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義軒
【摘 要】融媒體時代,媒介融合帶來的資源共享,模糊了傳播者與受眾的界限。主流媒體與新興媒體的融合發展,整合了傳統媒體與新興移動互聯網媒體的優勢,用通俗易懂的語言傳遞主流聲音,實現了宣傳效果的最大化和最優化。融媒體時代,高校的廣播電視編導專業迎來了發展的機遇,也面臨時代的挑戰。高校應加強師資力量建設,注重培養學生的全媒體素養和跨學科知識面,在夯實學生的傳媒學科專業知識的基礎上,重視拓展學生的多學科知識,幫助學生建構多元融合的知識框架體系,最終打造高質量的融媒體人才。
【關鍵詞】融媒體時代 ? 廣播電視編導專業 ? 人才培養
一、融媒體時代信息傳播的變化
融媒體時代,傳統媒體與新興媒體的融合,形成了一種全新的信息生產方式和傳播觀點——無論是媒介內容生產、媒體形態還是傳播渠道、傳播方式,包括媒介運營模式與媒介營銷觀念都在發生改變,形成了一種全層次的信息生產與傳播方式。學者王如一指出:“融媒體時代下,傳統媒體與新興媒體、與受眾之間的界限正在消融。傳統媒體不再是居高臨下的信息發布者,而是逐漸接近受眾,看重用戶體驗,注重為用戶提供人性化和個性化的定制服務。”
雖然早在2009年,學界就已經出現了融媒體這一概念。但真正讓“融媒體”這一概念進入大眾視野卻是這幾年。幾乎無處不在的移動網絡與越來越輕便智能的手機讓受眾接收信息的渠道從電視、廣播、報紙、PC電腦等平臺轉向以微博、抖音、微信公眾號等為代表的移動APP平臺。
截至2018年12月,中國的互聯網普及率已經達到59.6%,互聯網網民數量接近8.3億人,在這8.3億人中,有近8.17億人最常用的上網工具為手機。在此背景下,無論是以人民日報、央視新聞為代表的傳統主流媒體,還是以南方周末、三聯生活周刊等為代表的傳統新聞報刊媒體,抑或以新浪、網易為代表的新聞網站平臺,紛紛進入到融媒體時代——通過利用其他媒介資源,主要是“兩微一端一抖”(即微信、微博、客戶端和抖音),實現“資源通融、內容兼融、宣傳互融、利益共融”。
如2019年7月29日,中央廣播電視總臺新聞新媒體中心推出《主播說聯播》短視頻欄目,開播41個春秋的《新聞聯播》打破傳統時政類新聞報道節目的固定模式,探索“大屏+小屏”模式,探索傳統主流媒體與新興短視頻的新模式,每期視頻在央視新聞微博上的播放量超過千萬,微信公眾號的平均閱讀量超過40萬,#主播說新聞#的話題閱讀量超過9億。央視通過“分眾化、年輕化、碎片化”實現主流媒體與新興媒體的融合發展,用通俗易懂的語言傳遞主流聲音,實現了宣傳效果的最大化和最優化。
總的來說,媒介融合帶來的資源共享,模糊了傳播者與受眾的界限。技術的革新轉變了人們獲取信息的方式,“碎片化”“便捷化”以及“去中心化”的信息傳播特點,徹底改變了當下民眾獲取信息的方式。層出不窮的新興傳播媒介與傳播平臺挑戰著傳統主流媒體的權威地位。無處不在的移動網絡與幾乎沒有門檻的網絡信息傳播平臺(如快手、抖音、微博、微視等)讓人人都可成為主播,人人都是記者,人人都能當編輯。于是我們可以看到在每個突發事件的現場,目擊者客串記者的角色,通過手機將新聞現場的第一手資料通過圖片、視頻、音頻等方式上傳到網絡。在此背景下,為了滿足新聞傳播快捷性的要求,各大媒體逐漸打破傳統新聞采編流程,在保證新聞素材真實性的基礎上,通過整合網絡突發事件的新聞素材,將其加工制作成為符合自己媒體平臺風格的新聞產品,再通過不同的平臺傳播給不同類型的受眾。“融合”成為這個時代媒介傳播的特點。
二、融媒體時代高校廣播電視編導專業人才培養策略
融媒體時代,視頻傳播數量大大增加,高校的廣播電視編導專業迎來了發展的機遇。廣播電視編導專業是一個應用性極強的專業,學生除了具有一定的理論基礎外,還必須有創新能力和實踐動手能力。這意味著高校的廣播電視編導專業不能簡單滿足于培養能熟練操作攝像機、錄像機、編輯機等設備的技術人員,而是培養能在熟練運用設備的基礎上,運用聲音、畫面等素材進行創新創意的人才。若高校忽視融媒體時代信息傳播對高校廣播電視編導專業人才培養提出的新要求,還采用傳統的人才培養方式,忽視培養學生的數字化素養,是無法滿足融媒體時代媒介傳播對廣播電視編導專業人才提出的新要求。
1.注重培養學生的全媒體素養。移動網絡時代,媒介融合是新聞傳播的必然趨勢。在此背景下培養的廣播電視編導專業人才需要在原有廣播、電視節目采編、制作的課程基礎上加入數字媒體或新媒體領域的內容,培養學生的全媒體素養。這要求高校在人才培養上大膽創新,轉變傳統以講授為主的室內上課模式,重視培養學生的綜合運用多種傳媒技術的實踐操作能力,打造“互聯網+”的人才培養模式。當然,注重培養學生的全媒體素養不能僅靠喊口號,而是需要高校主動為學生提供實踐平臺。高校可以通過與主流媒體如騰訊、愛奇藝等視頻平臺,抖音、快手等網絡直播平臺簽約的方式,為廣播電視編導專業的學生提供新媒體平臺實習機會;也可以與本地電視臺達成戰略合作,共建專業實習平臺,為學生提供融入電視節目制作各個流程的機會。總之,高校要立足“融合”這一關鍵點,為學生提供教學與實習相融合的學習平臺,努力打造廣播電視編導專業人才的“全媒體素養”。
2.注重擴大學生的跨學科知識面。移動互聯網時代,借助一個又一個的應用客戶端,“跨界融合”不再是一個概念、一個想法,而是成了實實在在的經濟新模式。例如這幾年蓬勃發展的數字文化產業,讓故宮文化歷史借助多款APP走進千家萬戶;在數字技術的加持下,敦煌莫高窟內從北魏到唐朝等十多個朝代的壁畫、文物的高清圖像借助“數字敦煌”這一APP清楚呈現在全球各地的網友面前。這些數字文化APP的盛行又帶紅了以故宮博物院為代表的文創產業的蓬勃發展。融媒體時代,能滿足“跨界融合”要求的復合型人才更受人才市場的青睞,因此,高校的廣播電視編導專業的教學既要重視夯實學生的傳媒學科專業基礎,還要重視拓展學生的多學科知識,幫助學生建構多元融合的知識框架體系。這一方面要求高校開設高質量的通識課程,注重培養學生廣博的知識面與辯證思考的能力。廣博的知識面能給學生在面對紛繁復雜的社會現實問題時提供知識支撐,辯證思考的能力則幫助學生在真偽難辨的“后真相時代”學會甄別和判斷互聯網信息的真偽,為最終創作出有深度的優質內容打下堅實的基礎。
3.加強師資力量建設。融媒體時代,做好高校廣播電視編導專業的人才培養工作還需要一支高素質、高水平的教師隊伍。若教師缺乏融媒體時代的數字素養,如何能培養出具有敏銳數字洞察力的學生?若教師缺乏獨立思考的能力,跟著網絡上的言論人云亦云,如何能培養出能辨別網絡真假信息的學生?若教師缺乏媒介融合的素養,如何能培養出具有“跨界融合”創新能力的學生?因此,加強教師隊伍的建設,是融媒體時代高校廣播電視編導專業培養復合型人才的關鍵環節之一。
一方面,高校除了引進高層次廣播電視編導專業教師外,還可以送青年教師到電視臺、數字新媒體公司、視頻網站進行掛職鍛煉,幫助青年教師迅速成長為具有融媒體素養的“雙師型”教師。同時,學校也可以借鑒人民日報等官方媒體的做法,設置微信公眾號、微博或抖音宣傳號,其中微視頻的制作由廣播電視編導專業的老師領銜,給青年教師提供新媒體運營的平臺。另一方面,高校也可以要求從事新媒體運營的媒體人來校通過講課、講座等方式分享新媒體運營的心得與體會。同時,高校還可以采用“雙導師”制的形式,提高學生校外實習的效果。根據學校的師生配比情況,“雙導師制”可以采用一對一導師制,也可以采用小組制,其中一位老師為校內的專任教師,學校再聘請達成戰略合作關系的新媒體平臺上的媒體人擔任學生實習的指導教師,學生校外實習分數由兩位老師共同打分決定。
三、結語
飛速發展的科學技術給人類生活帶來巨大改變。“跨界融合”讓無數傳統行業迸發出新的生命力,移動互聯網與智能手機的廣泛應用帶來了媒介的融合,深刻地改變了傳播的方式。融媒體時代視頻信息的興起給高校的廣播電視編導專業帶來了新的發展機遇,高校應順勢而為,加強師資力量建設,與電視臺、視頻網站或新媒體業態達成戰略合作,為學生提供全方位的實踐實訓平臺,培養適應時代發展變化的融媒體人才。
(作者學校:西南大學)
【參考文獻】
[1]王如一.“融媒體”時代新聞采訪教學改革的目標與路徑[J].科教文匯,2013.3:54-56;[2]中國網信網.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EB/OL]. http: / /www.cac.gov.cn /2019 - 02 /28 /c_1124175677.htm;[3]李微,雷璐榮.試論新媒體視閾下應用型高校廣播電視編導專業的建設方略[J].新聞知識,2014.5:82-83;[4]金麗娜.論融媒體媒介環境下傳媒專業人才培養[J].東北師大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8.2:178-1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