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高職院校如何有效輸出應用技能型人才,滿足市場對技能人才的需求,是高職院校的重要任務。本文借助利益相關者理論,探討高職院校校企合作的核心利益相關者,通過分析泉州理工職業學院校企合作存在的問題及產生問題的原因,最后提出均衡各方利益、促進校企深入密切合作的可行性對策建議。
關鍵詞:高職院校;校企合作;利益相關者
一、利益相關者理論
1984年,弗里曼在《戰略管理:利益相關者管理的分析方法》中提出“利益相關者是能夠影響一個組織目標的實現,或者受到一個組織實現其目標過程影響的所有個體和群體”。而利益相關者理論則是指企業的經營管理者為綜合平衡各個利益相關者的利益要求而進行的管理活動。它不同于傳統企業理論,前者崇尚“共同治理”,后者則主張“股東至上”(股東至上理論是指股東是企業的所有者,享有企業的剩余控制權和剩余索取權,企業的經營目標在于股東利益的最大化)。根據弗里曼的定義,高職院校校企合作的利益相關者應該包括政府、企業、高職院校、師生、家長、校友、行業協會、媒體、公眾等群體或個人。但是,不同利益方對高職院校校企合作的影響力不同,因此,筆者從影響力維度出發,將高職院校校企合作的利益相關者分為三個層次,從高到低依次為核心層(政府、企業、高職院校和師生)、中間層(行業協會、校企合作委員會等)和邊緣層(家長、校友、社會公眾和媒體等),并且探討核心層的利益訴求與利益沖突。
二、泉州理工職業學院校企合作現狀分析
泉州理工職業學院充分認識到“校企合作”、“產教結合”是培養技能型人才的有效途徑,集校企為一家,校企為一體,從專業建設、課程開發、實踐基地建設、師資隊伍建設、人才培養模式、發展校辦產業、服務企業等方面多渠道、多層次、多模式積極開展校企合作、產教結合的實踐,并在地方政府部門的大力扶持下已經取得一定的成效,已和200多家企業開展合作關系,尋求共同發展。
(1)校企合作的現存問題。①政府保障校企合作的法律依據不夠健全,地方政府在具體實際操作過程中并沒有落實到位,或者在落實的過程中耗費太長時間。另一方面,高職教育的地位低,在教育資源上的分配也少,得到的扶持力度也較小。再者,政府忽略第三方管理機構的設立,院校與企業合作過程中,一旦出現沖突和問題就缺少一個機構或組織來協調沖突,解決問題;②企業缺乏培養人才的社會責任感,服務社會的意識不高,參與校企合作的積極性低,投入到人才培養的費用低。目前的校企合作只停留在淺層次的結合上,企業沒有全身心地與高職院校進行深入的探索研究;③高職院校在社會上的認可度較低,無法有力地激發企業的合作熱情,也無法獲得政府部門更大力度的扶持。此外,院校沒有意識到“校企合作”的宗旨是培養大量兼備較高綜合素質和綜合技能的人才,而只是把它當成解決學生實習的捷徑,沒有將校企合作落實到位。再者,泉州理工職業學院作為民辦高校,經費來源渠道單一,缺少政府的財政撥款,經費儲備不足。同時,學院缺失校企合作專責部門,實施方案不夠完善,“雙師型”師資也較為匱乏;④教師參與校企合作獲得的待遇回報并沒有和付出的時間和精力成正比,導致熱情度較低;學生的學習能力薄弱、自控力較差,使得學生參與校企合作的主動性低,大部分學生消極對待校企合作。
(2)校企合作現存問題的成因。首先,各核心利益相關者只關注自身短期利益而產生利益沖突,且沒有得到有效協調。政府和高職院校、企業之間存在利益沖突,政府通過降低校企合作扶持力度來縮減財政支出,高職院校和企業卻期待政府增加校企合作的資金投入以減少自身經費開支。再者,企業和學生之間同樣存在著利益沖突,例如學生希望企業能增加他們的實習津貼,而企業期望減少資金的輸出。各核心利益相關者只注重自己的短期利益,卻忽視了校企合作的共同利益及長遠利益,繼而引起不同層次的利益沖突問題,需要有人來協調。但是政府并沒有創建專門負責監督管理校企合作、具有權威性的第三方管理機構,使得利益相關者的利益沖突無法得到及時有效的協調。
此外,除核心利益相關者政府、企業、高職院校和師生外,其他利益相關者如行業協會、社會媒體、社區等很少、甚至沒有參與到校企合作中,未能發揮他們應有的推動作用。再者,社會經濟、文化和輿論等外部環境都會對校企合作產生直接或者間接的影響,例如政府法律政策與經濟社會環境等 。社會大眾對職業教育的意識誤差仍然較為嚴重,許多人輕視職業教育,這種錯誤的社會輿論導向嚴重影響或制約著高職院校校企合作的發展。
三、利益相關者參與下高職院校校企合作的發展策略
(1)利益驅動機制。首先,政府需要引導相關公務人員認清校企合作對于經濟文化發展的重要性,對工作人員的積極作為實施相應的獎勵措施,鼓勵并支持公務人員主動參與校企合作的監督、管理和執行工作中。其次,企業也應激發員工繼續教育的積極性,同時吸引高水平的高職院校師生到企業掛職工作,為企業帶來更大的利益創收。最后,高職院校應該加大師生參與校企合作的動力,盡可能滿足師生的實際需求,加強教師的科研和技術創新來為企業發展提供技術和智力支持,增大科研項目資金投入,不斷完善科研設備,爭取最大程度地幫助合作企業實現其利益最大化,因為只有滿足了企業的利益需求,才能從根本上吸引企業積極參與合作。
(2)行為約束機制。各方利益相關者執行工作的過程中,需要一個健全的行為約束機制來規范他們的行為,以無形的力量滲透校企合作的每個環節,對各利益相關者的協同合作起到方向上的把控作用,保證各方相互配合、相互協同,促進各方的共同發展。在校企合作過程中,政府部門的監督管理工作、企業的生產實踐教學、院校的知識理論教學以及科研產品的轉化工作,都應該受到相應行為約束機制的制約。政府政策的具體執行行為、校企合作協議的規范工作、學生的頂崗實習事項也需要在相應行為約束機制中展開,以保證各利益相關者相互制約、相互督促,在一個有秩序、有組織、有規則的環境下進行校企合作。
(3)反饋與評價機制。高政府扶持資金的使用情況、校企日常運行情況、師生教學和實踐情況都需要進行及時反饋溝通,以便校企合作能在一個相互信任、相互了解的組織關系中運行。實時反饋校企合作的運行狀況,也能幫助組織決策者靈活管理校企合作的發展動態,掌控好校企合作的整體局面。此外,各利益相關者的合作成果應該得到有效地評價,而這個評價指標需要各利益相關者的一致認可,對校企合作取得的成效或不足進行階段性評價,有助于各方及時反思并改進工作成果。
作者簡介:
劉萍萍(1988.7-),女,福建泉州人,碩士,講師,研究方向:教育。
基金項目:
《利益相關者視角下高職院校校企合作發展研究——以泉州理工職業學院為例》,校級課題:QZLGXJ16-13,項目主持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