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鴻
“新文科”,是近年新興的一個語匯,顧名思義,其內涵是與傳統文科相對的。相較于傳統文科,新文科之“新”在于多學科的融合,以及現代化教學觀念和方法、現代化教學手段的融入。也就是說,新文科要將語文、歷史、政治等學科置于大學科背景之下,進行學科融合的構建,從而培養智能多元、思維開闊、創新力強勁的綜合型人才。
目前,新文科建設工作主要集中于高等院校,對其進行的研究也多為高校教授。然而,就 2019 年高考試題設計和分析情況來看,今年高考已顯露出學科融合、消弭學科界限的嘗試,也就是說大學科建設可能成為未來高中學科課程建設的方向。因此,各高中學校應積極構建新的學科概念,推進新型學科的建設,應對高考改革大勢,從而打贏新高考改革這一仗。
但是,新文科對于高中教育而言,終究是一個新鮮事物,對學校辦學能力、教師專業能力都提出更高的要求。那么,高中學校應該如何落實新文科建設工作?
第一,學校領導班子要形成新的課程理念,以大學科理念觀照學校學科課程體系建設,積極組織教師研發既以學科特性為基礎,又兼顧多學科延展的大課程。這是新文科建設得以順利推進的首要保障。
第二,在建設新文科過程中,各高中學校要重視教師隊伍建設。教師是課程研發和實施的主要力量,教師能力的高低直接決定了課程實施效果的好壞。因此,高中學校應著力提升教師隊伍的專業素養。教師培養是教育常規工作,不管是學校還是各地教育局,都會舉行各種教師培訓。這里所說的“教師隊伍建設”,不是說開展常規的培訓工作,而是組織針對教師課程研發和領導能力的培訓。課程領導力是教師必須具備的一項核心能力。掌握課程領導力,不僅能夠提升教師的教育教學技能,而且能開闊教師的專業視野,讓教師能夠站在更高的高度審視自身的教育教學工作。
要想全面提高教師隊伍的課程領導力,需要當地教育局和學校兩方面的共同努力。教育局層面,既要抓好抓實常規教師培訓工作,從整體上保證教師隊伍的專業水平,又要創新教師培訓的內容和模式,特別是要將提升教師課程領導力作為培訓的核心內容。學校層面,學校應把提升教師課程領導力作為學校的重心課題,以課題的形式將課程領導力提升工作落到實地。
第三,各高中學校應在提升教師隊伍課程領導力的基礎上,進一步要求教師主動落實新文科建設。一方面,高中學校可將學科融合教學研究,作為教師的一項常態工作,并與績效考核、評優評先等掛鉤,形成一種常態化的工作機制,以此激發教師推進新文科建設的積極性。另一方面,高中學校可要求教師積極挖掘學科教學中可以進行多學科融合的教學因素,尤其是語文、歷史、政治等學科,應在日常教學中進行學科延伸,從而構建多學科交叉的課堂教學。另外,數學、物理、化學等學科也要向文科適度延伸,在培養學生學科思維的同時,提高學生閱讀、理解、感悟等能力。這也是理科教學改革的一個重要方向。
當然,每個學科都有其學科本質和特性,教師教學不能為融合而融合,而是要厘清每個學科的本質特征,然后進行適度的有深度的學科融合,如此才能真正提高教學的質量。這才是新文科建設的真正含義。
第四,除了在課程教學中落實新文科建設,研發多學科融合、跨學科實施的實踐性課程也是推進新文科建設進入“深水區”的有效途徑。高中學生已經具備初步的甄辨能力、研究能力,對世界也有了初步的認知能力,因此實踐性課程應該成為高中生拓展學習的重要方式。目前,不少學校都已研發出一些實踐性課程,但是這些課程卻普遍存在一個問題,那就是過于單一,主要表現為形式單一、內容單一、學科單一。實踐性課程本身即是為拓展學生知識、開發學生能力而開設,因此,學科融合便成為實踐性課程的一個重要特質。如,學校可以研發“家鄉歷史文化研究”課程,通過攝影、繪畫、編演話劇、寫作心得、征文比賽等形式,將語文、歷史、音樂、美術、物理等多個學科融為一體,從而發展學生的多元智能。
在新高考“指揮棒”的指導下,高中學校發展新文科是大勢所趨。各高中學校應積極落實新文科建設,使之成為學校發展的新的驅動力。但學校不能急功近利,而應如 21 世紀教育研究院副院長熊丙奇所說:新文科建設應有新思維,不能追求快上規模、快出成果,要加強內涵建設,把精力用在培養有人文底蘊的一流人才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