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利曉(河南牧業經濟學院)
教育是每個人對于生活的積累,讓人能夠更好的走向未來,進行獨立的生活。在某些方面來講,教育能夠決定一個國家和民族的未來,是一個國家和民族最重要的事業。在國家的發展之中,必須要重視教育的發展。高校應該遵照國家制定的教育方針,聯系各專業的實際來進行教育。校企合作是一種將實踐和教學相結合的新型模式,有利于高校進行教學方式的改革。在校企合作時,應該將理論充分的應用于實踐之中,提高學生對于自己專業知識的掌控能力,提高教師教學的有效性。物流管理專業是與時俱進的產物,是高校為了培養能夠滿足社會主義市場的發展需求所開設的專業。要求該專業的學員,要掌握一些工科基礎性的知識,了解法律法規,按照法律做事,并且掌握物流管理方面的知識。對該專業進行校企結合,是一種雙贏的操作。
在當前,我國大概使用4種模式來進行校企合作:
(1)培養訂單所需人才,高校通過企業所要的人數來作為錄取學生的數量。對于給學生教授的課程也是按照企業的要求來制定的。以便學生畢業以后直接上崗,和企業無縫對接。
(2)高校和企業制定合同,把企業作為特定的實踐基地,定期的安排學生去企業進行參觀、學習企業中的一些實際操作、去企業中進行一段時間的實習等等,以此來幫助學生將理論應用于實踐,滿足教學所要達成的效果。
(3)高校和企業形成了商業合作,推動企業規模的擴大,進行再生產。學校提供技術,參與企業的生產。獲得了一定的利益也為企業承擔了一些可能出現的風險。將高校培育的技術人才輸送至企業,參與到實踐中[1]。
(4)在教學中,聘請企業管理人員作為特殊的老師。這種模式操作簡單方便,企業管理人員能夠教導學生更多的職業所需技能,充分的滿足學生的發展需要。
雖然,校企合作已經帶給學校和企業很多的幫助。但是校企合作也存在著一些不足之處。大體上可以表現為以下幾點:
(1)只是表面上的合作,沒有更深層次的進行發展。
(2)企業的參與性并不高,有些被動。
(3)資源分配不夠合理。校企合作所需要分配資源的部分一般有3個方面即企業、教導學生所用的教材、老師的水平。企業必須要獲取利潤,滿足自己再生產中的要求,并沒有足夠的空間來方便學生進行實訓。教師雖然理論知識充裕,但是并沒有足夠的實踐經驗,只能進行紙上談兵。企業管理人員又沒有充足的時間一直對學生進行教導。在高校之中,由于校企結合是一種新型模式,并沒有解決校企結合問題的方法[2]。企業也無法具體的通過教材來對學生產生影響。并沒有完整的管理體系,不夠科學和合理。要對其增強系統性.
1.物理管理專業進行校企合作的優點
進行物流管理的教學和企業進行運營之間能夠相互促進,互為補充,所以非常適合學校與企業進行與該專業相關的合作。物流管理專業能夠實際的被應用于生活之中,為社會的發展提供基層、中層的專業人員。從事于在制造業、服務業等領域進行倉儲、配色的工作。要想培養出滿足社會需要的人才,就要將理論和實踐進行結合,從而滿足教學想要達成的效果,對學生進行發展。然而,在實踐中所要用的設備而言,學校的設備遠遠不及企業的先進齊全。而且,隨著網絡購物等的發展。物流業以超快的速度進行發展,需要更多的人才來從事于物流行業。只是,就當前的情況來說,一些大型企業是明顯的缺乏進行管理的理論的。所以,要對員工進行培訓,提高關于企業進行物流管理的理論知識。學校與企業進行合作,既能夠提升學生進行實際操作的能力又能夠為學生提供就業的地方,增加就業率。也能夠滿足學校的發展需求,提高教師進行教學的效果,擁有更多的資源來進行對學生的教育。還能夠解決企業缺乏勞動力的問題,為企業提供更多的技術型人才讓企業掌握更多理論性的知識。
2.物理管理專業進行校企合作的不足之處
雖然各個高校都開始和企業進行合作,以此來對技術性的人才進行培養。但是,在實際的操作之中,各個方面仍然有著很多的不足之處,例如缺乏具體的目標,合作內容上不夠詳細等等。具體可以表現為以下幾個方面:一方面,沒有可以明確進行衡量的標準,由于校企合作進行高校的物流管理專業是一種新型模式,各個方面之間的平衡還沒有一個具體的標準,講授理論知識以及培養學生的實際操作能力和如何讓學生適應該專業的比例分配并不合理。沒有讓學生樹立起自身發展的目標以及未來的職業規劃,對學生今后從事職業產生了一些影響。一方面,校企合作的教學是非常枯燥、單一的模式。沒有讓學生想要參與的興趣、使學生難以產生進行實踐的積極性。不但沒有給學生發揮創新能力的空間,還讓學生僵化的去進行步驟操作,完成實踐所要走的流程。另一方面,校企合作之中,企業不夠適合,學生他們所去要參與的實踐操作。之所以要進行校企合作,其中重要的一點就是因為企業能幫助學生進行實踐,提升學生的專業能力。為此,學校要對學生要參與的實際操作培訓做出恰當的調整,緊跟時代,讓學生成為適合于企業所需的人才,讓學生明白實踐的意義,真正的理解自己所學習的專業。
無論是在傳統還是新型的教學模式中,老師以學生為本的教學理念都應該貫徹到底,滿足學生的學習需要。對于進行實踐操作的教學也應該以此為基礎,發展既能滿足于學生自身又能夠適應于企業的發展的人才。校企合作最為顯著的優勢就是提高了學生進行實際操作的能力,更加適應以后的工作。因此,要對物流管理教學實現目標進行創新,就是對于物流管理的理論知識、適應職業的能力、從事這項職業所需要掌握的技能進行創新。借助校企合作,來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專業能力。
想要讓校企合作真正的對物流管理起到效果,就需要對物流管理專業進行適當的規劃。想要物流管理的人員順利的進行實際操作能力的培訓,就要注意組織模式要有科學性、教學模式要符合時代的需要。不斷的與時俱進,進行改革創新。通過校企合作進行的物流管理教學應該利用校企合作所特有的方面來安排教學所要開展的方案。例如說,對于理論知識可以通過公開課進行講授、集體進行學習。對于實際操作的培訓,可以根據學生所期待的不同發展方向來分配崗位,個性化的進行了實習。減少了企業給學生進行實際操作教學的壓力,從不同方面提升了學生自己想要掌握的知識和技能,更好的進行自我發展完善自身[3]。培養出了適應物流管理工作的人才。
只有不斷的創新教學需要的內容才能讓各大高校不斷的發展,培養出被時代需要的人才。物流管理專業應該借助于校企合作,去調整原有的教學模式,讓學生認識到實踐的重要性并參與到實訓之中。提高學生立足于理論進行實踐操作的水平,增強學生的綜合素質。才能夠讓學生和學校以及企業都獲取了利益,實現了三方的共贏。
只有及時的將在校企合作情況下,物流管理專業所表現出的成效進行交流、探討、評價然后進行反饋,才能夠將校企之間進行密切的聯系[4]。以此來對學校、學生、企業進行合理的束縛,從而提升校企合作對于物流管理專業的效果。
各個專業想要更好的發展都需要借助于校企合作。通過校企合作,可以增加學生的綜合水平。物流管理專業通過校企合作,讓學生立足于理論知識并且進一步的發展實踐,加強了學生自身對于專業能力的掌握,為社會的發展提供了專業化的人才,進一步的推動了社會的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