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紅英
摘? 要:該研究旨在明確“互聯網+”的內涵及作用的基礎上,指出“互聯網+”背景下將先進的信息技術手段與納稅實務課程教學深度融合的意義。通過分析目前高職院校納稅實務課程中的問題及原因,據此提出“互聯網+”背景下納稅實務課程行之有效的教學模式及方法,為納稅實務課程教學改革提供有價值的參考。
關鍵詞:互聯網+? 高職? 納稅實務
中圖分類號:G521 ?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3791(2019)10(a)-0078-02
從國家“十三五規劃”以來,“互聯網+”成為國家發展的重要戰略方向。而高職院校也在積極發展“互聯網+教育”,加強信息技術與教育相結合,明確“互聯網+”在教育行業的發展方向。2018年4月,教育部印發了教技〔2018〕6號文件《教育信息化2.0行動計劃》的通知,指出要貫徹落實黨的十九大中做出辦好網絡教育,積極推進“互聯網+教育”發展,加快教育現代化和教育強國建設的精神。該文通過對“互聯網+”內涵的闡述和目前高職納稅實務課程教學課程中“互聯網+”的應用現狀,分析目前高職納稅實務課程教學中存在的問題。結合“互聯網+”背景下新興的技術手段,創新納稅實務課程教學模式,深化教學改革,全面提高教學質量;同時通過教學改革,增強學生的稅收核算管理能力,培養學生的稅收征管及稅務稽查能力,以應對日趨復雜且不斷變革的稅務體制,從而更好地適應企業稅收工作的需要。
1? “互聯網+”內涵
“互聯網+”的內涵是一種新經濟形態,是互聯網信息技術與工業、農業、服務業相結合及融合,形成新的生產要素、業務體系和新型的商業模式,是一次革命性的技術改革。通俗來說,“互聯網+”就是“互聯網+各個傳統行業”,但這并不是簡單的兩者相加。“互聯網+教育”是把高職教育的各個環節加入互聯網因素,形成在課程前對社會教育需求進行大數據分析,做好課程準備;課程中通過網絡學習、互聯網演示增進教學促成;課程后通過網絡互動,輔助學習,促進知識成型。
2? “互聯網+”應用于高職納稅實務課程教學的意義
2.1 “互聯網+”使高職納稅實務課程教學形象化
互聯網+課程,不僅僅產生網絡課程,更重要的是它讓整個學校課程,從組織結構到基本內容都發生了巨大變化。一方面,在互聯網上可以尋找到海量的納稅實務相關課程和網絡資源可以隨時供給學生進行課程學習,而且種類繁多,能夠符合各層次、各年齡階段的學生學習。另一方面,由于納稅實務課程傳統的講解方式都比較枯燥,課堂展示也僅僅是冰山一角。通過把互聯網技術引入課堂,可以通過視頻、圖形、3D視圖等方式展現納稅實務操作的應用和過程。并且由于互聯網技術對課程內容創新的包容更強,很多教師可以創新課程教學方式,從某些特色切入點進行課程教授,這也促進原先只存在于想象中的課程成為現實。
2.2 “互聯網+”使高職納稅實務課程教學方式和理念的發生變化
“互聯網+”給教學引入了更多的互聯網的東西。從教學方式上來講互聯網使傳統課堂講授的教學方式拓展為網絡視頻教學、網絡直播教學等方式,使學生不僅僅通過唯一的課堂學習方式獲取知識來源。學生和教師之間的學與教之間的溝通障礙通過互聯網完美的解決了,學生和老師可以隨時隨地地進行網絡留言、直播互動等線上活動,使課程融入到了生活的每時每刻。從教學理念上學生可以根據課程安排課前通過互聯網資料進行提前預習,而在課上與教師的溝通就是單純地解決問題的溝通,有利于提高課堂學習效率。而對于教師,更多是要改變角色,可以做學生學習中的引導者,通過向學生分享學習鏈接、引導學生目標學習,使學生能夠自主地進行學習。這些都能夠使高職納稅實務課程向更高效、更自主的方向發展。
3? 納稅實務課程在高職院校開設的現狀
3.1 教學目標不明確
當前高職院校開展納稅實務課程種類繁多,但是各高職院校在培養人才模型方面并沒有形成一個清晰的定位,其原因一方面源于社會大發展使納稅實務人才要求標準不斷的變化,社會中對于納稅實務人員尚無形成一個清晰的需求定位,故各高職院校在培養人才方面也沒有形成一個標準統一的方向。另一方面高校自身的教學調節能力滯后,高職學校的課程設計與社會的需求脫節,不能根據社會結構的發展變化確定教學目標,導致高職院校納稅實務人才不能滿足社會需求。
3.2 教學方法落后,實踐操作缺乏
納稅實務課程在高職院校的學習一般是以理論學習為主,故傳統課堂教學中教師一般就是根據教材進行理論傳授,而輔之部分稅務軟件的實操學習。這種教學方式中所要求的就是想學生對課堂理論知識的死記硬背,但是在實際社會應用中,這種原理性的知識往往應用范圍不廣,更多實操性的技術還得在社會中二次學習。所以造成高職院校中納稅實務課程教學資源的浪費,未形成教學成果。
3.3 教材和教學資源滯后
經濟和社會的高速發展使各行各業都面臨著更新換代的壓力。對于高職院校來說這種更新換代意味著:一方面教師要具備良好的學習能力,能夠適應國家法律法規的變化和社會結構的變化,不斷地充實自己,不斷地提高教學技能。另一方面還要求高校要不斷地更新教學設備和軟件設施,以適應社會的變化發展。但是在現實中無論教師教學水平的提高還是設備的更新換代,都會存在一定的時間和經濟成本,很多高校都無法承擔。這就導致了高校在納稅實務課程中還是應用過時的教材和硬件系統,所培養出的人才也就會與社會脫節。
3.4 學生積極性不高
納稅實務課程是一門理論知識偏多、內容枯燥的學科,在傳統的教學方式下,學生學習這門課程非常的枯燥乏味。在課堂學習中通過教師的講解,學生很難在課堂就能把整個的課程內容理解透,同時又缺乏實操實踐,學生不容易把這門課程掌握明白。而課下的學習中缺乏相應的輔助資料,很難加深印象。這就造成學生在學習這門課程時進步很小,積極性不高。
4? “互聯網+”背景下納稅實務課程教學改革途徑
4.1 做好資源整合
互聯網時代的一大特色就是資源的整合,互聯網的便捷使很多以前不可能的資源整合途徑變為現實。而教育行業在“互聯網+”下也是一樣,通過“互聯網+”可以重新進行教育資源的整合和課程的優化設計。對于高職院校納稅實務的學生而言,如果一味地要求其利用課外時間進行學習是不現實,但是如果占用一些閑暇零散的時間,要求學生閱讀一些簡短的信息還是可以實現。在這種情況下,相關教師應該對教學資源進行合理設置,將教學內容劃分為若干短小的單元內容,采用微課、慕課等形式,對相應的知識點進行教學,不僅能夠激發學生的自主學習欲望,還能夠實現對于教學資源的合理利用,促進教學效率的提升。同時,應該做好教學資源的及時更新,確保資源內容能夠與社會需求相適應,避免出現脫節問題。
4.2 推進課程融合
針對高職院校納稅實務課程體系明顯滯后于時代發展需求的情況,應該進一步推進“互聯網+”在納稅實務課程中的融合,構建起能夠與“互聯網+”的要求相適應的課程體系結構,借助互聯網在信息收集和信息更新方面的優勢,促進高職納稅實務課程體系的調整創新。例如,可以在傳統納稅實務課程體系的基礎上,融入“互聯網+”的內涵,構建“互聯網+教育”的全新模式,實現課程的高度融合,以更好的適應“互聯網+”時代下的納稅實務教學需求。
4.3 創新課程體系
教師應當積極創新課程體系,提升自己駕馭教材的能力和水平,在充分掌握教材內容主旨的前提下,應當根據學生的實際水平和社會發展現狀,精心選擇教學內容,并制定出科學的互聯網教學計劃。目前,國內的高職院校納稅實務課程教師大部分都是依賴于統一的教材進行備考教學,雖然在部分高職院校會加入校本教材和自編教材,但是其應用的范圍較窄,效果也不夠明顯。各高校應該根據自身對互聯網教學的理解積極創新教材內容,這樣有利于教師的教學風格和學校的辦學特色的形成,也能夠群策群力共同促進“互聯網+”背景下納稅實務課程體系在高校中的建立
4.4 改進教學模式
對于知識的理解、記憶和再現時考察學習效率的3個方面,納稅實務學科的基礎是記憶,傳統教學中課堂學習的重點是通過教師的講解加強學生的理解,然后通過背誦來記憶這個知識點,但是這個教學方式效率不高。通過互聯網信息技術建立一個知識點思維導圖在課堂上展現出來,展現出每個知識點都有不同的記憶技巧。培養學生自行設計思維導圖,培養學生掌握記憶技巧,提高學習效率。這種形象的展示技術在過去無法實現但是現在互聯網的發展就能夠很容易展現出來,讓這種教學方式得到了實現。這種方式下,一方面教師通過經驗總結提供一些相關技巧,供學生借鑒;另一方面更多的是需要學生開拓自己思維,能舉一反三,化抽象記憶為形象記憶,針對不同的識記對象,探索最佳的識記技巧,并相互交流和促進。
4.5 激發學生興趣
在課堂學習外增加實操和實踐課程,納稅實務其實一種實操課程。通過信息系統建立一種網絡實踐平臺,建立類似于企業的信息化平臺,通過在信息化平臺上讓學生模擬實際操作,讓學生快速理解課程內容,并通過實踐操作讓學生產生樂趣,提高學習能力。
5? 結語
在“互聯網+”背景下,對于我國高職納稅實務教學的改革是一個重要的機會,互聯網技術應用教學中能夠方便教學活動、擴展教學方式、提高教學效率。各高校所需要做的就是勇于接納新的教學方式及提高自身的學習能力,把納稅實務這門課與時代背景相結合,培養出更多的高素質專業人才。
參考文獻
[1] 劉和海,戴濛濛.“互聯網+”時代個性化學習實踐路徑:從“因材施教”走向“可因材施教”[J].中國電化教育,2019(7):46-53.
[2] 李陽,曾祥翊,李靜.互聯網+安全教育:減災防災教育社區模式的探索與實踐[J].中國電化教育,2019(7):60-66,106.
[3] 沈羽,李亮.“互聯網+”背景下高職院校創客教育實踐與發展策略[J].山東工業技術,2019(20):200-201.
[4] 陳玉梅.“互聯網+”下翻轉課堂教學模式的構建途徑探索——以企業納稅實務課程為例[J].商訊,2019(3):97-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