用不好”和“壞了無人修”等使用環節的問題。
浙江農機社會化服務程度不高,服務覆蓋面較窄,服務效率偏低,滯后于浙江農業“機器換人”的發展,農民群眾對農機服務的專業化、高端化、多樣化的需求難以滿足。一個突出的表現是,部分縣、鄉、村二級農機服務網絡不健全,嚴重阻礙浙江農業“機器換人”走向高端。
中央財政對農機購置的補貼力度很大,但存在很大局限,沒有太多考慮地方特點,浙江所需的部分高新農機產品不在補貼范圍之內。省級財政的支持政策也存在范圍較窄、實施力度偏低等方面的問題。浙江從面上來看,農機的新產品引進、科研開發、金融保險、維修服務等方面的財政支持尚需加強。
搭建平臺,推進農機的產學研推一體化協同創新,促進信息共享,積極研發和生產“產業亟須、農民急用”的農業機械,增強“機器換人”的農機供給方面的保障。積極支持各種農業經營主體引進浙江省緊缺并適用的新型農機,鼓勵他們進行試驗和示范推廣。積極推動區塊鏈、物聯網等信息技術在農機領域的應用。加大浙江所需的智能化農機的引進與推廣力度,提高農機的利用效率。穩步推進特色農業領域的“機器換人”,逐步提高薄弱環節的機械化水平,繼續建設智能溫室大棚、玻璃溫室、鋼架大棚、中小拱棚、智能畜禽養殖場等高效設施農業和智慧農業。
不同種類的農業機械農業勞動力替代率是也不一樣的,要更好地發揮農機對農業勞動力的替代作用,就應該盡可能多地應用能夠更大幅度替代農業勞動力的農業機械。有序引導農業科研單位加強對勞動力需求大的農業作業環節的農業機械的研發,同時加強對農機生產企業和農業經營者的引導,快速擴大勞動力替代率高的農機的生產與應用。繼續提高農機質量,建立健全農機質量的監督和投訴制度,開展對農業機械的質量調查工作。嚴厲打擊制造銷售假冒偽劣農業機械的行為,增強農業經營主體對農業機械化的信心。
推進浙江農機服務單位的規范化,完善對農業機械在信息宣傳、質量監督和技術推廣等環節的社會化服務。延伸對農機應用的服務鏈條,提質增效,打造農機服務領域的區域性品牌。推進農機管理的網絡化,探索農機管理的遠程化、數字化和智能化。培育新型農機主體,打造兼具銷售、維修、推廣等功能的農機綜合服務中心。鼓勵村級經濟合作社組建自己的農機服務組織,鼓勵合作社和農機企業維修中心。開展糧油等農業生產關鍵環節的全程社會化服務,探索無人機飛防隊等新型農機服務模式,推行農業機械的租賃業務。加強農業機械化的人才培養,依托農機生產銷售企業,組建農業教育培訓中心,借助涉農院校和農機服務單位,對農業機械的維修保養人才,農業企業和農機企業的經營管理人才和農業機械的駕駛操作人才,進行全面的分層次的技能培訓和職業教育。穩定農機干部隊伍,優化隊伍結構,通過培訓來進行知識更新,通過學歷教育來提高整體素質。
農業“機器換人”要多渠道擴大資金總量,運用好從中央財政到縣級財政的各項農機購置補貼、農業機械的報廢補償和農業“機器換人”促進項目的資金。爭取金融機構資金支持,鼓勵金融機構推行和擴大對農業機械的抵押貸款、信用貸和融資租賃,推行農業機械的貼息貸款。推廣和完善農業機械的政策性保險,擴大農業機械政策性保險覆蓋范圍。各市縣的地方財政應該支持農業“機器換人”示范工程,增加財政資金的投入,帶動社會資本。依據本地農業機械的存量狀況和農業生產的實際需要,調整農業機械購置補貼的管理,既可以涉及補貼標準也可以調整被補貼農業機械的種類。開展政府購買服務試點,將農業機械的實地檢驗納入政府購買服務范圍,提高農業機械的安全保障。出臺省級農業機械新產品的補貼規定,逐步將在少數市縣實行的首臺套農業機械支持政策推廣到全省范圍。完善農業機械的報廢補償政策,擴大補償范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