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園園
摘 要:隨著國家旅游局對全國旅游廁所建設管理行動的展開,公廁改革一時成為全民討論的熱點。旅游公廁建設不僅是完善旅游公共服務設施的要求,也是創建城市品牌形象,提升城市旅游效應的題中之義。在舉國上下如火如荼開展“廁所革命”之時,借鑒其他國家地區有益經驗,立足本土,與區域文化相融合,探索符合咸寧當地旅游資源特色的公廁設計改革優化之路。
關鍵詞:旅游效應;廁所革命;優化策略
注:本文系湖北科技學院校級資助項目(2018-19X007)研究成果。
旅游公廁雖小,卻關乎人們的基本生理需求,作為旅游產業的基礎組成部分,影響著游客的景區游覽體驗,成為體現當地文化的窗口。咸寧地區擁有眾多國家重點名勝景區,包含自然景觀九宮山、陸水湖、潛山森林公園等和人文景觀三國赤壁古戰場、闖王陵、汀泗橋北伐戰爭遺址等,豐富的地熱資源溫泉文化、桂月文化、茶馬源頭等旅游文化資源,是華中地區休閑度假旅游勝地。想要充分發揮區域旅游資源優勢,需從基礎做好,總結出一套結合當地景區生態環境的優化公廁配置設計方案,更好拓展區域旅游發展空間,提升地區旅游效應。
一、“廁所革命”與旅游效應關系
“廁所革命”最早由聯合國兒童基金會提出,是關于對發展中國家廁所進行改造的一項舉措,希望在世界范圍喚起人們對廁所衛生的重視。[1]我國旅游廁所建設與管理問題曾長期得不到重視,收到大量負面反饋,致使我國旅游業在發展初期付出了沉痛代價。
旅游效應是指由旅游活動而產生的旅游影響,可將其分為旅游經濟效應、旅游環境效應和旅游社會文化效應三個方面。[2]“廁所革命”可為地區旅游帶來不同程度的效應提升。
(一)旅游經濟效應方面
旅游公廁解決人們最基本的生理需求,是旅游景區不可缺少的基礎配套設施,公廁的優化程度影響著游客的游覽體驗也體現著景區服務質量。當游客對游覽過程感到充分愉悅,達到較高滿意度,就能營造良好口碑向外傳播,有效提升景區吸引力和重游率,必將對地方旅游經濟效應產生正面引導。
(二)旅游環境效應方面
旅游與環境是相互依賴相互作用的關系。景區公廁作為景區中不可或缺的基礎組成部分,應在方便使用功能完善的同時與周圍環境相互融合。在外形設計上講究與景區環境的和諧共生,合理利用空間,有較好的藝術設計感,反哺景區環境。運用先進技術達到生態循環保護與可持續性,這些都是在旅游景區“廁所革命”中需要思考的。
(三)旅游社會文化效應方面
從人文角度來看,旅游景區承載著區域文化,景區公廁也可作為地區旅游文明的窗口。如今大多旅游景區公廁只注重批量建造,設計形式單一,盲目追求數量,缺乏對地域文化特色的思考。應將景區公廁的設計建造形式與地緣文化元素相結合,從細微處傳播人文理念與人性化體驗,提升旅游景區社會文化影響。
二、咸寧旅游實踐公廁優化必然性
2015年習近平總書記就曾以 “廁所革命”作出重要指示,強調抓“廁所革命”是提升旅游業品質的務實之舉。日前,國家旅游局還發布了《全國旅游廁所建設管理新三年行動計劃(2018-2020)》來為我國旅游質量的提升提供更堅實的基礎保障。[3]
咸寧市作為首批國家級旅游業改革創新先行區,地區區位優勢明顯,山青、水秀、桂香、竹翠、泉溫、洞奇,綠色自然生態條件優越,發展旅游業大有可為。“十二五”期間,咸寧實施旅游跨越戰略,五年累計旅游收入達到694億元,是“十一五”期末的4.8倍。“香城泉都”“九養咸寧”的城市品牌和豐富的自然和人文旅游資源吸引著大批國內外游客前來體驗咸寧特色旅游文化,應對蓬勃發展的旅游業做好旅游景區基礎服務設施建設顯得尤為重要。受國家政策影響,咸寧對各大旅游景區的公廁采取了一定的整治措施并初見成效,市區旅游景區公廁能夠滿足基本的功能性,但能夠合理布局、干凈舒適、與景區生態環境相互融合、充分體現人文關懷的卻不多。鄉村旅游環境依舊令人擔憂,臟亂差、如廁難等問題仍然存在。這必然會對咸寧地區旅游發展戰略向前推進造成一定阻礙,結合區域、立足本土對咸寧旅游景區“廁所革命”再優化勢在必行。
三、咸寧旅游公廁優化設計策略
“十三五”期間,科學合理地規劃發展旅游業,對咸寧地區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促進全市經濟社會轉型發展具有重要意義,由小見大的旅游公廁優化需從以下方面合理規劃設計方案:
(一)合理性區域分配
旅游公廁區域布局應講求合理,將數量與位置布局相關聯。咸寧部分景區仍存在公廁數量較少的問題,或是在升級改造后盲目增加數量,導致數量過剩缺乏管理。醫學研究表明,當人產生便急感后能忍受的平均時間為7—15分鐘,由步率測算可得景區公廁服務半徑距離應在200—500米為宜,由此景區可根據位置環境在出入口、折返點、停車場、索道上下站點等各主要干道沿線設置功能完備的公廁。面積較小的景區公廁可呈兩端或三角分布,如面積較大景區則需根據景區占地構成特征配合良好的導視環境,考慮高峰期人口密度多角度合理散布。
在設計景區公廁時科學合理地規劃數量和布局,需考量整體景區人流節點分布間距設置、導視標識明顯易于尋找、不影響主要景點的觀光效果與人文景觀整體性等角度,避免有的公廁供不應求有的公廁卻難以發現,減少空間與資源浪費,方便充分管理。國內大多地區公廁內部蹲位比例都為1∶1,但是經研究女性如廁時間比男性長近7倍,內部設計布局時應合理考慮到女性生理特點,適當增加蹲位個數,緩解如廁壓力。[4]
(二)景觀性文化提升
提升旅游景區公廁景觀性應從自然環境和人文環境角度同時考量。咸寧擁有眾多富有地域特色的自然和人文景觀,景區公廁建筑形式卻同質化嚴重,設計樣式單一,景觀性普遍較差,有的景區公廁則盲目追求豪華,缺乏融合性與美感。
好的公廁與旅游景區環境關系是相融共生的,如岳麓書院中的獨立公廁,青瓦素墻,褐色門窗,顯得清新雅致,其古典園林設計風格與書院其他建筑較好保持了景觀性的一致。公廁分為東西兩個入口分別掛上了“東司”“西司”,古時從寺院開始將“司”稱之為廁所,將這一文化傳承至今。運用中國傳統建筑的空間結構形式,通過花窗與回廊強調了庭院景觀,使得這一建筑不只是衛生設施,也成為了書院中的一處小景。在設計旅游區公廁時可依據景區環境風格與當地文化元素及特有材料設計建造,上升到公共藝術,成為文化傳播的窗口之一,使旅游景區公廁成為景區中的“景中景”,既便于尋找又能與周圍風景和諧統一形成創造美、傳播美、享受美的載體。設計方案收集可與專業設計單位及高校師生組織相關景點的公廁設計方案競賽,征集更契合、更具高水平的設計。
(三)人性化設施管理
以人為本以游客為本是“廁所改革”的基本原則,功能布局體現人文關懷。旅游公廁置于景區之中不僅要滿足游客如廁需求,還應考量游客的駐留空間。亞洲地區相對發達的日本在公廁設計人性化方面值得學習,空間利用合理,設施配置齊全,注重與周圍環境和諧統一。在標識醒目的基礎上考慮到特殊人群,在門口添置盲文標識,在靠近門口的位置大多都有設置針對殘障人士使用的隔間,內部還置有報警器方便呼救。
咸寧旅游公廁存在重建設、輕管理的問題也需要不斷改進和解決。日本公廁由專人管理,內部設計中增加人性化設施,如掛鉤、置物臺,增強隱私保護等,保持地面干凈清潔,保證空氣流通順暢,空氣中無異味、廁紙持續提供、鏡面光亮、洗手臺清潔無異物等要求都可滿足。隨著智能手機的普及,西安市作為旅游名城通過整合全市公廁位置布局納入網絡制作成導視地圖,以網絡二維碼為媒介放置在景區售票處、城區垃圾桶等顯眼位置,能夠方便游客查找附近區域的公廁,同時也方便管理,這一網絡模式直觀快捷,值得學習。
(四)綠色生態性維護
維系生態環保,在綠色生態旅游背景下,可持續發展和低碳環保成為新型公廁所倡導的。54.2% 的森林覆蓋率使咸寧成為鄂南地區的 “天然氧吧”,豐富的地熱溫泉資源,遍及全市六個縣市區,綠色生態逐步成為咸寧的代名詞。
維護景區生態性的旅游公廁應作出合理的設計規劃,外部形態、建筑材料、占地位置和面積都講求地緣融合,避免造成資源浪費,咸寧地區可用竹、桂花、茶樹等地區性自然元素結合設計。對內部構造而言,易于公廁清潔管理和降低能源消耗則作為關注重點。可通過改善公廁設施來達到解決衛生環境,節約生態資源的目的,比如在很多大城市已采用的感應式或腳踏式沖水系統,洗手池的水龍頭也都由老舊手擰形式更換為感應式,這樣能夠在很大程度上減少水資源的浪費,也可有效節約部分人力資源。[5]此外,隨著科技發展還可以采用無水沖廁的形式使排泄物資源化處理,運用太陽能技術感應照明和廁紙的集中回收等,最大程度實現生態可持續再利用。合理配置旅游景區公廁運作方式,避免造成新的污染,運用新技術取代傳統模式將排泄物“變廢為寶”,提高旅游效益。
四、結語
咸寧旅游正處于重要發展上升階段,景區公廁優化設計勢在必行,作為設計者需全面考量景區環境制定具有形式美、科學生態、合理有效的設計方案。旅游公廁的完善在側面上反映了當地文化文明、經濟發展水平及對旅游發展的重視程度。在城市旅游效應視野下 “廁所革命”為咸寧生態旅游發展必定能夠有效提供助力。
參考文獻:
[1]馬國亮.我國旅游“廁所革命”的市場化道路建設[J].社會科學家,2015(10):91-95
[2]金麗.從后現代的視角審視旅游的效應問題[J]. 遼寧經濟,2006(12):104-105.
[3]這件事兒,習近平強調這樣抓[EB/OL].(2017-12-01)[2019-07-24].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2017-12/01/c_1122040608.htm.
[4]楊譯 何彥雨 段克勤.淺析日本公廁對我國公廁環境治理的啟示[J].百家論壇,2017(10):189.
[5]劉波.城市公共廁所的生態性研究[J].生態經濟,2014(2):193-195.
作者單位:
湖北科技學院藝術與設計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