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彤 李純斌
摘要:文章依據張掖市2001~2015年的耕地資源數量和相關經濟指標的統計年鑒數據,通過建立經濟增長與耕地資源流失的計量模型,探究張掖市經濟發展與耕地資源流失量之間的關系,分析張掖市經濟增長與耕地資源流失量的關系是否符合庫茲涅茨曲線增長規律并對其進行驗證。研究結果表明,耕地庫茲涅茨曲線在張掖市客觀存在,張掖市的耕地資源流失量與經濟發展水平是基本符合耕地庫茲涅茨曲線特征及其規律的。
關鍵詞:耕地;耕地數量;庫茲涅茨曲線;經濟發展水平
近年來,張掖市社會經濟水平得到迅速發展,城市化水平提升明顯,但卻導致耕地資源急劇減少。根據張掖市統計年鑒資料,2001~2015年,張掖市的GDP由688417.00萬元增長到了3735300.00萬元,這十五年間耕地面積共減少了3394.32hm2,相當于2001年耕地面積的1.86%,平均每年有226.29 hm2的耕地轉變非農業用地。雖然,土地資源是社會經濟發展的必要條件,在發展經濟的同時必然會造成一定程度的土地資源減少和浪費。但是,土地資源尤其是耕地資源的過度減少和浪費,將會影響到該地區的糧食安全。所以,在發展經濟的同時也必須兼顧到耕地資源的保護,不能任由其無止境地減少。
1975年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西蒙·庫茲涅茨(S·Kuznets)研究發現公平與發展之間存在倒“U”形曲線規律,他認為在經濟增長的過程中,貧富差距會出現先增大、后減小的特征。隨后,也有學者研究認為耕地資源的流失量和經濟發展的水平之間也具備庫茲涅茨曲線的特征,符合庫茲涅茨曲線的規律。本文將以張掖市為例,來研究張掖市經濟發展與耕地資源之間的關系并對其進行驗證。
一、耕地庫茲涅茨曲線的提出
庫茲涅茨在研究“經濟發展”與“人均收入”的過程中發現,人均收入的差距先隨著經濟增長擴大,再隨著經濟增長逐漸縮小,他把收入差距與經濟增長之間的這種關系稱為庫茲涅茨曲線。隨后,經濟學家和環境學家通過研究也認為在經濟發展水平較高的國家或地區污染水平較低,環境質量較高,而在一些經濟發展水平較低的國家或區域則污染水平較高,環境質量較差。學者們在經濟發展與收入分配及環境污染等多方面的研究都為研究經濟發展與耕地流失量之間的關系和規律提供了理論和方法基礎。
曲福田等學者選擇天津市、山東省等六個省為研究區域,分析研究了經濟發展與耕地減少量之間的演變趨勢,得出了經濟增長與耕地數量之間存在庫茲涅茨曲線關系,并對得到結果進行了證實。楊桂山分析研究了長江三角洲近20年來經濟發展的情況,得出經濟發展與耕地減少量之間的擬合關系表現為“倒U型”的結論。胡建明選擇經濟發展水平和城市化水平較高的上海市為研究區域,對耕地庫茲涅茨曲線假說進行了驗證,并研究探討了耕地庫茲涅茨曲線在我國的實用性,他認為耕地庫茲涅茨曲線的存在并不具備一定的普遍性,是有一定時間和范圍限制的。耕地資源的減少和經濟發展水平之間的關系是一個錯綜復雜的問題,不同區域,不同時間,耕地庫茲涅茨曲線的表現和規律也不同,所以不能將所有地區的耕地流失和經濟增長一概而論。
二、研究方法和指標選取
(一)研究方法
1. 相關性分析
相關性分析是指對兩個或多個可能具有相關關系的要素或變量進行分析,從而衡量變量相互關系的密切程度。相關系數的值介于[-1,1]之間,當相關系數的值大于0時,表示要素間的關系呈同向相關;當相關系數的值小于0時,表示要素間的關系呈異向相關。本文通過計算人均GDP和耕地面積減少量的相關系數,來測定人均GDP和耕地面積減少量之間是否具有相關性。
2. 二次回歸分析
二次回歸分析是確定兩種或兩種以上變量間相互依賴的定量關系的一種統計分析方法。本文將以人均GDP為自變量,以耕地資源減少量為因變量建立回歸模型,來進一步地分析驗證人均GDP與耕地資源流失量之間的關系。
3. 移動平均法
由于張掖市是一個典型的農業城市,雖然每年該區域都會流失一定的耕地資源,但是每年也會開發和新增耕地面積。所以,在本文的前期研究年份內,某些年份雖然經濟呈增長態勢但耕地卻并未減少。因此,本文運用移動平均法消除偶然因素和這些特殊年份的影響,從而顯示出耕地資源流失量和人均GDP的發展方向與趨勢,使得出的結果更準確更具有信服力。
(二)指標選取
1. 耕地資源流失面積(Y)
近年來,隨著張掖市城鎮規模的擴張,占用了大量的耕地資源,耕地資源急劇減少。但是,隨著經濟發展、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更加注重環境的保護和生活質量的提高,生態退耕及農業結構調整也不斷加大。因此,張掖市在經濟快速發展階段,經濟增長主要依靠第二產業的發展和耕地資源的投入。同時,在退耕還林還草政策的響應下,將一部分質量差、生產力低下的耕地退耕。
2. 人均GDP(X)
人均GDP是反映一個國家或地區宏觀經濟運行狀態的一個關鍵指標。隨著經濟的發展,人均GDP不斷增加,單位GDP 所消耗的資源呈現下降趨勢,耕地資源的投入量也會逐漸下降。同時,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升,思想觀念也發生了巨大變化,人們開始意識到耕地資源銳減對人類生產生活的威脅,人們開始重視耕地資源的保護,開始注重可持續發展,以保障后代人的正常生存和發展。
3. 人均GDP與耕地資源流失量的關系
假設在耕地資源減少量和人均GDP之間存在庫茲涅茨曲線規律,那么按照庫茲涅茨曲線規律,耕地資源流失量應當和人均GDP的增長存在一定的相互關系。我們將人均GDP設定為自變量X,耕地流失量設定為因變量Y,將二者的關系表示在平面坐標系上。
三、張掖市經濟增長與耕地資源流失的關系模型驗證
(一)張掖市經濟增長與耕地資源流失量的相關分析
為了揭示耕地資源流失量和人均GDP之間相互關系的密切程度,本文對這兩個變量進行相關分析。要素x表示人均GDP,要素y表示耕地資源流失量,rxy為要素x與y之間的相關系數。
rxy=(1)
相關系數rxy是表示兩個要素之間的相關程度的統計指標,它的值介于[-1,1]之間。通過計算得出rxy=0.36>0,即人均GDP(x)和耕地資源減少量(y)二者同向相關。
(二)計量模型的構建
首先,在平面坐標系上以人均GDP為X軸,以耕地資源流失量為Y軸,可以明顯看出耕地資源流失量與經濟增長水平在平面直角坐標系上呈倒“U”型(圖1),得出二者間的關系符合耕地庫茲涅茨曲線。耕地資源的流失量最初隨著人均GDP的增加而增加的,但是在越過一個拐點值之后卻隨著人均GDP的增加而降低。
對耕地減少量和人均GDP進行三年移動平均處理(圖1),擬合其趨勢線,在消除了偶然因素和特殊年份的影響后,圖像的形狀依舊表現為倒“U”型,而且更加明顯。
利用張掖市2001~2015年耕地資源流失量與人均GDP數據,借助SPSS軟件對其進行進一步的分析驗證,以人均GDP為自變量X,耕地流失量為因變量Y,建立回歸模型:
I:Y=A+BX+CX2? ? ? ? ? (2)
設Xt為第t年的人均GDP(元/人);Yt為第t年耕地減少面積(hm2)。對張掖市2001~2015年的耕地流失量及人均GDP數據進行回歸分析,結果如下:
I:Yt=534.18-0.000001838(xt-21762.79)2(3)
依據回歸結果,對張掖市近15年來耕地資源流失與人均GDP的發展軌跡進行一元二次曲線擬合。
擬合結果與庫茲涅茨曲線規律是吻合的。所得到的擬合方程的圖像成開口向下的倒“U”形,并且通過1%水平的顯著性檢驗。同時,可以得出張掖市耕地庫茲涅茨曲線的理論轉折點人均GDP為21762.79元,耕地資源流失量為534.18hm2。由此,可以得出張掖市市人均GDP與耕地流失量之間的關系符合庫茲涅茨曲線規律。
(三)轉折點及出現時間
由式3得出張掖市耕地資源流失庫茲涅茨曲線的理論轉折點人均GDP為21762.79元,所對應的耕地流失面積為534.18hm2。
張掖市耕地流失量的轉折點出現在2011年。當年人均GDP達到21321.41元,城市化水平達到了35.98%,第二、三產業在城市生產總值中所占比重為70.91%,2011年以后張掖市的耕地資源減少量開始趨于下降。
四、結論與討論
1. 耕地庫茲涅茨曲線在張掖市客觀存在,張掖市的耕地資源流失量與經濟發展水平是基本符合耕地庫茲涅茨曲線特征及其規律的。
2. 張掖市耕地資源流失的轉折點出現在2011年,當年其城市化水平為35.98%,此后,從2012年開始,耕地資源的流失量就開始隨著人均GDP的增長而減低,耕地資源流失的速率也逐漸放慢、停滯,呈近似直線狀。
3. 耕地資源流失量與經濟發展的關系是一個非常復雜的問題,不同的地區、不同的時期所呈現出的規律也是不一樣的。張掖市作為西北一個農業小城市,它和其他的東部研究區域相比經濟較為落后,其人均GDP、城市化水平遠遠落后于發達城市,其耕地庫茲涅茨曲線轉折點出現的時間在2011年,比其他城市要晚十到二十年。
4. 同時,張掖市的區位因素也是影響其耕地庫茲涅茨曲線規律的一大重要因素。張掖市特殊的綠洲地貌決定了其擁有良好的農業發展條件。作為一個農業城市其第一產業必定在其產業構成中占據重要地位,相比較其他地區也較為重視農業的發展,所以,其耕地庫茲涅茨曲線的表現形式及特征與東部沿海城市有一定的差別。
綜上所述,在發展城市經濟時,應該從多方面整合城市資源,注重節約和保護耕地資源,避免不必要的浪費,達到既發展了經濟又保護了耕地資源的目的。
參考文獻:
[1]楊多貴,周志田,陳劭鋒.庫茲涅茨假說及中國地區差距的實證研究[J].軟科學,2004(01).
[2]蔡銀鶯,張安錄.耕地資源流失與經濟發展的關系分析[J].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2005(05).
[3]劉艷艷,吳大放,董玉祥.珠江三角洲地區耕地流失與經濟增長的耦合分析——以珠海市為例[C].中國山區土地資源開發利用與人地協調發展研究,2010.
[4]許廣月.耕地資源與經濟的增長關系:基于中國省級面板數據的實證分析[J].中國農村經濟,2009(10).
[5]林伯強.中國二氧化碳的環境庫茲涅茨曲線預測及影響因素分析[J].管理世界,2009(04).
[6]曲福田,吳麗梅.經濟增長與耕地非農化的庫茲涅茨曲線假說及驗證[J].資源科學,2004(05).
[7]楊桂山.土地利用/援蓋變化與區域經濟發展[J].地理學報,2004(10).
[8]胡建民,石億邵.略論耕地庫茲涅茨曲線在我國的適用性[J].長江流域資源與環境,2008(04).
[9]何蓓蓓,劉友兆,張健.中國經濟增長與耕地資源非農流失的計量分析——耕地庫茲涅茨曲線的檢驗與修正[J].干旱區資源與環境,2008(06).
[10]李永樂,吳群.經濟增長與耕地非農化的Kuznets曲線驗證:來自中國省際面板數據的證據[J].資源科學,2008(05).
(作者單位:朱彤,甘肅農業大學管理學院;李純斌,甘肅農業大學資源與環境學院。李純斌為通訊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