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海軍 吳亞男 鄂洋 關曉溪 蔣琪 方堃 王慶鶴
摘 要:隨著社會經濟的迅猛發展與農業科技水平的不斷進步,農業生產也出現新的格局與特點,尤其是伴隨著家庭農場、觀光農業、現代農業企業、生態農業及“互聯網+”等新型農業產業的誕生,傳統的教學模式已經難以滿足市場對高精尖農林專業人才的需求。為了有效提高農業資源與環境專業課程的教學效果,培養綜合素質過強、理論知識扎實、實踐能力過硬的應用型人才,以農業資源與環境專業課程教學為對象,分析了農業資源與環境專業教育教學現狀,闡述了“理實一體化”教學模式的主要優勢,探討了“理實一體化”教學模式在農業資源與環境專業中的實踐路徑,為農業資源與環境專業應用型創新人才的培養提供參考。
關鍵詞:“理實一體化”;農業資源與環境專業;應用型人才;教學模式
文章編號:1004-7026(2019)17-0129-02? ? ? ? ?中國圖書分類號:TU238-4;G642 ? ? ? ? 文獻標志碼:A
農業資源與環境專業屬于傳統農學門類的環境生態類別,主要研究農業生產與發展過程中的資源問題與環境問題。該專業由土壤與農業化學和植物營養學專業演變而來。20世紀90年代,根據教育部《普通高校本科專業目錄》《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設置規定》(教高[1998]8號)[1]等相關文件的要求,在土壤學和植物營養學傳統學科的基礎上整合了農業環境保護、漁業資源、部分農業氣象等專業,組建農業資源與環境專業,故該專業又被稱為老牌“新興”學科專業。農業資源與環境專業人才的培養不同于文、理、工等學科,不僅需要扎實的基礎理論知識,同時需要具備較強的動手操作能力,并且有“懂農”“愛農”“為農”的農業情懷。
1? 農業資源與環境專業教育教學現狀
2017年,教育部下發的《教育部關于進一步深化本科教學改革全面提高教學質量的若干意見》(教高[2017]2號)明確指出,新時代將繼續深化本科教學改革和提高教育教學質量[2],其中課程建設是提高本科教育教學質量的關鍵環節。近年來,農業資源與環境專業的院校逐年遞增,但從事本專業工作的畢業生卻不足30%[3],這與該專業教育教學現狀存在一定的關系。
1.1? 生源質量參差不齊,學生缺乏學習興趣
任何一種教學模式,其核心都是學生。學生從業5年后,展現出的個人價值及對專業教學的滿意度是評價教學模式及人才培養的重要指標之一。目前,農業資源與環境專業(農學類)的學生多數來自于農村或普通工人家庭,80%以上的學生家庭條件較為困難,其讀書主要是為了今后能夠更好地就業。少部分學生具有良好的生長環境與教育背景,但對農業知識涉獵較少,常常出現“高分低能”的現象。
1.2? 師資隊伍力量薄弱,職業倦怠嚴重
師資力量是專業進步與人才培養的重要基礎與保障。目前,高等院校普遍擁有較高專業素養和道德素養的師資隊伍,強烈的責任感和使命感是廣大教師努力工作的內在動力。但農業資源與環境專業是應用性較強的學科,很多內容源于農業生產實踐,部分教師缺乏農業生產的實踐經驗,課堂教學的效果再好也只是紙上談兵,對學生的實踐教學常常只能一帶而過。此外,過高的社會期望與過低的社會地位和待遇形成鮮明對比,繁重的工作壓力與長期緊張的生活節奏致使部分中青年教師情緒低落,工作熱情減退,職業倦怠現象嚴重。
1.3? 教學資源不足,硬件設施落后
農業資源與環境專業對實踐性和綜合性均具有很高的要求。實踐在一定程度上能夠鞏固所學的理論知識,也能提升與拓展綜合操作技能與團隊合作能力。但是,教學示范基地與實驗室建設依然停留在傳統的理論授課與實踐分離的初級階段,試驗設備不足,缺乏校內農藝標本示范基地,而試驗對農時和季節的要求較強,生長周期與過程要求嚴格,難以真正實現以“田間地頭”為主的課堂教學改革。
2? “理實一體化”教學模式
“理實一體化”教學就是將理論與實踐融合,以培養能力為導向,注重發揮學生的主體性,強調“做中學”“學中做”,上升為“學中思”“思中學”的教學理念,最終達到“知行合一”的課堂教學效果。該教學模式最早源于德國“雙元制”教學法,但強調“做中學”教學理念的人是美國著名教育學家杜威[4]。我國著名教育學家陶行知于20世紀30年代提出類似的教育思想,即“社會就是學校”,主張學以致用,理實結合。
與傳統的教學方法相比,理實一體化教學模式在教學目標上重點突顯對學生職業技能的培養;在教學內容上突顯理論與實踐的整體性;在教學方法上突破傳統“填鴨式”教學理念的束縛,穿插使用討論式、探究式、實驗式、任務驅動式、項目式等各類教學方法,突顯教師的引導與學生的“寓學于做”;在教學評價上突顯過程性、動態性、平等性及開放性的教學理念[5-6]。
3? “理實一體化”教學模式在農業資源與環境專業中的實踐路徑
3.1? 以差異為標準,夯實“理實一體化”學情基礎
要完成理實一體化教學,學生是核心。學生是課堂教學的主體,不同的教育背景、家庭環境、能力水平及智力因素均會導致學生在自信心、求知欲、學習動機、意志力、自控力及獨立性方面表現出差異。在課堂教學過程中,必須考慮并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因材施教,循序漸進,激發學生的求知欲,增強專業學習的興趣,否則就會導致能力強、基礎扎實的學生“吃不飽”,基礎薄弱的學生“吃不了”。
3.2? 以素質為導向,打造“理實一體化”的師資隊伍
要完成“理實一體化”教學,教師是關鍵。十九大報告明確指出,要優先發展教育事業,把中國建設成為教育強國,使教師隊伍具備更高的素質。教師的素質是一個學校進步與發展的關鍵。在“理實一體化”教學中,專業教師不僅要具備扎實的理論知識及熟練的實踐技能,還要對“理實一體化”課程涉及的領域有全面而深入的認識,同時擁有理論與實踐結合的能力和教學設計與教學組織安排的能力。“理實一體化”教學改革的順利推進,更需要“復合型”“雙師型”專業教師,要具備較高的專業知識和技能、教學水平與師德師風,有深入生產一線的切身體驗(即“雙修+1體”的師資隊伍)。堅持“走出去、請進來”發展策略,實現對教師隊伍的優化整合,為“理實一體化”教學改革的推進提供師資保障。
3.3? 以需求為目標,完善“理實一體化”的教學資源
要完成“理實一體化”教學,教學資源是保障。基于不同的教學環節,“理實一體化”的教學資源主要包括教材、教學設備及實訓中心(基地)3個部分。
3.3.1? “理實一體化”的教材
“理實一體化”的教材要有其自身的特點,即以專業教學、知識、能力為目標,具有科學性、前沿性和實用性,緊密聯系農業生產實際。理論與實踐之間具有嚴密的邏輯主線,各環節之間相互銜接,內容遞進,嚴格貫徹因“容”施教的教育理念。
3.3.2? “理實一體化”的教學設備
“理實一體化”的教學設備主要包括多媒體教學設備、網絡教學平臺及虛擬實驗室等,這些教學資源能夠有效彌補講解理論知識的缺陷,提高教學素材的形象性,成為理論與實踐之間的橋梁,提高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和興趣[7]。
3.3.3? “理實一體化”的實訓中心
“理實一體化”的實訓中心主要包括校內(實驗室和基地)和校外兩個部分。校內實訓中心可以提高實驗室的開放性,便于學生自主探究。建立健全農用校內教學示范基地尤為重要,該場所能夠結合農作物的周期性、季節性及特殊性靈活地開展教學與實踐活動,增加學生動手操作的機會,提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8]。
4? 結束語
隨著社會經濟與農業技術水平的快速發展和提高,農業產業對人才質量的要求不斷提升,農學類各個專業應積極應對新形勢帶來的變化,積極探索與之適應的教育教學模式。“理實一體化”教學模式在農業資源與環境專業教學改革中取得了一定了成效,初步完成了“做中學,學中做,學中思,思中學”教學體系的構建,實現了教、學、做合一,將理論與實踐融會貫通,提高了學生的職業能力與綜合素質,實現了“知行合一”的應用型人才培養目標。但是,在“理實一體化”教學改革實施過程中存在一些問題,如管理制度僵化、教學資源尤其是校內教學示范基地缺乏等,均與“理實一體化”教學模式嚴重不符,需要在今后的教學實踐中進一步探索與完善。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高等教育司.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目錄和專業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
[2]王有寧,劉牛,徐運清,等.基于質量工程的農業資源與環境專業課程教學范式的構建與實踐[J].科教論壇,? ?2019,30(9):299-301.
[3]孫未冉.艾賓浩斯遺忘曲線在學習中的應用[J].科學大眾(科學教育),2018(10):32.
[4]胡海軍,吳亞男,鄂洋,等.淺析中國農業高等教育教學法的現狀與未來[J].教育教學論壇,2018(1):176-178.
[5]李雄圣.職業教育理實一體化課程研究[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1.
[6]李曉慧.心理健康教育中的理實一體化[J].現代教育,2013(2):118.
[7]郭航.食品微生物檢驗課程理實一體化教學改革探析[J].才智,2017(33):150-151.
[8]王義麗.談職業教育中的“理實一體化”教學[J].智庫時代,2019(40):198,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