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遠古時代,人類便使用樹葉或者動物皮毛作為衣服,用以遮羞御寒,經過千百萬年的發展,最終形成了現代社會上豐富多彩款式多樣的服裝,而中國服裝專業的職業教育經過幾十年的發展經歷了多個發展階段,為我國社會服裝設計和制造產業輸送了無數人才,推動了我國服裝產業的發展。基于此,本文首先簡要講述了我國服裝專業的教育發展歷程以及現代服裝專業中職業教育的主要教育模式,隨后又從兩個方面簡要分析了未來我國服裝專業職業教育的發展路線。以此來供相關人士交流參考。
【關鍵詞】服裝專業;職業教育;發展歷程
職業教育旨在讓學生通過學習獲得某種職業或生產勞動所必需的職業技能知識以及職業道德。我國社會中職業教育發展迅速,為社會提供了大量的生產勞動人才,服裝作為生活必需品,其生產和設計需要大量的人才,現代社會的服裝職業教育由此誕生,經過不斷變革和發展其教育方式逐漸成熟,成為各大職業學校中職業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
一、我國服裝專業的教育發展歷程
我國服裝教育具有幾十年的發展歷程,服裝職業教育的發展推動了我國服裝產業的進步,使我國的服裝產業的產量滿足了全國需求,同時良好的服裝設計也滿足了我國人們對時尚的追求。分析我國成立以來的服裝專業的教育大致可以分為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二十世紀七十年代之前,服裝專業的從業人員都是師徒制的教學模式,徒弟拜師后由師父進行服裝專業的教育教學工作,這種教育模式依靠師父的實踐教學,讓徒弟在跟隨師父的工作中進行學習,這種教育模式傳承出的徒弟知識掌握牢固,往往能在出師后自主進行服裝的設計和生產,但其缺點在于無法為社會批量的供應服裝專業的人才,教育教學效率低,教學內容單一,無法使學生進行全面的綜合發展,綜合素質較低,且出師以后無法專業,只能從事服裝行業的工作。
第二階段:二十世紀七十年代中后期,中央工藝美術學院和蘇州絲綢工學院打破了傳統的服裝行業的師徒制教育教學,開設服裝設計專業,最新展開了服裝專業的職業教學,后來多家高校也開展了同樣的服裝學科類的教育教學,但是最初一批的服裝專業的教學團隊師資力量是從美術或其他專業的教師中調轉的,教學方式和教學模式尚未完善,其學生也是從美術等學科的考生中錄取,學生和老師的專業能力具有不足,使服裝專業的教育活動更傾向于美術的審美教學,而與服裝設計相關的專業知識教育教學質量明顯低于傳統的師徒制教學。使學生的專業技能和專業理論知識都無法滿足社會服裝產業的需求,是我國服裝教育發展的摸索階段,為我國服裝行業的職業教育奠定了良好基礎。
第三階段:二十世紀九十年代中期,我國服裝行業不斷發展,服裝行業與國際市場接軌,對設計師的要求又一步升高,單一的設計和剪裁縫制已經不能滿足社會服裝產業的需求,需要設計師逐步樹立品牌文化意識,傳統的服裝專業教育面臨極大的挑戰,需要進行不斷變革[1]。
二、現代服裝專業中職業教育的主要教育模式
(一)現代師徒制的應用
傳統服裝專業的教育使學生無法適應市場需求,但傳統的師徒制教育無法提供大量的服裝行業從業人才,以學校和企業深度結合的方式共同培養職業人才的現代師徒制的教育方式應運而生。傳統職業教學中的教育教學需要大量的設備和資金,但當前的教育資金無法滿足教育需求,學校與企業深度合作,企業出資,與學校學生簽訂三方協議,共同培養專業人才。服裝專業的職業教育也采用了現代師徒制的教育教學模式,讓教學從課堂與工廠中自由切換,使學校培養的學生能夠更快的適應工作崗位,同時工廠中具有大量工作經驗的職工作為學生的“師傅”能夠彌補教師在實踐教學中的不足,從根本上解決學生所需與企業所需不符的教育現狀[2]。
(二)嚴格的實踐考核
職業教育的最終目的是提升學生的動手實踐能力,傳統的教學模式培養了大量的理論知識充足的社會人才,但實踐能力和實踐經驗有待補充,往往在學生學業完成的最后一年讓學生進行實踐實習,讓學生深入工廠,提升學生的動手實踐能力,將實踐能力提升到與充足理論知識的同等教學地位,轉變教學思路,嚴格對學生的實踐能力進行考核,加強對學生畢業設計的審核,使服裝專業的學生能夠自主完成設計和制作,嚴格審查學生畢業設計中是否存在漏洞和抄襲,將以往的嚴進松出轉變為嚴進嚴出,是學校培養出的社會人才具有足夠的專業能力,從根源上阻止學生入學后產生松懈心理。
(三)學生全面素質的提升
當前教育充分彌補師徒制中的不足,全面提升學生的綜合素質,為社會提供綜合能力強的高素質人才,服裝專業的學生不能只掌握與服裝相關的專業知識,對于學生的思想道德培養,計算機操縱能力,數學知識英語水平的提升也十分重要,通過提升學生的全面素質擴寬學生畢業后的事業道路,使其能夠在快速發展中多元融合各方面的知識提升專業方面的造詣,使其在服裝設計方面的設計理念與當代藝術理念接軌,解放學生固定思維,放開學生自身專業限制,讓其通過多種知識的多元融合提升服裝設計水平[3]。
三、未來我國服裝專業職業教育的發展路線
(一)服裝教育的國際化
在全球化發展的今天,任何領域都必須與國際接軌,封閉發展的道路無法適應當今社會的要求,中國服裝教育必須能夠培育出適應國際化運營的服裝專業人才,通過國際化交流,學習國外教育方式方法,研究國外教育體系,獨立開發出一套適應中國的服裝專業教育模式。讓中國服裝專業的學生受到國際頂尖服裝專業的相關知識,提高學生的學業水平,調整教師結構,聘用具有豐富工作經驗的外企設計師為我國服裝專業的學生講解他們獨特的設計理念和設計方法等。
(二)服裝專業教育的產業化與市場化
目前我國大部分職業教育和相關企業已經建立了良好的合作關系,未來我國服裝專業職業教育將與相關企業進行更深層次的交流合作,使服裝教育產業化、市場化,從而使民間資本主動的投入到教育當中,使服裝專業得到更充足的資金和教育培訓平臺,使學校培育出的服裝專業人才能夠在企業中得到更高程度的任用,具有現代專業知識的全方面人才在企業中分析和解決企業問題,能夠提升我國服裝企業在國際市場中的競爭力。同樣服裝專業教育的產業化與市場化能夠讓學校及時根據企業需求及時調整教育教學方式,更改教學內容與重點,根據社會需求培育高素質綜合發展的專業人才更具有方向性[4]。
四、結束語
現代人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已經不滿足于吃飽穿暖的基本生活,開始著重關注生活品格,而服裝則是其關注的重點之一,我國成立以來,服裝行業的不斷發展,其產量已經足以滿足全國人民的生活需求,但仍需服裝專業的職業教育培育更多的專業人才對服裝的款式進行設計,以滿足人們對生活品質的追求。
【參考文獻】
[1] 余瓊蓮.淺談中等職業學校服裝專業教育的可持續發展[J].職業技術,2012(3):62-63.
[2] 王明霞.淺析服裝類中等職業教育課程改革[J].劍南文學(下半月),2011(10):105-105.
[3] 王海燕,段曉潔.淺談中職服裝專業教育[J].現代企業教育,2014(2):137-137.
[4] 張玉蘭.淺談職業教育的發展[J].科技資訊,2013(3):203-203.
作者簡介:魏嵐(1971—),女,漢族,工程碩士,現就職于沈陽市輕工藝術學校,高級講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