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胡麗娟(江西工業貿易職業技術學院)
通過借鑒國際職業教學發達國家的教學模式,再結合我國的實際國情,形成了以“雙師”為主體核心思想,以職業能力為目標的一種全新的教學模式—現代學徒制。我國在發展現代學徒制的過程中,不同學校的人才培養計劃遭受了不同程度的障礙,也從中發現了許多值得改進與發展的地方,從而促進了我國現代學徒制在全國范圍內的改革與推動。
在產教融合中,現代學徒制是以“雙師”教學為主體核心體系形成的一種教育教學新方式。在這個新的教學模式中,學校對學生進行系統的教育教學,企業則對學徒進行職業教育與員工培養,令學生得到更好的、更全面的發展,實現學校、學生和企業三者的共贏。然而,由于某些企業社會意識的缺乏與戰略發展計劃不夠完善,再加之我國職業教育發展歷程短,各種機制不夠完善,企業的意愿與需求無法得到更好的傳遞,學徒無法受到專業的職業教育,從而導致企業對教學合作的動力驟降[1]。另一方面,對于某些技術含量較高的崗位,學生的職業技能往往達不到要求,且在短時間內也不能提升到企業的要求,這也是企業動力下降的原因之一。
由于我國現代學徒制提出與發展的歷史較為短暫,主要借鑒于其他西方各國,產教融合與校企合作的組織在管理方面略有欠缺。在課外課程開發、實習實訓等方面,大多數企業處于被動地位,接收的學生無法滿足其企業的需求,企業也無法給學生所需的職業教育。為了保障校企結合的質量,在產教融合的各個方面,如:課堂教學、實習與實訓、教師的師資力量配比、專業設置等方面建立相應的管理制度與達標制度[2]。管理制度與達標制度的確立,密切地將企業與學校聯系起來,學校與企業需按照既定的章程行事。但目前由于質量保障體系與評估體系的不完整,很多企業與學校的合作不能正常實行。
產教融合中現代學徒制以“雙師”教學為主體核心體系,培養學生的綜合能力,增強學生的職業教育,通過校企平臺,鍛煉學生,使學生得到更好的提升與發展,達到為企業培養人才的目的,實現學校、學生、企業的共贏。顯然,雙主體師資力量作為現代學徒制的核心,其重要性不言而喻。想要開展現代學徒制,僅僅依靠產教融合、校企合作的師資力量是明顯不夠的。雙主體師資力量的培養對現代學徒制的推動有著重要的影響力,同時也是學校提升核心競爭力與人才素質培養的重要因素。
在現代學徒制建設的過程中,產教融合作為橋梁,連接著學校、學生與企業,在探索新的教學模式與教學方法時,將課堂、職業、考試、考核、學歷等實現完美的融合。通過校企合作平臺,校企對各自的工作進行分工,并且共同制定人才培養方案,對不同的學生施行不同的教學,各司其職,讓學生得到自我發展與自我展示的空間。同時,學生通過平臺可以與學校和企業進行溝通,及時發現存在的問題并提出解決方案。學生還可以相互之間進行溝通交流,從別人的經歷中獲得啟發,完成自我的提升。
現代學徒制建立的目的是為了培養高尖技術人才,滿足企業的需求和社會的需要。學生在校學習過程中,就可以進入企業跟隨教師參與工作,在實踐中檢驗真理,將自己所學的東西加以運用,融會貫通。同時,還將根據市場的需求與社會的需要,確立人才培養的目標,制定合理的人才培養計劃,在尊重學生自主發展的基礎上,提升學生的綜合素質能力,包括專業素質、職業技能、職業態度等[3]。人才的培養不是一朝一夕的能夠完成的,學生們的發展方向也是各具特色,學校可以引導學生,但不能直接幫學生決定其發展方向,這對于人才的培養與發展是不利的。
傳統教學以教師和課堂為中心,學生被動灌輸知識,教學方式單一,地點僅限于傳統課堂,教師對學生進行填鴨式教育,嚴重壓抑了學生的想象力與創造力,阻礙了工學交替。而現代學徒制將課堂擴大,從室內走到室外,從校園走到社會,學生不再被動學習,而是在工作中進行學習與探索,將書本上的知識實踐在工作中,切身地體會知識的奧秘。此外,現代學徒制在管理方面也有一定的改變,采取共同評分的原則,學生的成績不僅來自于學校的考試,還來自于工作的考績,促使學生全面發展,與社會接軌,完成人才培養的計劃與目標。
學校與企業共同制定人才培養計劃,確立人才培養目標,調整學習內容,優化學習結構,提升學生職業素質與內涵。同時,企業可以多在校園里進行職業技能比賽或者職業知識競賽,激發學生對職業的興趣,自主學習與掌握職業基本素養,從而進一步加強對學生的職業教育與培養,達成人才培養的目標[4]。企業還可以派遣專業人士到學校進行教學并為學生提供實習的場所。學校可以加強對學生競爭意識與綜合動手能力的培養,并引導學生的個人發展。
學校的教學安排與企業的運轉規律不相符是校企合作最大的障礙。因此,合理明確的分工有助于產教融合與校企合作。企業與學校之間需要不斷地進行溝通與交流,以了解對方的所需,從而調整合適的培養方案,選擇正確的實施路線來滿足對方所需。如:當企業缺乏合適的技術人員時,學校應采取措施調整人才培養方案,同樣,當學校培養的學生無法上崗,與企業的需求有所差距時,便需要進行第二次培養從而達到企業的目標。
沒有規矩不成方圓,一個良好的合作關系需建立在規則的基礎上。對于企業與學校、專業與企業的融合來說,強效有力的法律法規是雙方合作與信任的基礎與根基。產教融合、校企合作是一個復雜的系統工程,雙方在進行合作時,必然會產生許多的矛盾與沖突,如機制、體制等方面的問題。為了公平與公正、公開與透明,政府在發揮自己的主導作用進行溝通與協調時,必堅守有法可依這一原則。因此,完善的法律法規對于新學徒制度的建立是必不可少的。同時,完善的法律法規不僅能夠提升企業的積極性,而且還能保障學生的合法權益,防止被居心不良之人侵害而告狀無門。
對于生活在“互聯網+”時代的人們來說,網絡作為日常生活必不可缺的一部分,網絡平臺的建立也是不可或缺的。與現實企校平臺相比,網絡平臺更加方便快捷,企業與學徒間能夠更方便地進行交流,增強雙方的了解。學校可以與企業在線上對人才培養方案及時進行調整與修改。同時,企業可以通過網絡平臺及時給學生布置任務,學生也可以通過網絡平臺與企業及時進行反饋與溝通,并在平臺上與其他學生進行交流,進一步豐富自己的經歷,在別人的基礎上,避開不必要的錯誤,快速、全面、有效地發展,從而達到人才培養的目的。
現代學徒制是學生、學校、企業的共贏平臺,它作為一類全新的教育教學方式,有著不可估量的價值。我們通過借鑒國外先進職業教育教學模式的基礎上,結合本國的實情,不斷進行改良,將它改造成適合我們自己國家的教育教學方式,并將它推廣。現代學徒制能夠滿足社會的需求和國家的需要,培養高尖技術人才,帶給企業合適的人才,同時學生的就率大幅度上升,且具有明確的目標與職業生涯規劃,對學生后期發展有深遠的影響。同時,建立良好的學徒制管理體系和保障機制是推廣現代學徒制的必要條件,我們要充分考慮各方利益,維護各自的合法權益,促進現代學徒制的發展與壯大。在不遠的將來,現代學徒制將是教育教學的主流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