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瑞柃 李儀
摘 要:在云計算下,作品時常被云服務商海量獲取與傳播,這對數字版權的保護帶來空前的挑戰。對此我國宜立足于本國大數據與云計算下數字產業的發展現狀,吸取歐美國家的經驗,通過修改現行法來完善數字版權的行使規則、提高云服務商等主體侵權行為的認定標準、強化對作者以及作品利用者等權利人的侵權救濟力度。為了平衡云時代下數字版權保護與作品合理傳播利用的價值訴求,我國除了對云服務商的行為加強司法規制外,還應發揮行業協會的自律作用。
關鍵詞:云計算;數字版權;數字版權侵害
中圖分類號:D920.4?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19)11-0088-02
隨著數字技術的發展和大數據時代的到來,云計算下的數字出版行業也得到了迅速的發展,但我國有關數字版權的現行法仍然存在侵權認定和舉證困難等問題,加之我國公民版權保護意識還較為薄弱,數字版權管理與監督制度不成熟,這些因素也將導致權利被侵害的可能性增大從而制約著我國數字出版行業的快速發展。對此本文通過對數字出版版權保護存在的問題進行分析并提出對策,以促進我國數字版權行業發展。
一、云計算下數字版權保護面臨的挑戰
(一)詮釋數字版權
數字版權(digital copyrights)是主體對通過新興的數字媒體形式展現的智力成果自由支配并排他侵害的權利。該權利的保護對象為數字作品,其表現形式不僅包括傳統出版的電子期刊、電子圖書等,還包括近年來自媒體上的音頻、視頻、抖音成果等新成果。較傳統版權而言數字版權最大的特點在于,主體得以把幾乎所有以傳統介質為載體的信息加以“數字化”并在網絡上實現共享,進而低成本快速地對信息進行傳播。
(二)解析云計算下權利保護所面臨的挑戰
隨著大數據的發展,提供云計算平臺服務的經營者(類似于百度、谷歌,以下簡稱“云服務商”)得以將海量的數字作品收集后存儲于平臺。用戶可在申請到的訪問權限范圍內按需獲取與利用作品。這在便利了作品高效利用的同時也對數字版權的保護帶來了挑戰:一方面,云計算是一種基于互聯網將易擴展而且虛擬化的共享資源信息按需提供給互聯網上的計算機和其他設備的資源配置方式。服務在云計算時代下的各種信息資源的傳播和共享變得更加容易和迅速,這也意味著在此背景下的數字版權產業鏈條的主體以及其侵權認定和舉證問題會更加復雜化。另一方面,云服務商時常利用其集中存儲與壟斷數字作品的優勢篡改作品的內容、任意控制用戶對作品的利用權限,從而導致相當多數作品在不經過作者允許的情況下被利用,這在最新的實證資料中已有所體現[1]。
二、國內外數字版權保護現狀之比較
(一)國外的相關規范
為了明確侵害數字版權的認定標準,英國《版權法》第96條中規定的救濟方式主要包括訴請法院判令侵權人停止侵害、排除妨害等。可見對于這一類責任,英國采用的是無過錯的歸責方式。與此同時,據美國云存儲聯盟頒行的規范,云服務商濫用對數字作品的控制地位來侵害作品完整性或擅自將作品傳輸給未經作者授權的利用者的,應當停止侵害并對作者承擔損害賠償等責任[2]。
對于具體的損害賠償金額,英國版權法在侵權認定方面規定了“法院審判考慮的幾項重要條件”,比如侵權之惡劣程度以及被告因侵權所獲得之利益。“損害賠償數額的范圍和標準”比如第98條c項規定判決其償付的損害賠償或利潤清算數額不應超過其作為被許可人而在許可證于最初侵權之前頒發的條件下可付之數額的兩倍。
(二)我國的相關規范及其不足
據我國侵權責任法與著作權法等現行法可知,我國對侵害該權利的行為適用的是過錯責任原則;我國著作權法第49條規定了法定賠償額的標準是50萬元,其不足是明顯的:第一,從責任承擔的主體而言,我國現行法主要將侵害數字版權的主體限定于直接篡改或任意獲取利用作品的利用者。但在云計算下,云服務商在侵犯數字版權的案件中往往發揮著提供媒介與平臺的作用。在侵權責任法學家看來,他們屬于間接侵權人[3]。我國目前欠缺專門約束云服務商侵權行為的規則;第二,從對侵權行為的認定而言,我國在認定一切侵害數字版權的行為時均采用過錯責任原則,而未像英國版權法那樣區分行為人將承擔的責任形態;第三,從侵權人賠償數額的認定標準而言,面對云服務商侵害數字版權的行為,五十萬元的法定賠償額標準過低,我國目前缺乏相關的懲罰性賠償責任規則。
三、數字版權保護制度完善的設想
(一)數字版權行使規則的優化
按民事權利保護的一般原理,設定數字版權的行使規則是認定侵權行為進而追究行為人侵權責任的規范依據。隨著云計算技術的推廣運用,云服務商對數字作品的壟斷權為他們實施侵權行為帶來了便利,同時也加劇了云服務商、著作權人與作品使用者之間的利益沖突。為了平衡幾者間的利益,立法者首先應完善數字作品的授權使用規則。考慮到云服務商處于集中收集、存儲與利用數字作品的優勢地位,立法者有必要規定:云服務商有權向不特定作者獲取對數字作品加以上傳與利用的授權,并在作者許可的前提下,通過建立鏈接等方式向用戶傳播作品。根據權利義務相一致的原則,云服務商應通過必要技術手段,對于其向利用者傳播數字作品過程中產生的風險(譬如作品被篡改或作品被未經作者授權者利用)加以防止。
如前文所述,云服務商的壟斷地位使得利用者為了獲取與使用作品往往需要支付高昂的價格。為促進作品的合理利用從而最大化地實現社會效用,立法者宜規定:利用者有權通過向行政機關投訴以及向司法機關起訴等途徑,對抗云服務商惡意抬高作品價格的行為。與此同時,利用者不得以篡改作品等方式侵害數字版權,否則其應當作為直接侵權人向作者承擔侵權責任;根據侵權責任法的轉承責任原理,云服務商能向作者提供侵權利用人的身份信息時得以免責,否則向作者承擔間接侵權責任[3]。
(二)侵權行為認定標準的提高以及權利救濟力度的強化
云服務商與利用者只要實施了侵害數字版權的行為,就應承擔停止侵害、排除妨害等責任,而無論其主觀上是否存在過錯。理由是,侵權人的行為破壞了數字版權的圓滿狀態。為對抗這一行為,權利人在任何情況下均有權請求侵權人回復權利的圓滿狀態,與此不同的是,為了平衡侵權人與作者之間的利益,只有在前者存在過錯時,才需向后者承擔損害賠償責任。在云計算下,云服務商等侵權者對數字版權的侵害行為通常以隱秘的方式實施,作者往往無法察覺從而很難對于侵權人是否存在過錯舉證。若我國司法者又嚴守“誰主張誰舉證”的舉證規則,將可能使作者因舉證不能而承擔敗訴乃至權利無法得以救濟。由此立法者宜規定:對侵權人是否實施了侵權行為以及存在主觀過錯等要求,由侵權人承擔舉證責任。如其舉證不能,將承擔敗訴的后果。
為了防止云服務商利用壟斷數字作品的優勢來侵害群體作者與利用者的數字版權等權益,立法者宜設定懲罰性賠償規則,由云服務商按照單個作者與利用者遭受的損害額的一定倍數計算賠償金。懲罰性賠償的另一個重要理據是以波斯納(Posner)為代表的法經濟學家提出的威懾理論。根據該理論,為了保持最優的法律威懾并防止云服務商逃脫責任,必須適用懲罰性賠償,使得云服務商所支付的平均賠償額等于作者所遭受的損害。而懲罰性賠償的賠償數額應等于實際損害乘以云服務商被懲罰的概率的倒數[4]。比照我國法院對類似公害(如危害食品安全以及不正當競爭)案件的司法裁決,賠償金的具體倍數可以按照損害所涉及的時間與地域范圍以及受害的作者及利用者大概人數等因素來確定,一般為2至5倍。
(三)規則實施方式的多樣化
從我國目前法律制度實施的效果而言,這樣的規制手段是不足以有效制約云計算下的侵權行為的,理由是:根據新制度經濟學的集體行動與制度選擇理論,立法、執法與司法是公共選擇行為,該行為旨在協調多重利益。這決定了,它牽涉多方主體(如作者、云服務商、利用者)的利益必將受到各方面監督,從立法準備到公布實施法律的歷程往往漫長[5]。尤其是我國現今對云計算下數字版權保護的立法研究尚處于起步階段,在短時期內通過立法與實施來滿足對數字版權的燃眉之需是不現實的。
我們可以通過以下途徑來完善云服務商的內部管理,防止版權被泄露與侵害。第一,發揮國內云存儲聯盟(如廣東省現代信息服務行業協會)等自律組織對云服務商的規范作用,引導云服務商完善組織結構,從產生、傳輸、存儲、使用、隱私處理等諸多環節明確企業內部所有人員的職責。第二,不僅要對云服務器產品采用最高安全級別的隔離和安全保護而且要定期請專業人士進行風險監測并提高自身的加密技術。
參考文獻:
[1] 2019年第43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EB/OL].
[2019-04-05].http://www.cnnic.cn/hlwfzyj/hlwxzbg/hlwtjbg/
201902/t20190228_70645.html.
[2]Build an enhanced metadata system for libraries,data centers[EB/OL].[2019-04-05].https:/ /www.ischoolblogs.sjsu.edu/bl
ockchains/blockchains-applied/applications/.
[3]楊立新.侵權責任法[M].北京:法律出版社,2010:111.
[4][美] Polinsk y, A. Mitchell and Shave l, l Steven, Punitive Damages [J].NBER working paper. 1999(1).
[5][德]柯武剛,史曼飛.制度經濟學——社會秩序與公共政策[M].上海:商務印書館,2000:140.
收稿日期:2019-06-28
基金項目: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大數據時代個人信息盜竊的法律問題與對策研究”(16CFX027)的階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簡介:張瑞柃(1998-),女,重慶人,助理研究員,從事知識產權法學研究;李儀(1981-),男,四川成都人,教授,博士,博士后,從事知識產權法學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