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靜納 林仲桂 宋光桃

摘 要:為篩選出防治杜鵑冠網蝽的理想藥劑,選用5種無公害農藥進行室內藥效試驗。結果表明:供試藥劑對杜鵑冠網蝽的防治效果良好,施藥7 d后的校正死亡率均達到100%,但各藥劑對杜鵑冠網蝽的防治效果不一,在速效性和持效性方面亦存在差異,40%毒死蜱EC速效性最好,2.5%高效氯氟氰菊酯EW持效性最好,其次為4.5%高效氯氰菊酯EW和1.8%阿維菌素ME,最差為25 g/L溴氰菊酯。進行杜鵑冠網蝽防治時,應首選40%毒死蜱EC,并注意藥劑的輪用和混用。
關鍵詞:杜鵑冠網蝽;藥效試驗;化學防治
中圖分類號:S433.3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6-060X(2019)10-0053-03
Abstract: In order to screen out the ideal medicament for the control of Stephanitis pyriodes, 5 kinds of pollution-free pesticides were selected for the laboratory efficacy test.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control effect of the tested pesticides was good, and the corrected mortality was 100% after 7 days of application, but the control effect of each pesticide was not the same, and there were differences in quickness and sustained effectiveness. 40% chlorpyrifos EC was the best in the quickness effects, 2.5% lambda-cyhalothri EW was the best in the sustained effectiveness, the next were 4.5% cypermethrin EW and 1.8% abamectin ME, and the worst was 25g/L deltamethrin. 40% chlorpyrifos EC should be selected as the first choice for the control of Stephanitis pyriodes, and the rotation and mixture of insecticides should be paid attention to.
Key words: Stephanitis pyriodes; efficacy test; chemical control
杜鵑花(Rhododendron simsii Planch)屬杜鵑花科(Ericaceae)杜鵑屬(Rhododendron)植物[1],是園林綠化中常見的常綠或落葉灌木,具有極高的觀賞價值,被譽為“花中西施”。據調查,近幾年來,衡陽市各地城填綠地中栽植的各種杜鵑品種均遭受杜鵑冠網蝽不同程度危害。杜鵑冠網蝽(Stephanitis pyriodes Scott)屬半翅目(Hemiptera)網蝽科(Tingidae),是杜鵑花的重要害蟲之一,主要分布在湖南、廣東、福建等地[2],該蟲1 a發生4~5代,以成蟲、若蟲群集于葉片背面刺吸汁液,受害葉背面出現黑色粘稠物,正面形成很多蒼白斑點,受害嚴重時全葉失綠,提前落葉,不再形成花芽,嚴重危害了杜鵑花木的生長與觀賞價值[3]。由于杜鵑綠地種植數量大、密度高,且杜鵑冠網蝽繁殖速度快,目前,許多杜鵑花生產或養護單位防治杜鵑冠網蝽仍主要采用化學防治。大量化學農藥的使用,不僅減少了生物天敵的數量,破壞了生態系統的多樣性,還會使害蟲產生不同程度的抗藥性,從而造成害蟲的再次猖獗危害[4],而由于園林植物生態系統獨特的生態功能和復雜的小氣候和小環境,使害蟲治理難度增大。大部分地區防治杜鵑冠網蝽時仍使用氧化樂果、敵敵畏、辛硫磷和馬拉硫磷等有機磷農藥進行葉面噴灑或者使用呋喃丹顆粒進行根施[5],這些藥劑中氧化樂果和呋喃丹均為明令禁止使用的高毒農藥和劇毒農藥,不適合用于人群密集的公園、廣場、庭院等城市環境[6]。此外,杜鵑冠網蝽已對這些藥劑產生抗藥性,防治效果很不理想,同時其嚴重污染環境,破壞生物的多樣性,并對人體健康造成一定的影響。因此,研究從高效、低毒,對天敵安全,對環境友好的理念出發,選用5種不同藥劑不同濃度的無公害農藥進行室內藥效試驗,明確其防治效果,以期降低防治杜鵑網蝽的成本,增加杜鵑花的經濟價值和觀賞價值,并為杜鵑冠網蝽的合理防治提供科學依據。
1 材料與方法
1.1 供試蟲源
杜鵑冠網蝽危害盛期,在湖南環境生物職業技術學院校園內采集供試蟲源,取大小一致的健康成蟲供室內試驗之用。
1.2 試驗材料
供試藥劑:25 g/L溴氰菊酯EC[拜耳作物科學(中國)有限公司]、2.5%高效氯氟氰菊酯EW(海南正業中農高科股份公司)、4.5%高效氯氰菊酯EW(河北八源生物制品有限公司)、40%毒死蜱EC(湖北沙隆達股份有限公司)、1.8%阿維菌素ME(河北八源生物制品有限公司)。
試驗儀器:人工智能氣候箱(RXZ系列多段可編程智能人工氣候箱,寧波江南儀器廠生產)、容量瓶、燒杯、移液槍、培養皿等。
1.3 試驗方法及步驟
試驗依據國際抗性行動委員會(IRAC)所提出的浸葉法[7-8]進行。將供試農藥分別設置3個濃度梯度(500、1 000、1 500倍液),于湖南環境生物職業技術學院校園內采集新鮮無損的杜鵑葉片,待自然晾干后在指定濃度的供試農藥中浸泡20 s后取出。室內晾干后于每片毛杜鵑葉背上接入大小一致、生長狀況相同的30頭供試杜鵑冠網蝽成蟲,并用濕棉花包裹葉柄,置于直徑6.5 cm、高1.5 cm的玻璃培養皿中[9],并放入27℃的恒溫培養箱內(RH=70%,L∶D=14∶10)培養。分別于藥后1、3和7 d后觀察記錄死亡蟲體數(死亡標準:用毛筆尖輕觸蟲體,無正常反應者為死亡[10]),計算蟲口死亡率和校正死亡率,如公式(1)和(2)。
蟲口死亡率=(藥前蟲量數-藥后蟲量數)/藥前蟲量數×100%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
校正死亡率=(蟲口死亡率-對照區蟲口死亡率)/(100-對照區蟲死亡率)×100% ? ? ? ? ? ? ? ? ? ? ? ? ? ? ? ? ? (2)
1.4 數據處理
通過Microsoft Excel 2007計算蟲口死亡率和校正死亡率,并采用SPSS 16.0單因素分析方法進行差異顯著性分析。
2 結果與分析
溴氰菊酯等藥劑對杜鵑冠網蝽的防治效果調查結果(表1)表明,5種農藥對杜鵑冠網蝽的防治效果不一。施藥1 d后,40%毒死蜱EC 1 000倍稀釋液防治效果最好,校正死亡率達99.31%,其次為40%毒死蜱EC 500倍稀釋液,防治效果最差的是2.5%高效氯氟氰菊酯EW 1 000倍稀釋液和1 500倍稀釋液。校正死亡率僅為23.20%,各藥劑稀釋倍數間的防治效果有顯著差異(F=14.373,P<0.05);施藥3 d后,防治效果好的有2.5%高效氯氟氰菊酯EW 500倍稀釋液和1 500倍稀釋液、40%毒死蜱EC 500倍稀釋液、1 000倍稀釋液和1 500倍稀釋液,校正死亡率均達到了100%,其次為1.8%阿維菌素ME 1 000倍稀釋液和4.5%高效氯氰菊酯EW 1 000倍稀釋液,校正死亡率分別為88.00%和86.67%,防治效果最差的是25 g/L溴氰菊酯EC 1 500倍稀釋液和4.5%高效氯氰菊酯EW 500倍稀釋液,校正死亡率為70.00%,各藥劑稀釋倍數間的防治效果在施藥5 d后仍存在顯著差異(F=2.482,P=0.008<0.05);施藥7 d后,各藥劑稀釋倍數間的校正死亡率均達到了100%,防治效果良好,各藥劑稀釋倍數的防治效果沒有顯著差異。各藥劑防效的最佳濃度為:25 g/L溴氰菊酯EC 500倍稀釋液,2.5%高效氯氟氰菊酯EW 500倍稀釋液,4.5%高效氯氰菊酯EW 1 000倍稀釋液、40%毒死蜱EC 1 000倍稀釋液和1.8%阿維菌素ME 1 000倍稀釋液。5種藥劑對杜鵑冠網蝽的防效以40%毒死蜱EC 1 000倍稀釋液最好,施藥1 d后,校正死亡率即達到99.31%,藥后3~5 d的校正死亡率達100%,藥劑的速效性和持續性都很好,而其他4種藥劑除了4.5%高效氯氰菊酯EW 1 000倍稀釋液的校正死亡率在施藥1 d后達到了70.53%外,其他各稀釋倍數的校正死亡率僅為40%左右,防效較低,速效性較差;2.5%高效氯氟氰菊酯EW 1 000倍稀釋液和1 500倍稀釋液施藥1 d后校正死亡率雖僅有23.20%,但施藥3 d后就提高到了84.00%說明該藥劑速效性雖低,但持效性較好。
3 結論與討論
試驗結果表明,5種藥劑不同稀釋倍數濃度施藥7 d后防治效果均達到100%,防治效果良好,達到了高效農藥的標準,可以有效代替有機磷農藥用以防治杜鵑冠網蝽,減少對環境的污染。1.8%阿維菌素ME 1 000倍稀釋液施藥1 d后的蟲口死亡率為49.33%,這與黃昊等[10]報道的1.8%阿維菌素1 000倍液施藥1 d后蟲口死亡率有82.2%有較大的差距,具體原因有待進一步研究。
從室內藥效試驗結果來看,防治效果最好的藥劑是40%毒死蜱EC,其次為2.5%高效氯氟氰菊酯EW和1.8%阿維菌素ME,同時為避免長期施用同一種農藥使杜鵑冠網蝽產生抗藥性,建議藥劑輪換和混合使用,以增強藥效。
杜鵑冠網蝽世代周期短,繁殖速度快,單純的化學防治并不能從根本上杜絕杜鵑冠網蝽的發生與為害,建議在毛杜鵑生產基地或園林綠地養護中應加強杜鵑冠網蝽的蟲口監測,根據杜鵑冠網蝽的發生情況制定合理的防治措施。
參考文獻:
[1] 馮正波,莊 平,張 超,等. 野生杜鵑花遷地保護適應性評價[J]. 云南植物研究,2004,26 (5):497-506.
[2] 陳李紅,吳建新,陳秀龍,等. 杜鵑冠網蝽生物學特性及防治研究[J]. 江蘇林業科技,2008,35(6):17-19.
[3] 康克功. 園林植物病蟲害防治[M]. 武漢:華中科技大學出版社,2013.
[4] Ali A,Aheer G M. Varietal resistance against sucking insect pests of cotton under Bahawalpur ecological conditions [J].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Research,2007,45(3):1-5.
[5] 王志龍,姚 昇. 幾種高毒替代農藥防治杜鵑冠網蝽試驗[J]. 北方園藝,2009(6):54-56.
[6] 劉有蓮,黃壽昌. 六種無公害農藥對杜鵑冠網蝽的藥效試驗[J]. 湖北農業科學,2011,50 (20):4190-4193.
[7] 張瑞亭. 農藥的混用與混劑[M]. 北京:化學工業出版社,1987.
[8] 張宗炳. 殺蟲藥劑的毒力測定 原理·方法·應用[M]. 北京:科學出版社,1988.
[9] 鄧福新. 3種殺蟲劑對葡萄斑葉蟬的毒力測定及田間藥效試驗[J]. 武夷科學,2016,32(1):74-77.
[10] 黃 昊,司嘉怡,袁 準,等. 4種藥劑對杜鵑冠網蝽的藥效試驗和毒力測定[J]. 湖南林業科技,2014,41(2):31-34.
(責任編輯:肖彥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