韋鳳湘
摘 要: 教師可以在遵從初中生的身心特征的基礎上,循序漸進地將水墨畫技法以系統、具體、簡練的形態呈現給他們,從而讓他們通過把玩墨色、趣味臨摹、游戲互動,逐步愛上水墨畫,樂意學習,逐步學會技巧。
關鍵詞:國畫;教學;墨韻
學習中國畫既要“有筆”,又要“有墨”。所謂“有墨”就是要做到“墨韻”生動。在作畫的過程中,通過水與墨的巧妙配合,運用不同的筆鋒筆法和墨法的變化,可以創造出濃、淡、干、濕、實、虛等極其豐富、千姿百態、妙不勝言的墨象效果。這些不同的墨跡貌相產生不同的墨意感和墨律美,墨意感和墨律美的有機配合就形成了“墨韻”。“墨韻”是中國畫畫家表現客觀物象形神和表達作者主觀情思的一種強有力的繪畫藝術手段。
所謂“墨韻”實際上也是指墨的“氣韻”,也可當音樂的節奏韻律美感講,音樂的強弱高低不僅有節奏韻律美,而且還給人以余音繚繞、回味無窮的藝術感受。因此,“墨韻”既是指墨的氣質意味,又是指墨的節奏韻律,是墨的“氣韻”的簡稱。“墨韻”和音韻一樣,其所包含的墨的意味美和節律美不僅要使人視之動心,還應令人觀后浮想翩翩,有余味無窮之感。
“墨韻”要求用墨要“氣韻”生動。使墨通過不同的墨象變化,既能表達出不同感覺情緒內容的墨意效果,又能使各種不同的墨象重迭交錯,組成象交響樂般既有節奏變化又有統一墨調的墨律之美。這種墨意感與墨律美的高度統一,就形成了“墨韻”。有了“墨韻”墨色的變化就豐富多彩,墨的各種變化,除能表現色彩變化之意外,還能表現究竟遠近,明暗陰陽、干燥濕潤以至人品、性情等更復雜的內容。清代沈宗騫以《芥舟學畫編》中談到,用墨“其淡處薄霧依微,焦處如濃翠欲滴之潤。明如秋山,澤如春水,灼如晨花,秀如芳草。
在唐、五代時期就創造了濃淡干濕的點線墨畫法。水墨畫以筆取形,以墨取色。用墨的多種變化表現景物的色彩明暗、凸凹、空間、質量、意境、氣氛等。水墨畫高度的藝術概括性和純凈的藝術風味得到了人們的喜愛和推崇。到了宋元時代,水墨畫法無論在理論或實踐上都達到了很高的水平,并且逐漸發展成為以墨為主色,以傳神寫意為宗旨的寫意畫法。明清以后更發展成為我國獨具民族特色而雙“雅俗共賞”的繪畫藝術形式。寫意畫或純以水墨、或以墨兼色,都十分講究用墨的方法。古人曾總結出用墨有“五色”、“六彩”,運墨有“潑、破、積”等方法,并提出“墨韻”一詞以概括對用墨的要求。
“墨韻”在中國山水畫,花鳥畫中有如此重要的地位,那么在中學美術教學中就應該談及一些有關于“墨韻”的淺而易懂的內容,并在課堂上就如何產生墨韻效果多作些示范并讓學生親身體驗。具體的方法是:教學課程中教學生用長鋒狼毫筆蘸清水,后蘸淡墨,再用筆尖蘸濃墨,把筆頭輕輕柔一下。這樣毛筆的筆根含清水,筆肚含淡墨,筆尖有濃墨。把筆側鋒一掃或一擺到紙上去,水和墨就相互滲透融合,自然產生一筆有濃有淡、有干有濕、呈現出五墨六彩的“墨韻”來。我們教畫牡丹,先從花頭畫起,在調色前,先把羊毫大筆洗凈,使筆頭含水量適當,先蘸少量白粉和適量曙紅略加調合,再蘸少量胭脂并加少許墨汁,輕微調動筆頭,使筆頭呈現濃(紅)、淡(粉紅)、粉(粉白)、水四個不同的色階。然后按花瓣大小,疏密、聚散下筆,畫完花瓣,待未干之前,再蘸墨汁點花心,后用白粉加黃以大小疏密之筆勾出花蕊,并用石綠點提。對于畫葉子,國畫掌握濃淡襯托很重要,有濃才顯得出淡,有淡才顯得出更濃,濃淡的運用要多樣靈活。具體畫法是,用洗凈的大狼毫蘸適量藤黃和花青在盤內調開,少加墨汁稍調,以側鋒為主,由葉根向葉梢運筆,要按照葉子偃、仰、反、側的變化,順筆、逆筆、側鋒、中鋒穿插使用,墨彩要分老葉、嫩葉、正面、背面,層次要有變化,切忌墨彩板滯和千篇一律不分濃淡前后。另外,畫葉要先前葉再畫后葉、由濃到淡,筆墨要奔放、有力、輕松流暢,接著勾葉筋。葉子的形態、動勢是否生動、有神,要靠勾葉筋來完成。勾葉筋用筆要事出有因頓挫,要有力,起到筋骨作用。勾葉筋要趁墨色將干之際勾,干后去勾就死板了。最后就是畫枝干。總之按這樣的步驟方法畫下去,葉子的“墨韻”,花的色韻和整幅畫的韻味或多或少都會呈現出來。不過,我們老師課堂時間倉促,在作臨摹示范和寫生示范時有時不盡人意,但哪怕是略有一些“墨韻”,能現出一點墨彩淋漓的效果,也會激發起學生極大的興趣。
繪畫不是機械制圖,而是感情的抒發,沒有固定的模式可套。明朝的李月華把繪畫比作蒸云,他說“作畫如蒸云,度空觸石,一任渺彌,遮露晦明,不可預定,要不失天成云致。”所以,許多大師名人畫巨幅大畫,事先也不打草稿,只有腹稿。一旦落筆,便隨手寫去,行于當行,止于當止,一氣呵成。意存筆先,畫盡意在。他們這種畫法常常會有超出預想之效果。這是“偶然拾得”。我們不可能把這些講給學生,因為他們是聽不明白的。學生臨摹、作畫大多都按鉛筆先描的形狀范圍落筆落墨,這初學階段肯定無法發揮筆墨,甚至手拿畫筆后只能戰戰兢兢,如臨深淵,如履薄冰,當然現階段不可能企盼他能畫出整幅有生氣的畫。但局部的,如教他們在畫山水時用水破墨、墨破水、濃破淡,某一處,某一筆獲得“墨韻”,達到濕潤華滋、清潤豐秀,淋漓酣暢是可能的。所以當教他們臨摹花貓后面的大芭蕉葉、荷花、月季、牡丹的葉子時,便鼓勵他們大膽些,蘸好水,墨大膽一揮,有時也真的有“偶然拾得”,呈現出水墨暈染、濃淡干濕在一筆中兼而有之的效果。此時他們也就激動得意忘形、高聲大叫。一人畫得出,眾生又仿造,形成了群體繪畫的熱潮。所以我認為“墨韻”極有利于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幾年來都堅持這么做。當然我必須告訴學生,任何偶然都寓于必然之中。沒有認真的學習功夫,大筆一揮隨意涂抹,決不可能畫出佳作來。筆墨功夫是要學一輩子的。
“墨韻”這個本來是專業畫家們要終生努力解決的難題,我也深知繪畫用筆難,用墨更難,繪畫以筆為骨干,以墨為血肉,有筆無墨非好畫,有墨無筆亦非好畫。縱觀千秋藝壇,筆墨兼而有之者確為少數。而中學美術課教學中談起筆情墨趣(墨韻)似乎有點玄,但縱觀本人二十多年的教學實踐,向中學生淺層次地講述墨韻,讓他們懂得墨韻的基本方法,極大有助于整個中學過程的美術教學,提高學習繪畫的起點,激起學生學畫的濃厚興趣,有效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
參考文獻:
[1] 張婷婷.《墨韻》系列[J].毛紡科技,2019,47(06):95.
[2] 墨韻鐘樓——江蘇省常州市鐘樓區中小學優秀書法作品展[J].江蘇教育,2019(29):50-57.
[3] ?Dag Tuastad. “We Are mansaf , You Are mulūkhīya ”: Symbols and Meanings of Football in Jordan[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iddle East Studies,2019,51(3).
[4] ]Yavuz Aykan. Sharī?a Scripts: A Historical Anthropology[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iddle East Studies,2019,5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