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文娟
【摘 要】本文論述中職語文教學中培養學生工匠精神的策略,提出教師應在教學設計環節開展工匠精神教育,在講解教學內容中引導學生領悟工匠精神,在分析人物形象中提高學生的職業素養,在語文寫作教學中培育精益求精的品質,在語文實踐活動中培育先知后行的實踐精神等,從而提高學生的職業精神,為社會輸送合格的技術型人才。
【關鍵詞】中職語文 工匠精神 職業精神 人物形象 實踐活動 寫作教學 先知后行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9)08B-0130-02
工匠精神是技術工匠在雕琢與修飾產品的過程中所達到的一種完美的狀態。因此,工匠精神也是一種對事業精益求精和刻苦鉆研的精神與理念。通過不斷鉆研產品內涵,把產品工藝提煉出來,能使產品達到一種完美的狀況,這也是工匠精神最高境界的完美體現。因此,工匠精神就是一種堅持鉆研與精益求精的信念,也是一種對卓越與創新有所追求的理念。《中等職業學校語文教學大綱》提出,中職語文教學應指導學生學會靈活運用語言與文字,培養思維能力與訓練基本的技能,培養語文的應用能力和職業能力,提高學生的科學文化素養與思想道德修養,為社會輸送合格的技術型人才。為了實現中職語文教學大綱的目標,本文探索在中職語文教學中培育工匠精神的策略。
一、在教學設計環節注入工匠精神內涵
教學設計也就是備課的環節,這是教學活動開展的前曲。任課教師在備課過程中應把工匠精神做具體化地處理,也就是在工匠精神指導下設計教學過程。如合理優化教學目標,設計精彩的課堂導入語,不斷完善教學過程,對教學評價做完善化處理,這樣在教學環節中體現工匠精神的精細與嚴謹。
如《勸學》這一篇課文主旨是介紹戰國時候思想家荀子對學習的觀點。中職學生正是在學校求學的階段,這一篇文章對學生的學習自然也具有指導意義。因此,教師可以將中心思維作為立足點,有效設計教學過程。在教學設計過程中,應該是闡述學習的目的、意義與重要性,合理地講解荀子提倡的“堅持、專一、積累”的學習精神,從而使學生更加深刻地感悟與理解工匠精神。
《勸學》的工匠精神教學環節設計可以如下展開。這一篇文章的開頭就簡單地介紹了文章的論點,并且分三個段落從不同方面闡述了論點。文章第一段用五個比喻闡述學習的重要意義,如只有通過參醒與學習,才知道自己是否有過錯。文章第二段采用五個比喻方法說明擅長學習的人,在能力上一定超過不擅長學習的人。文章第三段采用十個比喻方法說明堅持與積累,才能收到良好的學習效果。我們在三個段落的論述中,可以提煉出工匠精神的特點就是敬業、耐心、專一。這樣能使學生深入思考工匠精神的特點,理解工匠精神的思想內涵。
二、在講解教學內容中引導學生領悟工匠精神
著名文學家歌德說過:人人都可以看見內容,卻只給有心人了解其中的含義。這句話的含義,就是告知人們,普通人只知道一件作品表面的光鮮,只有行業內的工程師才知道結構與機關的奧妙。語文教師是言語作品的工程師,應該對作品的言語做一番解讀,讀懂作品蘊含的思想內容,以及理解其中的邏輯思維與內在結構。這樣,教師才能引導學生深刻地理解課文內容,正確把握作品的形式與內容。因此,教師在課文講解過程中應有效貫通工匠精神,根據課文內容,提煉出學生應具有的工匠精神,如社會責任感、勤奮進取、吃苦耐勞等。
例如《蘭亭集序》這一篇課文的中心思想比較晦澀難懂,學生也很難理解文章的思想內涵。教師可以充分利用課文的文字含義,有效開發工匠精神。如文章的最后一句“雖世殊事異……亦將有感于斯文”,教師可以緊緊扣住“有感”這兩個字,鼓勵學生發表自己的觀點與看法。有些學生也總結,這“有感”就是作者的四個“感懷”:樂“人”的生、嘆“生之短”、悲“人之死”、感“生之失”。接下來,教師為了引發學生思考,可以繼續提問:生命是這么美好與短暫,我們將來應該怎么面對職場中人生的失落,怎么毫無遺憾度過自己的生命呢?這樣,學生將會把課文知識與今后工作、生活密切聯系在一起,進而思考:“怎么經營自己的事業?”“怎么面對事業的挫折?”這樣,為學生的立德樹人與培育“工匠精神”奠定了基礎。
嚴謹、認真的職業精神,這是工匠精神的重要內容。中職語文教材的課文中也有許多有敬業精神的課文。教師有效利用這些課文內涵,剖析人物形象,能讓學生獲得工匠精神的熏陶,這也是培育“工匠精神”的有效方式。
如在講述《一張診斷書》的時候,教師為了讓學生理解文章中流露出的醫德精神,可以引導學生剖析其中醫生的人物形象,讓學生崇敬醫生這一份神圣的職業。教師也可以采用情景表演法、資料搜集法、角色互換法等方法,讓學生身臨其境地感受文章中主人公林巧稚大夫高尚的醫德。同時,教師也可以告訴學生,無論是醫生這一份職業,還是將來你們從事任何工作,職業精神都是從業者應該遵守的道德行為準則。這樣,學生才能為自己的職業理想所奮斗,才能有效實現自身的職業價值,潛移默化地培育工匠精神。
如在《跨越百年的美麗》這一節課中,講述到居里夫人在撿到貝殼的時候,喜歡尋根問底,研究這貝殼是怎么生,貝殼又是如何長,怎么被沖在海灘上面的。教師可以借此問學生:“在這里,體現了居里夫人的什么精神?”學生經過思考,回答出這是一種對凡事有著“打破砂鍋問到底”的研究精神。之后,教師又可以講述居里夫婦發現鐳的歷史,讓學生體會居里夫人作為一名偉大的科學家具有的執著意志力,這也是學生將來在社會上必備的“工匠精神”。這樣,通過深刻地剖析文章人物形象,學生也對“工匠精神”有了深刻的領悟,并且潛移默化把這一種精神轉移在學習活動與將來職業生涯中,提高職業素養。
又如在《核舟記》這一節課中,教師應該著重強調手藝人在核桃上精致的雕刻成品,注意小巧的核桃上的游船,以及上面的人。這種美妙絕倫的雕刻藝術,就是“工匠精神”的最好體現。在這篇文章中,教師應該引導學生學習手藝人對產品精益求精的精神,今后無論在社會上從事何種崗位,都應該傳承“工匠精神”,在工作中承擔責任,不斷完善與優化崗位工作。如文中描述的雕刻核桃的手工藝人一樣,高度認真與追求極致完成自己的任務。課文中的“工匠精神”可以對學生的職業道德素質有著積極的影響,使學生形成一種良好的行為習慣,使“工匠精神”對學生受益終身。
又如在教學《邊城》這一節課的時候,教師可以讓學生分析擺渡老人這一人物形象,研究他的職業堅守精神。文章中的擺渡老人,五十年如一日,無論刮風下雨或者白天黑夜,始終撐著渡船,即使是非常令人神往的端午節龍舟,他依然孤獨在渡船邊守著。即使擺渡老人看到孫女翠翠有著異常的情緒,依然用船渡完最后一個人才肯結束工作。這個擺渡老人對自己職務的堅守,就是良好的身教方式。教師可以與學生一道分析擺渡老人忠于職守與盡可本分的匠人精神。學生在其中可以學到擺渡老人的敬業精神,品出盡責盡職的匠人道德品質,意識到將來在工作崗位上只有心無旁騖、專心致志才能收獲豐碩的事業果實。
三、在語文寫作教學中培育精益求精的品質
寫作教學是語文教學的重要內容,在寫作教學中培育工匠精神是中職語文教師面臨的重要任務。語文教材中選取的文章都是作家嘔心瀝血創作的,是作家心血的結晶。為此,教師可以在寫作教學中引導學生認真對待創作的作文,潛移默化地培育“工匠精神”。
如《紅樓夢》乃文學作品中的經典,它是作者曹雪芹“披閱十載,增刪五次”的心血結晶。教師在寫作教學中應該教育學生寫好一篇文章,都是反復修改來的,不是寫出來的;寫作文應該勤于修改,也要樂于修改,把修改作文看作與寫作文同等的重要,甚至還要甚過寫作文。精益求精的精神,這是工匠們具有的優秀思想特質與行業準則。在語文作文教學中,教師指導學生為了創造一篇作文反復去修改,這也是潛移默化地培育學生具有工匠的精益求精的品質。
四、在語文實踐活動中培育先知后行的實踐精神
毛澤東說過,讀書是一種學習活動,實踐也是一種學習活動,而且是比讀書更重要的學習活動。學習的最終目的,就是運用知識。當不能把知識應用在實踐中,就是一種紙上談兵與“空中樓閣”。因此,培養學生的實踐精神,這是開展素質教育的要求。
培養學生的工匠精神,需要培養學生的實踐動手能力。教師應通過實踐能力教學,縮短學生與社會之間的距離,避免理論知識與實際應用存在斷層。同時,教師在培養學生綜合應用語文知識能力的時候,也應培育學生先知后行的實踐精神。
如教學在《那一年,面包飄香》這篇課文時,教師可以采用分組辯論的方式,讓學生分析文章中李家同老師與面包師傅兩者的形象。同時,教師可以讓學生結合自己專業知識,分析面包師傅具有的絕技,從而培養學生的團隊合作能力與思維能力。為了有效達成教學目標,教師應該進一步升華文章主題,強調人不僅要有一技之長,更要求這一技術是一門無人能取代的絕技。因此,學習技術與不斷充電學習,對人生發展是具有重要意義的。通過這一種學習方式,學生強化了對職業技能的深入理解,也培育了知行合一的實踐精神與意識。
又如《人生的境界》這一篇課文是一篇哲理色彩濃厚與思辨性比較強的論說文。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借此思考自己的人生,樹立正確、遠大的人生觀。為了讓學生對文章意蘊有深刻的理解,教師可以讓學生在課后專門寫文章,談一談怎么樹立職業理想。教師通過這一種方式,培養學生的文字表達能力與思維能力,加深對職業精神的理解。
【參考文獻】
[1]景 凱.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淺議工匠精神如何在中職語文教學中滲透[J].現代職業教育,2017(30)
[2]謝莉娟.淺析如何在中職語文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工匠精神[J].現代職業教育,201(5)
(責編 江月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