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發
【摘 要】2019年發布的政府工作報告指出,就業政策將與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并列成為我國宏觀調控的三大基本政策,是首次將就業的重要性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同時強調了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性。本文在分析共享經濟特征、共享經濟就業領域特點的基礎上,對影響從業者就業質量的關鍵因素進行了分析,并鎖定彈性大小、技能水平、勞動關系、職業發展及薪酬福利五個影響就業質量的關鍵因素。
【關鍵詞】共享經濟;就業質量;影響因素
一、引言
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思想引領社會發展的當下,經濟進入發展新常態,其中共享經濟的發展是基于互聯網技術及新一代科學技術與創新技術交互發展的主要產物。共享經濟不僅對經濟發展方式產生了影響,更促使企業管理和生產、人們的工作和生活方式發生了轉變。區別于傳統經濟的發展方式,共享經濟主要基于信息技術,逐漸轉變經濟與社會的組織結構,并提高整個社會信息的搜索、處理和交換效率,催生了更加靈活的、主要以共享經濟為主要特色的零工經濟和平臺經濟等新型就業模式。
在經濟發展方式方面,共享經濟催生了共享車(包括汽車、電動車及自行車等)、共享住宿、共享醫療以及共享物流等新型就業模式的發展,為我國服務業的快速結構化發展提供了領域和技術支持,成為我國結構轉型升級、經濟高質量發展及消費方式轉型的新動能。另一方面,共享經濟也為制造業的發展提供了新的方向,主要體現在產能共享、眾創型產能共享、服務型產能共享及中介型產能共享四個方面。其中日益完善的產能共享設施是制造業產能共享的基礎,眾創型產能共享是制造業中大型骨干企業生產并創新的主要前進方向,服務型產能是制造業生產領域的新型發展模式,中介型產能主要指以“無工廠”形式為主的新型制造模式。
基于共享經濟背景,在零工經濟或平臺經濟共同發展的就業新領域下,勞動者的就業質量影響因素及其內涵發生了轉變,亟需對其進行界定并對當下新型就業領域的勞動力就業質量影響因素進行分析。
二、共享經濟下就業領域的特點
共享經濟的到來直接表現為人民生活更加便捷多樣,其對我國經濟發展和就業領域都帶來了正向沖擊。尤其是在就業方面,共享經濟能夠促進勞動力自主擇業的同時,促進彈性就業最大化,同時擴大了就業群體,提高殘障人士、農民工等特定社會群體的廣泛就業機會,創新了就業領域的增長點內容。
根據《中國共享經濟發展年度報告2019》統計顯示,2018年我國共享經濟發展的總體保持中高速增長,實現了服務行業經濟效益的快速增長及結構轉型升級,帶動了新型就業、彈性就業的發展。報告顯示,2018年期間,我國共享經濟參與人數大約為7.6億人,其中,服務人員的數量約為7500萬人,約占總人數的10%。在服務人員群體中,包括全職者和兼職者,且兼職者所占比例更大。新型共享平臺不斷增長,同時促使共享平臺企業的員工數量的增長,數據顯示2018年,共享平臺就業人數增長到了598萬人,比2017年增長了約7.5%。另一方面,共享經濟平臺為“雙創”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向,為有思想、有夢想的創新創業人員提供就業支持。
基于共享經濟平臺的就業規模正在不斷擴大,其發展趨勢呈現出新特點:由實現人們衣食住行的服務業領域向工業制造以及農業生產等生產領域轉變。另一方面,共享經濟及平臺化經濟的發展,推動了服務行業就業人員的專職化發展,并表現為以基于共享網絡平臺的網約車司機、外賣騎手、網絡主播及房東等為主要發展領域,拓寬了特殊群體的就業渠道。根據數據顯示,有6.7%的滴滴平臺網約車司機是已建檔立卡的貧困人員,有12%的網約車司機是退役軍人,有21%的網約車司機是家庭的經濟支柱。另外,僅2018年一年,有270萬的美團外賣騎手獲得了可觀的收入,其中外賣騎手中有77%來自農村,有67萬騎手更是來自于我國認定的貧困縣。這一系類數據顯示,共享經濟及其平臺的建設擴大了全國百萬家庭的收入來源。
三、共享經濟下就業質量影響因素的確定
共享經濟的到來能促進就業發揮“蓄水池”和“穩定器”的作用,呈現出越來越多的勞動者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技能水平、時間彈性、人力資源及社會資源等因素進行就業領域的選擇。基于共享經濟平臺基于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及虛擬現實等高新技術,結合現階段人們新的消費及生活觀念,聚焦我國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間的社會主要矛盾,共享經濟下影響就業質量的因素及其內涵發生了的變化,主要的影響因素可以概括為:
彈性大小:主要是表現為就業領域彈性、工作時間彈性及工作地點彈性。共享經濟的發展,推動了更具彈性的就業崗位及工作時間,促使服務業(出行服務業、住宿服務業、餐飲服務業、醫療服務業、物流服務業)結構不斷優化、帶動服務業更快增長的同時,滿足就業者自主選擇就業時間和地點的需求,突破傳統“朝九晚五”的工作時間和地點模式。更富有彈性的工作性質不僅能夠促使更多就業者兼職更多的崗位,有利于在就業市場上收到歧視的女性及殘障人士的就業,提升我國整體的就業水平。
技能水平:技能水平不僅包括實際的工作能力,還包括不斷學習的能力。共享經濟更多地表現為基于互聯網平臺,要求就業者不僅擁有與崗位相匹配的技術水平,還要求就業者有持續創新、不斷學習的能力,保證自身能力與崗位的高度匹配,提高就業滿意度。
勞動關系:共享經濟背景下,傳統勞動關系的界定已不再適用,零工及網紅等非正規就業部門的從業人員的新型勞動關系促使勞動關系內涵及衡量標準的轉變,并主要根據就業人員有無工作(包括傳統工作領域和新型工作領域)來進行勞動關系的界定。
職業發展:該指標主要包括人崗匹配度和晉升機會。共享經濟背景下,人崗匹配度能夠體現資源的合理高效配置,實現人力資源的“各盡其能、各盡其職”,保證員工就業的積極性,提高就業者的就業質量。
薪酬福利:該指標的大小是就業者是否就業的關鍵影響因素,主要包括勞動報酬和職業福利。勞動報酬主要是指勞動者實際付出的腦力或體力勞動獲得的價值,是自身價值實現程度的直接衡量指標,也是就業質量衡量的關鍵測算指標;職業福利主要是指能夠滿足從業人員的物質文化需要,是在勞動報酬外,對就業者補償性、集體性及差異性的勞動補償。
四、結論
本文基于對共享經濟發展現狀的分析,明確指出了共享經濟下就業領域呈現出部門多樣化、就業彈性化、就業主體多樣化的特點,并得出共享經濟下的新型就業領域也從服務業逐漸向制造業和農業轉移的結論。另一方面,信息技術的利用提高了新就業領域對從業者理論及實踐能力的要求,在保證提高就業效率的基礎上提高就業質量。
在對共享經濟的就業領域進行分析后,本文得到了影響就業質量的關鍵因素主要有彈性大小、技能水平、勞動關系、職業發展及薪酬福利。
【參考文獻】
[1] 何勤, 楊宜勇等. 共享經濟下平臺型靈活就業勞動者就業選擇影響因素差異研究——以“微工網”為案例[J]. 宏觀經濟研究, 2019(08): 142-155.
[2] 焦若水. 有力社會: 共享經濟時代就業的社會學解讀[J]. 浙江工商大學學報, 2018(06): 108-117.
[3] 袁文全, 徐新鵬. 共享經濟視閾下隱蔽雇傭關系的法律規制[J]. 政法論壇, 2018, 36(01): 119-130.
[4] 張新紅, 于鳳霞等. 中國分享經濟發展現狀、問題及趨勢[J]. 電子政務, 2017(03): 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