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先太 蔡寧
[摘 要] 隨著人們對舒適性要求的提高以及節能減排的發展,建筑環境與能源應用工程專業作為一門應用型專業顯得越來越重要。然而高校本專業的發展卻無法完全跟上社會對專業的需求。南京工程學院以“學以致用”為校訓,而該校建筑環境與能源應用工程專業本身實踐應用性極強。因此從本科專業發展、學生就業升學、實踐基地建設、教師發展、學生評價等方面對現有專業人才培養模式中存在的問題進行總結,并給出相應的問題解決方案和改革措施,以完善本專業人才培養體系的建設,提高學校專業發展競爭力以及學生工程應用能力。
[關鍵詞] 建環;教學;人才培養
2012年,建筑環境與設備工程本科專業被教育部合并并更名為建筑環境與能源應用工程專業(簡稱“建環”)[1]。本專業是教育部本科教育土木工程一級學科目錄下的一個重要專業。該專業培養的學生知識面寬,專業學習所涉及的學科多,是典型的工科工程應用型專業。南京工程學院地處江蘇南京市,是一所以“學以致用”為校訓的應用型高校,該校建筑環境與能源應用工程專業創辦于2001年,現有教師共16人,其中副高級職稱教師共9人,中級職稱教師共5人,在校學生450余人。專業定位于“工程應用型”,其以江蘇為立足點,輻射上海、安徽、浙江等地區,為國家培養具有實踐創新能力的暖通建環專業高級技術人才和創新創業人才。
隨著該校建環專業新一輪專業教育評估的開展,同時圍繞向應用型專業深入發展的巨大挑戰這一大的社會需求,如何根據自身的優勢和特色發展,克服自身的不足,提升自己的核心競爭力顯得至關重要。
一、現有人才培養存在的不足
南京工程學院以往每年在江蘇招生均為二本,隨著2018年首次在江蘇一本招生,生源質量得到了極大的提高,然而目前的各項教學體制和師資隊伍建設仍然延續以往二本招生情況,同時社會的發展對暖通建環專業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而目前的教學、人才培養、師資隊伍建設均存在一定的改進空間[2]。
(一)理論教學偏多,實踐教學不足
從畢業生就業的情況來看,通過分析近3年南京工程學院建環系畢業生就業數據,本專業就業主要方向以工程應用性質較強的單位為主,如施工監理單位,包括中建五局、中鐵三局等,占畢業生總數的46%,學生工作后的主要職責為建設過程管理和控制。其次為房地產和物業行業,占畢業生總數的近25%,學生主要工作為房地產物業空調系統維護、房地產空調系統技術支持以及參與初期房地產設計規劃等。有16%的畢業生從事空調設備開發、設計咨詢工作,如參與美的、格力、海爾、天加等空調生產企業的項目技術支持和研發,如參與建筑節能研究院的設計工作。還有13%左右的學生選擇升學深造,如考上東南大學、同濟大學、西安交通大學等高校研究生繼續學習相關專業知識。目前該校建環專業的培養和授課以理論教學和理論過程推導占主要地位,講授課程和實踐教學存在一定分離情況,這樣不利于培養出具有創新和實踐能力的高級工程應用人才。
(二)實踐應用能力差
建環專業是一門應用型極強的專業,需要很強的動手能力,通過走訪部分大型設計施工企業以及校友返校訪談,大多數企業負責人把獨立負責的能力和心態以及靈活的隨機處理能力放在素質要求第一位,占70%。其次是扎實的專業技能,占70%。根據用人單位的反饋來看,普遍認為現有高校所培養出來的應屆畢業生工程實踐適應性差,不能將所學到的專業知識緊密結合實際生產需求。而出現該現象的原因在于在學校期間學生接觸的實踐環節,尤其是工程應用項目環節偏少,因而在剛走出校門時無法達到企業對應用性本科學生的期望。
(三)教師和學生評價激勵措施存在不足
目前南京工程學院建環教研室一方面缺乏行業突出人才,因而無法對年輕老師起到指導作用,年輕老師只能自己摸打滾爬,很難形成自己的成果。另一方面,學歷較高的青年教師,基本上都是從學校畢業后直接到學校教學,僅有一定的科研能力,但工程實踐和產品應用能力偏低。而目前學校在職稱評定過程中卻以卻科研成果和科研項目作為晉升的主要考核指標,主要考核包括高水平論文(SCI或EI)的發表數量和質量、國家或者省部級項目的申請和完成數量。很多老師都把精力投入申請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省部級項目、寫論文等方面,也因為各種原因沒法參與相應的工程應用環節,對學生的成績評定多是簡單的考核,如閉卷考試或者開卷考試來評判學生學生的情況。因而就存在學習與應用脫節的現象,學生僅僅學到表面的知識而無法深入理解。
(四)校內外實踐基地有待完善和開發
現有的實踐教學基地主要就是多功能實驗室,由于初始建校時經費不夠,實驗室建設中就存在不足,設備簡單,且很容易出現各種問題,因而學生參與投入度不夠,老師也只能通過象征性實驗來說明實驗的原理,因而學生對實踐過程的理解也較為膚淺;另外目前我們學院已有的校企合作平臺并沒有真正形成,由于安全性問題,學生也沒能真正參與企業的生產過程中,僅僅參與一些無關緊要的環節,所得到的實踐鍛煉也比較有限。而目前學校和學院也沒有行之有效的管理制度,因而學生實習也無法得到學校有效的保障。
二、可行的人才培養方案探討
南京工程學院現有人才培養模式以及教師的晉升機制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根據南京工程學院建環專業以及整個社會發展的需要,探尋合適的人才培養模式,實現學科快速發展,提升學生的工程實踐和社會適應能力十分重要。目前有不少學者[3-4]針對以上情況提出角色模擬式、課件參與式、CFD教學式、CDIO式、項目驅動型等很多模式來增強學生工程實踐應用能力的培養,現結合本校暖通建環專業實際情況從以下幾方面來探討有效的方式。
(一)優化人才培養課程體系,多手段提升教學質量
培養方案是專業人才培養的基礎,科學規范的人才培養方案是高素質人才培養的前提和保證。構建理論教學系列、實踐教學系列、創新創業訓練系列三個系列以及通識教育課程模塊、學科基礎課程教學模塊、專業核心課程模塊、專業選修課程模塊及專業素質拓展教學模塊五個模塊,充分滿足學生對人文、社會、自然科學等通用知識、學科和專業基礎知識以及專業知識的需求,擴大學生的知識面。
在教學方面,采用如項目化教學、工程應用教學等新穎的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培養學生的實踐動手能力。比如采用案例教學、仿真式模擬教學等,容易給學生身臨其境的感覺,激發學生學習的熱情,使課堂變得豐富而嚴謹并充滿樂趣。
(二)優化實踐教學體環節
1.采取開放型的設計模式,針對性地完善學生的知識結構
設計題目要求“真題假作”,以暖通空調設計為例,將學生分為多個小組,每個小組4~6個人,然后分給學生具體的辦公大樓項目(有老師和企業的合作項目更好),每組學生對所接觸的項目進行具體實施,包括初始的負荷計算、方案設計、系統選型、性能預測和控制評價,每個學生都參與所有環節,大家共同完成整個時間任務。在完成任務的過程中,由學生自行收集和檢索各項資料和文獻,在老師的指導下查找相關國家標準和設計規范,在應用過程中學習基礎理論知識,從而實現實踐和理論的互通。
2.注重企業工程師課外指導,培養學生專業基本技能
校外資源對學生和專業發展來說都是非常寶貴的資源。一方面我們可以考慮通過不定期的職業規劃與專業講座,邀請相關專業名企的老總經理進課堂,聘請企業高級工程師和高級管理人員參與部分專業課程教學,指導本科生進行畢業設計,這樣學生也能夠更加深入地了解實際社會的發展以及對人才的需求。另一方面讓部分優秀學生走出學校,在企業工程師的指導下參與具體的企業研發和生產工作,讓學生更深入了解建環專業工作的性質、發展現狀及趨勢,了解建筑環境與能源應用專業工程設計的具體方法,為就業打下良好的基礎。
(三)優化教師和學生的考評機制
對于從學校到學校的專業教師,可以考慮由學校牽頭實施教師工程實踐活動,即鼓勵并要求青年教師到企業開展工程實踐,一方面解決企業存在的問題,另一方面提升青年教師的應用能力。把青年專業教師送到相關的研究院、設計院、施工現場去鍛煉,承接設計和施工組織任務,開展社會咨詢服務,從而強化教師隊伍工程職業能力建設和責任意識,并完善教師的知識結構。學校制定合理有效的教師考評方式,加強高校教師工程實踐經驗積累和實踐環節建設。同時,通過優化學生的成績評定方式(如增加實習實訓項目答辯環節等),摒棄之前簡單單一的考核形式,注重學生的實踐操作動手能力和發現并解決問題的能力,避免學生間的相互抄襲現象。
(四)深化校企合作
深入開展校企合作,發展和利用校企合作平臺。鼓勵老師參與企業的各項研發和應用性環節,同時老師也可以指導部分有興趣且有能力的學生參與項目的一些輔助環節,從而達到讓學生對實際項目細節深入了解的目的。深入開展校外企業實踐教學基地建設,讓學生結合自己的興趣和將來的就業意愿去相關校外企業,以實踐教學促就業、以就業帶動新的實踐教學基地建設。
三、總結
文章針對南京工程學院建環專業現有人才培養模式中遇到的問題進行了分析總結,結合當今社會對建環專業人才需求、生源就業等實際情況,從人才培養環節、實踐教學環節、教師和學生評價機制以及校企合作等角度出發,分析當前現有體制的不足,為培養高級應用型、復合型工程技術人才給出了建設性的意見。
參考文獻:
[1]高等學校建筑環境與設備工程學科專業指導委員會.高等學校建筑環境與能源應用工程本科指導性專業規范[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13.
[2]谷士艷,孫清,敖永華,張春梅,高微.建筑環境與設備工程專業實踐教學改革探索[J].沈陽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13(2):212-215.
[3]田興旺,殷國監,張殿光,高興,張琨,李叢.土建類專業工程應用型人才培養機制研究[J].高等建筑教育,2018,27(4):29-33.
[4]陳富于,谷士艷,陳東雨,高微,孟凡彬,孫清.暖通空調課程教學改革與實踐[J].沈陽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7,19(3):324-328.
[作者單位]
南京工程學院能源與動力工程學院
(編輯:李博寧)