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國民族聲樂唱法的形成歷史悠久。“五四”運動展開了中國民族聲樂發展史上嶄新的篇章。伴隨著西方音樂和西方美聲唱法的傳入,我國民族聲樂新唱法在吸收與借鑒中興起,在繼承與創新中成長。新中國的成立給中國民族聲樂注入新的活力。伴隨著革新開放,我國民族聲樂藝術在挖掘與改造中繁榮,在交流與融合中走向成熟,成為世界音樂大觀園中一朵奇葩。
關鍵詞:中國民族聲樂; 民族唱法; 發展現狀
一、中國民族聲樂唱法在近現代演變與發展的歷程
(一) “五四”運動揭開了中國民族聲樂發展史上新的一頁
1919年“五四”運動后,以意大利學派為代表的美聲唱法以及西方教會音樂大量傳入中國,對傳統音樂以及民間小調的發展提出了新的要求,促使我國藝術歌曲的創作逐漸興起,出現了民族聲樂新唱法。郎毓秀、斯義佳、黃友葵、周小燕等一批海外歸國歌唱家,通過獨唱音樂會,將新創作的歌曲納入教學實踐,形成了許多有價值的聲樂作品,為我國民族聲樂的發展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二)新中國的成立促進了中國民族聲樂的大發展
新中國成立初期,藝術歌曲創作在怎樣植根于自身的民族民間曲調進行了大膽的創新。大量珍貴的民間歌曲被采納和重新編配,并進行了中國本土化和聲的加工和修飾,按藝術歌曲鋼琴伴奏要求,為它們加上極具藝術感染力的鋼琴伴奏譜,使鋼琴伴奏與音律走向、演唱有機地結合在了一起。這不但提高了這些歌曲小調的藝術品味和音樂渲染能力,而且還使他們煥發出了新的藝術感染力和音樂感召力。挖掘與改造,促進了我國民族聲樂的繁榮。根據原生態曲調創作的《牧馬之歌》等,在我國民族風格歌曲中的屬上乘之作;抒情歌曲《馬兒啊,你慢些走》等,也深受群眾的喜愛。這些聲樂作品,體現了“古為今用,洋為中用”的原則。50年代,偉大的社會主義改造極大的激發了音樂家們創作熱情。經過“土洋”之爭,在 “雙百”方針指引下,他們努力吸收豐富的民族聲樂營養,在探索音樂作品本土化風格的道路上努力學習歐美曲調創作技法并不斷深化改編。當時,王昆、王玉珍等歌唱家們的演唱,雖然借鑒和運用了西洋唱法,但始終保持了本土演唱風格;《劉胡蘭》、《小二黑結婚》、《江姐》、《紅霞》等聲樂作品,更是將本土化的音樂風格展現的淋漓盡致。
二、中國民族聲樂唱法的風格特色
我國是一個多民族大融合的社會主義國家,每個民族都有本民族自身的語言,不同的語言音調確定了各個民族的演唱風格。近百年來,通過對我國傳統聲樂的繼承和發揚,對西方音樂及唱法的吸收和借鑒,當代中國民族聲樂唱法已經形成具有其獨有的演唱特點的規律和科學的方法。
我國民族聲樂注重對作品背后所引申的含義和心境的描繪和表現。中國民族唱法要求演唱者的音色圓潤、清脆、結實、明亮,要求聲音自然純凈,講究字正腔圓,代表了我國悠久的審美情趣。如郭蘭英、王昆、吳雁澤、李雙江、李谷一、胡松華、胡寶善、彭麗媛、蔣大為、閻維文、呂繼宏、魏金棟、王宏偉、劉和剛等我國近現代的民族演唱家,無不具有這一特色。“四川清音”、“京韻大鼓”、“陜北道情”、“河南墜子”、“山東琴書”、“河北梆子”、“東北二人轉”等,它們在潤腔、歌唱技法、發音部位及咬字吐字等運用上,為中國民族聲樂提供了許許多多寶貴的經驗,近現代聲樂創作中借助這些經驗,推動了民族聲樂的發展。
三、審美方面的特點
在我國豐富的歌唱語言中,音韻美是聲樂作品獨有的美學特征。行腔韻味是民族唱法的魅力所在,是主觀情思與客觀意境的高度統一。唱腔之美就是演唱中以語言表現為中心,按自己的審美習慣和演唱技法對唱腔進行修飾和個性美化,是作曲家情感和個性特色的延展和新創作。例如陜北民歌,由于地域和居住的特點,唱腔具有高亢悠長、直爽豁達、幽默詼諧的特點,曲調游離、裝飾音較多,用曲譜記錄較為復雜和困難,然而,正因為本土方言的這一修飾潤腔,“陜北味”的芳香就散發出來了,《王貴與李香香》等歌曲,就是吸收了陜北民歌特別是“信天游”的音樂素材。王昆、郭蘭英、彭麗媛三位歌唱家演唱的《我的祖國》,表現出來的唱腔風格各不相同,王昆質樸大方、活潑細膩的唱腔風格,郭蘭英高亢亮麗、親切甜美的唱腔風格,彭麗媛圓潤激情、清新秀麗的唱腔風格,但都體現出了唱腔之美。通俗地講,民族聲樂唱法要注重情感的表達,“以情帶聲,聲情并茂”。
四、民族聲樂的新特點和新挑戰
民族聲樂發展到今天面臨著許多新的機遇與挑戰,首先,隨著新媒體的不斷涌現,廣播、電視、新媒體、自媒體大量的充斥著觀眾的眼球和聽覺,當下的觀眾每時每刻都感受著新鮮的事物和藝術表現形式,聲樂作品也不再是單一的接受方式。音樂人也漸漸的增加了更多自己能夠駕馭和闡釋的音樂元素。其中由新民謠是的歌曲《春天來了》,帶有戲曲風味的歌曲《悟空》《卷珠簾》等,這些民族聲樂作品都有一個共同點,那就是不再是單一的民族唱法或者美聲唱法。而更多的采用流行唱法演唱,以譚維維、譚晶、哈輝為代表的一批新實驗派的民歌手逐步登上了歌唱舞臺,其特點是都具有高等音樂學院民族演唱技法的學習背景,但卻運用流行演唱方式闡釋中國民族音樂的各個方面。代表作有《華陰老腔》《在那東山頂上》《關雎》。這些新的變化都是民族唱法為了適應新的時代潮流以及隨著時下大眾的審美特點變化而產生的并取得了不錯的市場表現和觀眾反響。
時間已經進入了21世紀的第二個十年,這個十年之中,人民的物質水平得到了顯著提高,我國正在消除貧困化的道路上面大幅向前,同時人民在滿足了日常的物質層面的消費后勢必需求一個更高的精神消費。作為民族聲樂的演唱者傳承者,有必要也有義務更加深入的了解和發展民族聲樂利用前人留下的經驗武裝自己的理論基礎。同時,深層次發掘我中華民族各地的風土人情以及文化歷史,從中找到更加貼合群眾需求的音樂演唱方式和表演方式,使我們自己創立的民族唱法(也叫中國唱法)能夠更加貼近群眾,更能傳遞新時期的群眾之聲和共鳴。
參考文獻:
[1]李曉貳.民族聲樂演唱藝術[M].長沙:湖南文藝出版社,2000.
作者簡介:
李鶴,音樂與舞蹈學碩士,國家三級演員,四川省音樂家協會會員,成都藝術劇院有限責任公司獨唱演員、主持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