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練軍 楊石美



摘 要:基于江西省農業企業實地調查數據,遵循“環境戰略-環境績效-成長績效”研究思路,運用層次分析方法實證研究農業企業環境戰略、環境績效與成長績效之間的關系,深入考察農業企業環境績效在環境戰略與成長績效之間的中介作用,探討農業企業特征在環境績效與成長績效之間的調節作用。研究發現:農業企業環境戰略、環境績效與成長績效之間存在顯著的正相關關系,環境績效在環境戰略與成長績效之間起部分中介作用,企業規模、持續時間能夠顯著正向調節環境績效與成長績效之間的關系,而企業性質、行業特征對環境績效與成長績效之間的關系沒有調節作用。
關鍵詞:環境戰略;環境績效;成長績效;農業企業;層次分析法
中圖分類號:F270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6-060X(2019)10-0107-06
Abstract: Based on the survey data of 228 agricultural enterprises in Jiangxi Province, this paper follows the idea of "environmental strategy-environmental performance-growth performance" and uses the 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 to study the correlation among environmental strategy, environmental performance and growth performance of agricultural enterprises, to investigate the mediating role of environmental performance i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environmental strategy and growth performance, and to explores the moderating role of firm characteristics between environmental performance and growth performance. The research results show that there is a significant positive correlation among environmental strategy, environmental performance and growth performance of agricultural enterprises, and environmental performance plays a partially intermediary role between environmental strategy and growth performance. Enterprise size and duration can significantly positively regulat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environmental performance and growth performance, while the nature of enterprises and industry characteristics have no moderating effect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environmental performance and growth performance.
Key words: environmental strategy; environmental performance; growth performance; agricultural enterprises; 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
自20世紀70年代以來,全球環境問題日益突出,世界各國政府、社會和市場向企業不斷施加壓力,迫使企業采取措施改善環境,企業環境戰略開始大量涌現。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經濟高速增長,但同時承受著自然資源過度開發和環境遭受巨大破壞的代價[1],快速經濟發展也帶來了大量環境污染,企業環境戰略問題逐漸成為學者研究的熱點。企業實施環境戰略對環境改善的效果如何?對經濟績效又會產生什么影響?企業環境績效的提升是否必然會促進經濟績效增長?這些問題引發了人們廣泛思考與探討。國內外學者對企業環境戰略績效的綜合評價進行了大量研究,雖然研究角度不盡相同,但大多認為企業對環境戰略越重視,采取的環境戰略越積極,企業越能獲得好的環境績效[2-3]。而企業環境戰略對經濟績效的影響研究則存在著截然不同的二種觀點:一是認為環境戰略會增加企業成本從而降低企業經營績效[4],二是認為環境戰略會對企業生產效率及經濟效益產生積極影響[5],而且這二方面的觀點都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實證驗證[6-7]。一些學者對環境績效與經濟績效之間的關系進行了探討,二者之間的顯著相關已經得到普遍證實,但這種關系是“負相關”還是“正相關”,是“線性關系”還是“曲線關系”,卻存在著爭議[8-9]。多數研究表明企業能夠通過實施環境戰略提高環境績效來提升經濟績效,即環境績效可以作為環境戰略與經濟績效之間的中介變量[10],同時一些研究發現二者關系受到諸多因素影響,公司規模、所有制、環境管理、地域差異等變量可能會調節環境績效與經濟績效之間的關系[11-13],但也有學者提出了相反的研究結論[3, 14]。
學者們關于環境戰略、環境績效與經濟績效之間關系的研究,對研究具有重要的參考與借鑒價值。但也可看出,現有研究更多地集中于工商領域方面,農業企業環境戰略績效的相關研究較少;已有研究主要體現在環境戰略績效評價和環境績效對經濟績效的影響二個獨立方面,對環境戰略、環境績效與經濟績效三者之間關系的綜合研究較少,特別是缺乏環境績效在環境戰略與經濟績效之間的中介作用分析;而有關環境績效與經濟績效之間的關系及其調節效應研究,也沒有形成一致的結論。農業污染排放已占我國污染排放量的“半壁江山”[15],農業污染與環境保護問題也引起了國家高度關注,已經成為黨的十九大和2018年中央1號文件的重要內容,厘清農業企業環境戰略、環境績效與成長績效之間的關系具有較強的現實意義。因此,筆者利用江西農業企業的調查數據,遵循“環境戰略-環境績效-成長績效”這一研究思路,運用層次分析方法實證研究農業企業環境戰略、環境績效與成長績效之間的關系,深入考察環境績效在環境戰略與成長績效之間的中介作用,探討企業特征在環境績效與成長績效之間的調節作用,以期為制定相關政策提供參考。
1 數據來源與研究方法
1.1 數據來源
數據來源于江西社科規劃項目“農業企業環境戰略動因及其對企業成長績效的影響研究——以江西為例”課題組實地調查數據。調查于2016年12月至2017年3月進行,調查范圍覆蓋江西全省各地級市,調查對象為水稻、生豬、家禽、水產、蔬菜、水果、茶葉等七大主導產業的農業企業,調查內容涵蓋了環境戰略、環境績效、成長績效及企業特征等方面。通過問卷發放方式開展調查,由被調查企業中層以上管理人員填寫。調查問卷采用不記名方式填寫,共發放250份問卷,剔除信息不完整和回答不規范問卷后,共得到有效問卷228份,占總發放問卷數的91.2%。
樣本統計調查顯示,種植企業、養殖企業及加工企業分別占到40.4%、28.9%和30.7%,企業行業分布較為均勻;82.9%的農業企業資產在5 000萬元以內,只有17.1%的農業企業資產在5 000萬元以上,企業資產規模以中小規模為主;從企業性質看,以私營企業為主,達到86.8%,公有制企業所占比重較小,只有13.2%;從企業存續時間來看,大多處于發展階段,58.8%的農業企業成立在10 a以內。
1.2 研究方法
1.2.1 變量選擇 研究所涉及環境戰略(ES)、環境績效(EP)及成長績效(GP)3個主要變量,由于很難用公開數據測量,或者客觀指標獲取難度很大,因此采用管理者自我評價的Likert 5級量表方式測量。根據環境戰略管理理論,將環境戰略分為污染防治、產品管理和可持續發展3組變量9項指標;將環境績效分為污染排放、資源消耗和環保獎懲3組變量7項指標;將企業成長績效分為財務績效、市場績效2組變量6項指標。研究所涉及企業規模、企業性質、行業特征和存續時間4個調節變量,則根據其特點分別予以賦值。企業總資產大于500萬元、501萬~1 000萬元、1 001萬~3 000萬元、3 001萬~5 000萬元、 5 000萬元以上的企業分別賦值1、2、3、4、5;非國有企業賦值為0,國有企業賦值為1;種植業、農產品加工業、養殖業分別賦值為1、2、3;生存時間為0~5、6~10、11~15、16~20、21 a以上的企業分別賦值1、2、3、4、5。變量名稱、指標及說明見表1。
1.2.2 研究假設 ? 根據現有學者的研究,提出如下有待檢驗的假說:
H1:農業企業環境戰略對成長績效具有顯著正向影響。環境管制雖然會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企業產品或服務成本,降低企業經營績效,但環境規制在給企業帶來直接費用的同時,既可以通過實施積極環境戰略促進企業創新、技術改進,幫助企業從成本角度相對于競爭者獲得優勢,又可以通過采納積極環境戰略,向市場傳遞環境友好信號提升企業社會形象,從而贏得更大市場份額。
H2:農業企業環境戰略對環境績效具有顯著正向影響。一些學者研究發現,企業對環境戰略越重視,企業越能獲得好的環境績效,企業實施前瞻型環境戰略,積極履行環境責任能夠促進企業環境績效,無論是顯性環境績效還是隱性環境績效都會更好。加強環境管理是企業提高環境績效最直接有效的手段,企業環境管理對環境績效具有積極影響,這種正向影響還呈現出逐年遞増趨勢。
H3:農業企業環境績效對成長績效具有顯著正向影響。雖然關于企業環境績效與經濟績效關系的研究,存在“負相關”傳統學派、“正相關”修正學派和“不相關”折衷學派三類主流學派的不同觀點,但環境績效與經濟績效顯著相關已經得到普遍證實,只不過經濟績效可能會隨著環境績效先上升后下降呈倒U型關系,而觀測期、經濟指標類型及研究企業所處國家對研究結果具有較明顯的影響作用。
H4:農業企業環境績效在環境戰略與成長績效之間起中介作用。對環境戰略、環境績效與經濟績效之間關系進行的綜合分析發現,有效的環境戰略能夠同時促進企業財務績效和環境績效的提升,環境績效往往可以作為環境戰略與經濟績效之間中介變量,企業能夠通過實施環境戰略提高環境績效來提升經濟績效,如果公司采取了積極環境管理策略,好的環境績效就能帶來好的財務績效。
H5a:企業規模在農業企業環境績效與成長績效之間具有調節作用。
H5b:企業性質在農業企業環境績效與成長績效之間具有調節作用。
H5c:行業特征在農業企業環境績效與成長績效之間具有調節作用。
H5d:存續時間在農業企業環境績效與成長績效之間具有調節作用。
環境績效與經濟績效之間的關系會受到不同因素影響,不同情境下兩者之間的關系呈現顯著差異。國內外學者對環境績效與經濟績效之間的調節變量影響因素進行了相關研究,發現企業規模、企業性質、產業特征、存續時間是兩者之間關系的重要調節變量。一般來說,企業規模越大、存續時間越長,環境績效會帶來更多的成長績效;而國有企業相對于私營企業,污染重的企業相對于污染輕的企業環境績效會帶來更多的成長績效。
依據上述環境戰略、環境績效與成長績效之間的內在邏輯關系,構建了農業企業“環境戰略—環境績效—成長績效”理論模型(見圖1)。
1.2.3 計量模型 為研究農業企業環境戰略、環境績效及成長績效的關系,特別是研究環境績效在環境戰略與成長績效之間的中介作用,研究使用層次回歸分析方法來進行分析。該模型可以研究解釋變量X對被解釋變量Y的影響,如果X通過影響變量M來影響Y,則稱M為中介變量。如果解釋變量X有I個維度,被解釋變量Y有K個維度,中介變量有N個維度,則可以用下列方程描述變量之間的關系。
為了驗證中介變量M對解釋變量X和被解釋變量Y是否有中介作用,或者說中介變量M的中介效應是否顯著,采用Baron等提出的因果步驟法進行檢驗。第一,檢驗方程(1)的回歸系數C'ki的顯著性,即C'ki為零的假設是否被拒絕;第二,在回歸系數Cki顯著的條件下,檢驗方程(2)的回歸系數ani的顯著性,即ani為零的假設是否被拒絕;第三,檢驗方程(3)的回歸系數bkn的顯著性,即bkn為零的假設是否被拒絕以及回歸系數cki的顯著性,即cki為零的假設是否被拒絕。如果回歸系數C'ki、ani,bkn都顯著,則中介變量M具有中介效應;此時如果回歸系數cki也顯著,則為部分中介效應;如果回歸系數cki不顯著,則為完全中介效應。
2 實證檢驗與結果分析
2.1信度與效度檢驗
參照已有常用方法,采用SPSS 18.0軟件對環境戰略、環境績效、成長績效、企業規模、企業性質、行業特征和存續時間問卷量表進行了探索性因子分析,運用Cronbach's Alpha 系數來檢驗指標之間的內在一致性,運用驗證性因子分析方法來評價結構效度,檢驗結果如表2所示。
從表2可以看出,環境戰略、環境績效、成長績效、企業規模、企業性質、行業特征和存續時間的Cronbach's Alpha值分別是 0. 71、0. 84、0.69、0.75、0.74、0.82、0.70,大多在0.7以上,調查問卷整體Cronbach's Alpha值為 0. 76,說明調查表各測量指標存在一致性,信度較好。在因子分析之前,對樣本進行了KMO測度及Bartlett球體檢驗,得到KMO值為0.75,Bartlet球形度檢驗值為247.36,概率P值為0.000,滿足因子分析適用條件。按特征值大于1的原則進行提取因子,通過極大方差轉載荷矩陣,得出公因子和累計方差率,環境戰略、環境績效、成長績效、企業規模、企業性質、行業特征和存續時間各因子的累計貢獻率分別達到75.34%、71.41%、70.91%、69.44%、72.83%、66.96%和74.35%,即7個因子對原有變量具有較強的解釋能力。同時,可觀測變量標準因子載荷系數均大于 65%,說明各潛在變量結構效度良好。
2.2 變量的相關性分析
在假設驗證之前,對變量之間的相關性進行分析,各變量均值、方差及相關系數如表3。從表中可以看出,環境戰略與環境績效的相關系數為0. 66,達到了1%的顯著性水平,說明農業企業環境戰略顯著正向影響環境績效;環境績效與成長績效的相關系數為0.72,達到了1%的顯著性水平,說明農業企業環境績效顯著正向影響成長績效;環境戰略與成長績效的相關系數為0. 84,達到了1%的顯著性水平,說明農業企業環境戰略顯著正向影響成長績效;企業規模、企業性質、行業特征、存續時間等調節變量與環境績效、成長績效之間的相關系數大多通過了顯著性檢驗,說明這些調節變量顯著正向影響農業企業環境績效和成長績效。以上相關關系與理論預期的關系相一致,為假設提供了初步支持。
2.3 實證結果分析
2.3.1 環境績效的中介效應 采用層次回歸法對農業企業環境戰略、環境績效與成長績效三者之間的關系進行實證分析,同時為了進一步確定環境績效在環境戰略與成長績效之間的中介作用,利用層次回歸三步法進行中介檢驗?;貧w分析結果如表4所示。
從表4可以看出:(1)農業企業環境戰略、環境績效與成長績效之間存在顯著的正相關關系。農業企業環境戰略對成長績效的影響系數為0.45,且在1%的顯著水平下通過檢驗,說明農業企業環境戰略對成長績效存在顯著正向影響,假設H1得到驗證。這也符合大多學者的研究結論,農業企業實施環境戰略不但能夠彌補環境戰略帶來的成本,而且能夠促進產品的創新,改善產品質量,提升企業聲譽,從而促進企業成長績效。農業企業環境戰略對環境績效的影響系數為0.63,且在1%的顯著水平下通過檢驗,說明農業企業環境戰略對環境績效存在顯著正向影響,假設H2得到驗證,說明農業企業對環境戰略越重視,企業獲得的環境績效越好。農業企業環境績效對成長績效的影響系數為0.26,且在5%的顯著水平下通過檢驗,說明農業企業環境績效對成長績效存在顯著正向影響,假設H3得到驗證,說明農業企業取得好的環境績效,也能帶來好的成長績效。(2)農業企業環境績效在環境戰略與成長績效的關系中起部分中介作用。按照層次回歸三步法進行中介檢驗發現,第1、2步均顯示環境戰略分別對成長績效和環境績效都存在顯著正向影響,在第3步回歸方程自變量中加入環境績效這一中介變量之后,農業企業環境戰略對成長績效的回歸系數變小,由0.45減小到0.24,但依然在1%的顯著水平下通過檢驗,假設H4得到驗證,說明環境績效在環境戰略與成長績效的關系中起部分中介作用,環境戰略不但會直接產生成長績效,而且通過環境績效對成長績效起作用,驗證了企業能夠通過實施環境戰略提高環境績效并進一步促進成長績效的提升。
2.3.2 企業特征的調節效應 通過在農業企業環境績效與成長績效的回歸模型中加入企業特征及企業特征與環境績效二次項的交互項來檢驗企業特征的調節效應。若該交互項的回歸系數顯著,且具有更高的方差變異解釋率,則說明企業特征對環境績效與成長績效的關系存在顯著調節作用?;貧w分析結果如表5所示。
從表5可以看出:(1)企業規模、持續時間能夠顯著正向調節環境績效與成長績效之間的關系。農業企業規模的調節作用結果如模型5和模型6所示,模型5的回歸系數為正且在1%水平下顯著,表明企業規模與成長績效之間存在顯著的正相關關系;模型6 交互項的回歸系數顯著為正且方差變異解釋率顯著增加8%,假設H5a得到驗證,表明農業企業規模對環境績效與成長績效之間的關系具有顯著正向調節作用。農業企業持續時間的調節作用結果如模型11和模型12所示,模型11的回歸系數為正且在1%水平下顯著,表明企業持續時間與成長績效之間存在顯著的正相關關系;模型12交互項的回歸系數顯著為正且方差變異解釋率顯著增加5%,假設H5d得到驗證,表明農業企業持續時間對環境績效與成長績效之間的關系具有顯著的正向調節作用。因此,持續時間越長、規模越大的農業企業,其環境績效對成長績效的促進作用越顯著。這可能是因為持續時間越長的農業企業,其生產規模也越大,會受到監管部門和社會公眾更多關注,也擁有更強的資源和能力進行環境投資建設,從而實施更多的環境行為,污染減輕的規模經濟會使大的農業企業能夠以更小的成本改善環境績效,同時生存時間越長的農業企業,更會追求環境績效與成長績效的協調發展,在環境績效改善的同時促進成長績效提升。(2)企業性質、行業特征對環境績效與成長績效之間的關系沒有顯著的調節作用。企業性質與行業特征的調節作用結果如模型8和模型10所示,企業性質、行業特征與環境績效的交互項均不顯著,假設H5b、H5c沒有得到驗證,表明企業性質、行業特征對環境績效與成長績效之間的關系沒有顯著調節作用。企業性質之所以沒有對環境績效與成長績效關系產生調節作用,可能是因為國有農業企業的高管大多由政府部門直接委派,由于曾經在政府部門工作過,環境責任意識更強,能夠實施主動的環境戰略,并取得較好的環境績效,但正因為其兼具政府官員身份,習慣于將企業資源用于關系投資,對短期經濟利益的追求不是那么強烈,再加上往往企業管理能力不強,因而不能促進環境績效與成長績效協調增長。行業特征之所以對環境績效與成長績效關系沒有調節作用,可能是因為雖然污染物排放較多的行業(如養殖業)面臨更多的利益相關者壓力,會采取更多環境行為,產生一定的環境績效,但他們往往采取的是為避免遭受處罰減少經濟損失的被動行為,而不會以此為契機來提高產業競爭力,從而提高企業的成長績效,所以環境績效對成長績效的促進作用不大。
3 結論與討論
基于江西省農業企業實地調查數據,遵循“環境戰略-環境績效-成長績效”研究思路,運用層次分析方法對農業企業環境戰略、環境績效與成長績效之間的關系進行了實證研究。主要結論如下:(1)農業企業環境戰略、環境績效與成長績效之間存在顯著的正相關關系;(2)環境績效在環境戰略與成長績效的關系中起部分中介作用;(3)企業規模、持續時間能夠顯著正向調節環境績效與成長績效之間的關系,而企業性質、行業特征對環境績效與成長績效之間的關系沒有顯著調節作用。
可以看出,農業企業環境戰略無論是對環境績效還是成長績效都有積極促進作用,而環境績效的取得又能進一步推動成長績效的提升,不過這一推動效果會因為企業特征不同而不同?;谏鲜鼋Y論,提出如下政策建議:①農業企業應該積極主動實施環境戰略。企業實施環境戰略對環境績效和成長績效有顯著正面影響,說明企業積極推行環境戰略不但可以通過降低排污水平取得較好的環境改善效應,還可以通過技術進步與產品創新降低成本,提高競爭力,從而為企業帶來成長績效的提升。因此農業企業要摒棄消極的環境戰略思想,自覺樹立環境保護意識,根據自身條件,選擇積極的環境戰略。②政府要通過環境保護政策激勵農業企業提高環境績效。政府應該采取更多激勵措施促進農業企業實施環境戰略,使其取得更好的環境績效,可以采用經濟手段來調節農業企業“三廢”處置行為,實現環境保護外部效益內部化,對通過各種技術革新達到“三廢”排放環保標準要求或者從事“三廢”循環再利用的企業,在補貼、稅收、信貸等政策上給予適當的優惠,對不達標的農業企業加大處罰力度,做到賞罰分明才能較好地促進企業環境績效。③依據農業企業特征差異進行環境戰略績效分類管理。由于企業存續時間越長、規模越大,環境戰略水平越高,環境戰略促進成長績效作用越大,因此要采取措施促進農業企業成長,通過完善土地流轉等方式擴大農業企業經營規模。鑒于國有企業環境績效促進成長績效不強的事實,建立多元化評價機制,將企業環境績效考核與成長績效考核結合起來,實現國有農業企業社會責任與經濟效益的有機統一。而對于污染較為嚴重的農業企業,不但要加強其監管,還要進行環境建設引導,提高其環境意識,使其實施前瞻性環境戰略,在提高環境績效的同時促進成長績效。
參考文獻:
[1] Guan D B, Hubacek K. Assessment of regional trade and virtual water flows in China[J]. Ecological Economics,2007,61(1):159-170.
[2] Hart S L. A natural-resource-based view of the firm[J]. 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1995,20(4):986-1014.
[3] 程巧蓮,田也壯. 中國制造企業環境戰略、環境績效與經濟績效的關系研究[J]. 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2012,22(S2):116-118.
[4] Palmer K, Oates W E, Portney P R. Tightening environmental standards: The benefit-cost or the no-cost paradigm?[J]. Journal of Economic Perspectives,1995,9(4):119-132.
[5] Porter M E, van der Linde C. Toward a new conception of the environment-competitiveness relationship[J]. Journal of Economic Perspectives,1995,9(4):97-118.
[6] Christmann P. Effects of “best practices” of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on cost advantage: The role of complementary assets.[J]. 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2000,43(4):663-680.
[7] 程發新,王 薇,趙艷萍. 政府法規、制造戰略選擇與企業績效的關系研究[J]. 管理學報,2013,10(4):510-515.
[8] Fujii H, Iwata K, Kaneko S, et al. Corporate environmental and economic performance of japanese manufacturing firms: Empirical study for sustainable development[J]. Business Strategy and the Environment,2013,22(3):187-201.
[9] 何林濤,陳 璇. 重污染企業經濟績效與環境績效關系的實證研究——基于聯立方程組模型的分析[J]. 上海管理科學,2017,39(6):95-101.
[10] Clarkson P M, Li Y, Richardson G D, et al. Does it really pay to be green? Determinants and consequences of proactive environmental strategies[J]. Journal of Accounting and Public Policy,2011,30(2):122-144.
[11] 呂 峻,焦淑艷. 環境披露、環境績效和財務績效關系的實證研究[J]. 山西財經大學學報,2011,33(1):109-116.
[12] 胡曲應. 上市公司環境績效與財務績效的相關性研究[J]. 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2012,22(6):23-32.
[13] 劉中文,段升森. 公司環境績效與財務績效的U型關系——基于中國制造業上市公司的實證研究[J]. 華東經濟管理,2013,27(11):111-115.
[14] 陳 璇,淳偉德. 企業環境績效對經濟績效的影響分析——基于滬、津、渝三地百強企業的考察[J]. 經濟體制改革,2010(4):77-80.
[15] 袁 平,朱立志. 中國農業污染防控:環境規制缺陷與利益相關者的逆向選擇[J]. 農業經濟問題,2015,36(11):73-80,112.
(責任編輯:張煥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