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大學生作為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受眾,其獲得感是衡量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成效的標準之一。因此本文以大學生獲得感為切入點,以《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程為樣本,從大學生感官獲得感、理論獲得感、價值觀獲得感三個維度出發,對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模式進行探析,以期從思政課硬件建設、軟件提升、互動有效三個方面進一步提升高校思政課的實效性。
【關鍵詞】 大學生 獲得感 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 教學模式
2019年3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座談會上強調:“辦好思想政治理論課,最根本的是要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解決好培養什么人、怎樣培養人、為誰培養人這個根本問題。”思政課作為大學生科學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養成的重要平臺,其教學模式的構建必須以大學生獲得感為出發點和落腳點。只有讓大學生在課上有所話,課下有所思,思后有所獲,思政課的教學模式才算“活起來”。
一、大學生獲得感的維度分析
(一)大學生感官獲得感
學生在課堂上是通過聽、看、說、想來獲取內化知識的,因此學生的感官體驗是檢驗課堂精彩與否的第一關。而學生的感官獲得如何又與教師的教學手段是否能貼“正中”學生的“口味”,教師的知識儲存是否能調起學生的興趣,教師的語言表述及肢體表達是否能與學生產生共鳴,只有這些教學手段、教學能力貼合學生,讓學生在課堂初產生興趣時,學生對感官獲得才可得到滿足。
(二)大學生理論獲得感
學生在課堂上是為了汲取知識,這其中包含顯性知識和隱性知識,比如《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2018年修訂版)的第六章《尊法學法守法用法 》,在這一章的學習中,學生既可以獲得我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的相關理論知識,了解相關法律常識,又可以培養自身的法治思維,提高法律意識,這即是學生在思政課堂上的理論獲得感,學生通過思政課堂既能增長相關理論知識,又能培養相關思維模式和思維意識。
(三)大學生價值觀獲得感
思想政治理論課課堂是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陣地,也是大學生科學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形成的重要路徑之一。因此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最終目的是為了讓學生獲得所學的知識,并將其內化為自身的思想自覺,也就是通過思政課堂塑造科學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這就是學生在思政課堂上的價值獲得感。
二、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模式方向把握—以《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程為例
(一)堅持理論導向
《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2018年版)共七章,緒論內容為我們處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時代新人要以民族復興為己任,介紹了時代背景及當代大學生的使命職責;第一章《人生的青春之問》、第二章《堅定理想信念》對人生觀以及理想信念進行全面解釋;第三章《弘揚中國精神》、第四章《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對中國精神以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進行深入解讀;第五章《明大德守公德》從歷史角度對“道德”的演化進行了分析;第六章《尊法學法守法用法》對社會主義法律體系和社會主義法治體系進行了深入剖析。縱觀整本教材,囊括了大學生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以及公民道德、法律等基礎知識,而理論知識對于學生構建科學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增強道德意識及法律素養則具有重要的指導作用,故在思政課教學中一定要緊緊把握理論導向,實踐課不可少,但理論課更不可或缺。
(二)突出視聽享受
“抬頭率”是評價一節課堂最直觀的標準,抬頭率的高低直接說明思政課堂是否精彩,學生能否從這堂課中獲得最直接的視聽享受。以思修課為例,思修課的內容最為貼近學生,教學內容也更能引起學生共鳴,因此采用多種教學方式,發掘豐富的教學內容,提升課堂“抬頭率”,是落實大學生思政課堂感官獲得感的重要途徑之一。
(三)加強價值內化
思政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課堂、主陣地,以思修課為例,通過思修課,除了讓學生掌握必要的道德、法律知識,歸根到底是引導學生將這些知識都內化為自身的思想意識,將其升華為科學的世界觀、人生觀以及價值觀,切實樹立堅定的理想信念,高尚的道德情操以及較高的法律素養。因此在進行思政課教學中要加強引導學生進行價值內化,提升學生的價值獲得感,這即是思政課的“終極目標”。
三、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方式實踐路徑—以《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程為例
(一)扎實課堂硬件建設
課堂硬件設施直接影響著一堂課的效果,現如今高校都致力于課堂硬件設施改革,積極打造多媒體教室。當電腦、投屏成為教室“標配”后,課堂仿佛又回到了“一臺電腦+PPT”的千篇一律,故要提升學生的獲得感,還必須在標配的課堂硬件上,進一步更新教學設施,提升教學配置,如利用多媒體技術錄制慕課、微課堂,轉換傳統的教師與學生角色,利用扎實的課堂硬件,將課堂自主權更多的交還給學生。
(二)強化課堂軟件提升
首先體現為專業知識的提升,“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者也”,作為傳授道理、教授學業、解答疑難的師者,必須自身具備深厚的知識儲備,既包括自身研究的專業方向,還需不斷涉獵其他方向的知識,只有這樣才能為自己的課堂奠定堅實的理論基礎;其次體現為教學能力的提升,美化課堂教學PPT,善于利用翻轉課堂,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經常思考學生喜歡什么樣的教學方式,對什么樣的教學內容感興趣,從而去學習、去設計貼合學生生活,符合學生“口味”的教學內容和方式,以提高課堂“抬頭率”,提升教學實效性;再次體現為教學創意的提升,作為一名教師,其對象是學生,是我們這個時代最有活力和創新意識的群體,學生所接觸的世界,感興趣的東西日新月異,而作為教授知識的教師,也必須富有創意,切勿固步自封。一方面此“創意”體現在教學內容的創意上,善于發現學生興趣所在點,善于在課堂教學中尋找能夠引起學生共鳴的教學案例,以引導學生吸收并內化課堂所學;另一方面此“創意”體現在教學模式上,如制作精美的PPT可以為學生帶去感官上的享受,提升學生的感官獲得感,進而提升課堂參與性,而翻轉課堂則是將學習的決定權從教師轉移給學生,顛覆傳統教師教—學生學的模式,給學生更多的主動權來“掌控”課堂,大幅度提高學生的學習自主性。
(三)提升課堂互動效果
建立有效的溝通渠道是師與生形成良好互動的重要途徑,因此在與學生的溝通上如何找準切口、把握時機、掌握度量,以便與學生進行良好的對話,均需要教師在實際工作中不斷實踐和研究。如教師及時關注學生的學習與生活,想學生之所想,急學生之所急,善于從學生生活中發現問題,使問題生活化、語言生動化、道理平常化,以一種學生可接受的溝通方式將復雜的問題簡單化、生活化,將學生的各類問題解決于無形中,這樣,學生才能更好地理解和接受。此外,站在學生的角度,在課堂中為學生設計一定的情境,讓學生置于情境中,如“境遇式教學”,從而產生直接的情感體驗。在《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程教學中,大多數學生在接觸之中,會產生一種“我都上大學了,竟然還要上這種類似于思想品德的課程”這種想法,為扭轉學生此種想法,引導學生接受這門課程,主動去學習這門課程,教師可以在課程伊始主動設計一節《導論》,教學內容中包含了各種緊貼生活的教學案例,時間點貫穿小學、中學、大學以及步入社會的成人因道德低下、法律素養缺失而產生的各種案例,再與學生介紹完這些案例后,引導學生思索各個年齡階段的人都會出現這種情況,因此作為大學生更應該主動去通過這門課程提升思想道德意識和法律素養,從而提升學生的主動性,讓學生對這門課產生“信任感”,師生間才可形成良好且有效的互動,學生才能獲得良好的課堂體驗感和豐富的獲得感。
【參考文獻】
[1] 王晨、劉家匯.“互聯網+”背景下提升高校思政課教學實效路徑研究[J].學科教學研究.2019年1月.
[2] 劉海梅、何建東. 高校思政課“四維驅動”混合式教學模式探究—以湖北理工學院“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為例[J]. 湖北理工學院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9年1月.
[3] 李華忠.高校思政課“五維一體”教學模式探究[J]. 黑龍江高教研究,2019(2).
[4] 王凱紅.關于翻轉課堂的“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對話式教學改革的思考探析[J],法制與社會,2019(1).
[5] 候微、李盼盼. 換位研究性教學模式在高校思政課中的應用研究[J]. 沈陽建筑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8年12月.
[6] 華正學.基于認知體驗的高校思政課“行走課堂”教學范式探究[J]. 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19,(01).
作者簡介:歐陽婧,女,漢族,單位:武漢商學院團委,研究方向:青年思想政治教育理論與實踐。
教研項目:武漢商學院教研項目《大學生獲得感視閾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模式探析——以<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2018年修訂版)課程為例》;項目編號:2018N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